Loading AI tools
香港已停刊報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循環日報》(英語:Universal Circulating Herald),是香港第一份華人資本、華人主理的報紙,於1874年創刊[1]。
1871年,倫敦會屬下的香港英華書院停辦,該校原設有一個印刷所,自製活字體鉛字。1873年,清代改良派思想家王韜和香港倫敦會印務所經理黃勝合資一萬墨西哥鷹洋購買英華書院的印刷設備,包括中文活字鋼模,遷往荷李活道29號,創立中華印務總局。並獲梁雲漢(梁鶴巢)、馮明珊、陳瑞南(桂士)等人投資擔任印務總局值理人[2]。
1874年2月4日[3]《循環日報》正式創辦,由中華印務總局印刷出版。因倫敦會出售印刷設備的合同言明星期日是西方禮拜日,不得使用印刷機,《循環日報》逢星期一至星期六出版,星期日無報。《循環日報》訂報費為每年港幣五圓。報名「循環」有「天道循環,自強不息」之意。內容上共分三欄,首欄選錄京報,次欄為羊城新聞,最後一欄為中外新聞,每日報首有論說一篇,多出自王韜之手。在循環日報創刊之前,已經有兩家中文日報在香港流行,一份是英文《德臣西報》中文版《華字日報》,創刊於1872年;一份是《孖剌日報》的中文版《中外新報》,創刊於1858年,初為雙日報,1873年改為日報。《循環日報》和《華字日報》為爭奪訂戶,都各自標榜為「第一份中文日報」[4],為此《循環日報》特發表聲明:「本印館所有資本均出自我華人與各家新報館有別」[5]。
王韜在《論日報漸行於中土》以文化中表述他的辦報宗旨:「西國之為日報主筆,必精其選,非絕倫超群者,不得預其列」;「其立論一秉公平,其居心務其誠正。如英國之泰晤士,人仰之如泰山北斗。國家有大事,皆視其所言為準則,蓋主筆之所持衡,人心之所趨向也。」[6]
《循環日報》分新聞版、廣告版和政論。新聞包括國內新聞、本地新聞和商務行情。政論是《循環日報》有別於當時香港其他中文報紙的重要特點,王韜自任主筆,從1874年到1884年王韜在《循環日報》上發表千餘篇政論,鼓吹變法自強或評論政局(報紙現存大英圖書館);部分政論如《變法自強》、《俄人志在兼併》、《禁鴉片》等收入1883年出版的《弢園文錄外編》。
《循環日報》創辦初期,王韜的女婿錢征,原任上海申報編輯,特地到香港協助;這期間在《循環日報》工作的還有美國留學生、前英華書院印務所經理黃勝、前孖剌日報翻譯伍廷芳、洪士偉、胡禮垣等人[7]。
1875年《循環日報》出版小印張線裝《循環月刊》,內容是《循環日報》的精選。1878年《循環日報》出版晚報,也是中國最早的晚報。《循環日報》後來還出版《循環世界》副刊、《大字英華字典》(1914年)等。
《循環日報》不但流行於香港,也流行於中國、越南、新加坡、日本、英國、澳洲和美國等地。魯迅在1927年寫的《略論香港》、《匪筆三篇》、《慶祝滬寧克復的那一邊》等文章都引用過香港《循環日報》的材料。循環日報在三十年代初曾出版《循環日報六十週年紀念特刊》,頭版有李濟深署名題詞:「復見天心」和李宗仁署名題詞:「振茲木鐸,喚醒國民;循環無已,億萬斯春。」
《循環日報》在日本佔領香港時停刊,戰後的1946年短暫復刊約一年。到1959年,林靄民、張問強等再復辦,至1963年5月1日起停刊。
1864年王韜曾任香港中文報《近事錄編》編輯,但報紙所有權和經營方針完全掌握在英國人羅郎手中,王韜深感必須有一份「華人資本、華人操權」的日報才能表達華人的聲音和代表華人在香港的利益。
中外新聞出版史學者公認《循環日報》是中國報刊歷史上第一份「華人資本、華人操權」日報,林語堂1936年在芝加哥以英文出版的「中國報刊與輿論史」一書中推崇王韜為「中國新聞報紙之父」。王韜用他的筆桿子在《循環日報》發表的政論,為變法強國製造輿論,樹立了文人不一定要「學而優則士」在清朝官府當官才能影響政治的榜樣,開創「文人論政」的先河。洪深在1934年《申報總編纂「長毛狀元」王韜考證》一文中認為王韜是政論高手,即使在二十世紀新聞界也未有人能超越他。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