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浦新村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最大的居民住宅區之一,也是上海第一批工人新村,位於靜安區的最北端,東起江楊南路,西至少年村路,南沿走馬塘,北至北長浜,面積5.1平方公里。設有彭浦新村街道臨汾路街道兩個辦事處,有53個居委會,戶籍人口18萬,常駐人口超過23萬。彭浦新村成立於1958年。彭浦二字來源於彭越浦[1]

Thumb
彭浦新村一帶

歷史

Thumb
彭浦新村和彭浦火車站(現北郊站)周圍衛星圖(1966年)

彭浦新村原來是一片田野。清朝中葉後相繼形成顏家宅、楊家宅、塔水橋、翔前宅和香花橋等18個自然村落。中華民國13年(1924年)後,在今平順路以東,廣州肇慶人士在此建起了一座名為廣肇山莊的墓地。民國25年(1936年),修築連貫大場江灣場中路。民國34年(1945年),彭浦新村區域屬於寶山縣大場區第二保、第十六保和江灣區第九保、第十六保的部分區域。民國38年(1949年)中共接管上海前夕,彭浦新村區域有32個自然村莊,人口近萬人[1]

20世紀50年代,在走馬塘以南建立了彭浦工業區。1958年,彭浦工業區在場中路以北、共和新路以東、平順路以西、聞喜路兩側建起了56幢職工宿舍,建築面積達16.9萬平方米,遷入1200多戶職工家庭,形成了最早的彭浦新村(彭浦一村)。1965年,電影《年輕一代》外景在彭浦新村開拍[2]。到1978年,居民住宅發展到397幢,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入住居民6000多戶,人口增加到23000多人,同年彭浦新村正式劃歸閘北區。1975年6月11日,鄧小平前來彭浦新村參觀[2]。1984年,原屬寶山縣的江揚村、勝利村劃歸彭浦新村街道。到1985年,上海市機電一局嶺南路臨汾路一帶建造住宅90多幢,分配給2300多戶職工7000多人居住。1985年起,閘北區住宅辦汾西路陽曲路保德路一帶又建造起120多幢住宅,安置鐵路上海站蘇家巷公興路17弄、怡興里等地的動遷居民4500多戶13000多人。1988年起,虹口區住宅辦在汾西路、陽泉路、保德路一帶建造住宅130多幢,安置虹口唐山里香菸橋四平路等地的動遷居民4700多戶14000多人。至1993年底,彭浦新村已建成居民住宅250萬平方米。1993年以後,閘北不夜城成都路高架上海軌道交通3號線等工程建設動遷居民入住彭浦新村[1]

從2005年起,彭浦新村的舊住房開始探索原拆原位(原拆原建、拆落地)。2008年,上海彭三小區啟動「拆落地」改造,這是上海首個啟動「拆落地」的住宅小區[3][4]。2019年5月,彭一小區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啟動[5]。此次改造項目將拆除40幢老舊住宅樓,新建17幢帶電梯的高層住宅和社區市民健身中心、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社區生活服務中心等配套設施[6]。2021年9月1日,彭一小區舊住房成套改造項目居民集中搬場儀式舉行。[7]10月31日,所有彭一小區居民暫時搬出小區。11月1日起,彭一小區開始規模性拆房[8]。12月22日,彭一小區舊住房成套改造拆除重建項目正式開工。[9]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