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通志》是明朝郭裴所著的一本記載廣東地方的通志。屬於明清兩代的地方誌,記錄著廣東省內的事蹟、氣候、風俗、水利、人物、藝術文化等等。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7/%EF%BC%88%E9%81%93%E5%85%89%EF%BC%89%E5%BB%A3%E6%9D%B1%E9%80%9A%E5%BF%97_-_%E5%90%8C%E6%B2%BB%E4%B8%89%E5%B9%B4_%281864%29_-_%E5%8D%B7000-030.pdf/page1-640px-%EF%BC%88%E9%81%93%E5%85%89%EF%BC%89%E5%BB%A3%E6%9D%B1%E9%80%9A%E5%BF%97_-_%E5%90%8C%E6%B2%BB%E4%B8%89%E5%B9%B4_%281864%29_-_%E5%8D%B7000-030.pdf.jpg)
內容
全書分藩省志和郡縣誌兩部份。卷首有戴耀彥、李時華彥、陳鳴華彥、袁茂英彥。正文分藩省志十三卷,有十一門;
郡縣誌四十九卷;藝文志三卷、有三門;外志七卷,有十門。所載涉及輿圖、分野、沿革、氣候、事紀、學校,風俗、城池、公署、坊都、驛鋪、橋渡、水利、戶口、鹽鐵、賦役、兵防、壇廟、亭榭、古蹟、墳墓、土產、職官、選舉、名宦、流寓、人物、藝文、外志諸方面,內容豐富、體例獨特,在諸方志中較為少見。將仙釋、寺觀二門列為外志,是有其獨到之處。
纂修史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5/WUL-ru05_01508_%E5%BB%A3%E6%9D%B1%E9%80%9A%E5%BF%97_01.pdf/page67-640px-WUL-ru05_01508_%E5%BB%A3%E6%9D%B1%E9%80%9A%E5%BF%97_01.pdf.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a/Harvard_drs_50862705_%E5%BB%A3%E6%9D%B1%E9%80%9A%E5%BF%97_v.2%E5%8D%B7%E4%BA%8C-%E4%B8%89.pdf/page62-640px-Harvard_drs_50862705_%E5%BB%A3%E6%9D%B1%E9%80%9A%E5%BF%97_v.2%E5%8D%B7%E4%BA%8C-%E4%B8%89.pdf.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e/NLC403-312001083328-39534_%E5%BB%A3%E6%9D%B1%E9%80%9A%E5%BF%97_%E6%B8%85%E9%81%93%E5%85%892%E5%B9%B4%281822%29_%E5%8D%B7%E4%BA%94%E5%8D%81%E4%B9%9D.pdf/page12-640px-NLC403-312001083328-39534_%E5%BB%A3%E6%9D%B1%E9%80%9A%E5%BF%97_%E6%B8%85%E9%81%93%E5%85%892%E5%B9%B4%281822%29_%E5%8D%B7%E4%BA%94%E5%8D%81%E4%B9%9D.pdf.jpg)
《廣東通志》從明代的《廣東通志初稿》算起,曾經編修了六次。《廣東通志初稿》共分四十卷,於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由戴璟花了短短兩個月來纂修。內容包括了分野、山川、政紀、行次、疆域等五十多門。
《廣東通志》的第二次纂修是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由黃佐負責,到了1561年才完成。全書分七十卷,內容分為十一門六十九類,人物門佔了三分之一的篇幅。
《廣東通志》的第三次纂修是在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由郭裴、王學曾、袁昌祚等人負責,到了1602年才完成。全書分七十二卷,內容分為三十五門。
第四次纂修是在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由金光祖負責,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完成。全書分三十卷,共三十門。
第五次纂修是在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廣東總督郝玉麟負責,翌年完成。全書分六十四卷,共三十五門。
第六次纂修是在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由阮元負責,道光二年(1822年)完成。全書分三百三十四卷,共十九門六十八目。
另外,民國期間有兩部《續廣東通志》未成稿。分別是:
民國五年(1916年),朱慶瀾修,梁鼎芬纂。敘事自清順治元年至宣統二年(1644至1910年)。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修,廣東通志館纂修。原稿120冊 ,敘事自清順治元年(1644年)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止 。
評價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廣東通志》「較他志體例為協」。
- 清學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補逸》亦云,其「為從來地誌所未有」,志中還設「罪放」、「貪酷」二門,以示譏貶、頗得史家遺意,不同於志家只褒不貶的慣例。
- 《鄭堂讀書記補逸》認為《廣東通志》所述「皆可取法」。
歷史貢獻與價值
按《隋書·經籍志》載楊孚《交州異物志》、《唐書·藝文志》載王范《交廣二州記》,《廣東通志》可說是廣東有志乘之始。其後宋王靖撰《廣東會要》,已具方志之雛形,然而志則始於明嘉靖十四年戴璟的成稿,嘉靖三年及嘉靖十七年黃佐相繼成志,至萬曆二十九年郭棐再纂通志,較前志詳備。這同郭裴的二十餘年的努力分不開的。可說《粵大記》和《嶺海名勝志》兩部專志、乃是為《廣東通志》做的資料準備。
參看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