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西漢至五代所置州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設立十三刺史部。其中,幽州刺史部地處今中國河北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遼寧省大部以及朝鮮大部。但此時的幽州刺史部只是監察區,非真正意義上的行政區。
東漢中平五年(188年)後,州成為正式的一級行政區域。幽州治廣陽郡薊縣(今北京市西城區西南),領十郡一屬國:廣陽郡、涿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遼東屬國[4]。漢末,公孫氏割據遼東、玄菟、樂浪三郡,置平州。建安中,公孫康分樂浪郡置帶方郡[5]。建安十八年(213年),幽州併入冀州。
曹魏黃初元年(220年),分冀州復置幽州。太和六年(232年),改廣陽郡為燕國。景初二年(238年),平公孫氏,得遼東、玄菟、樂浪、帶方四郡。至魏末,幽州領十一郡一國:燕國、涿郡、代郡、上谷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帶方郡、昌黎郡(前身為遼東屬國)。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改涿郡為范陽國。泰始十年(274年),分幽州昌黎、遼東、玄菟、樂浪、帶方五郡復置平州[6]。咸寧三年(277年),改封諸王,漁陽郡併入燕國。後分上谷郡置廣寧郡。太康十年(289年),改封諸王,以北平、上谷、廣寧三郡為燕國支郡[7]。至此,幽州領五郡二國:燕國、范陽國、代郡、上谷郡、廣寧郡、北平郡(前身為右北平郡)、遼西郡[1]。後分燕國復置漁陽郡。建興二年(314年)後,幽州為段部鮮卑所據。
後趙元年(319年),佔領段部鮮卑燕郡、漁陽、范陽三郡部分地域,仍置幽州。建武四年(338年),佔領幽州全境。建武五年(339年),分幽州遼西、北平二郡置營州。至此,幽州領六郡:燕郡、漁陽郡、范陽郡、上谷郡、廣寧郡、代郡。
前燕二年(350年),佔領後趙幽州、營州,併營州入幽州。至此,幽州領八郡:燕郡、漁陽郡、范陽郡、上谷郡、廣寧郡、代郡、北平郡、遼西郡。
前秦建元六年(370年),佔領前燕幽州、平州,併平州昌黎、遼東、玄菟三郡入幽州。建元十六年(380年),分幽州復置平州。至此,幽州仍領八郡。
後燕二年(385年),佔領前秦幽州,平州昌黎郡改屬幽州,州治遷至昌黎郡龍城縣(今遼寧省朝陽市雙塔區)。建興三年(388年),代郡為劉顯所據。永康元年(396年),漁陽、上谷、廣寧三郡陷於北魏。建平元年(398年),遷都龍城,州治遂遷至遼西郡肥如縣(今河北省盧龍縣西北),昌黎郡改屬司州。長樂元年(399年),燕郡、范陽、北平三郡陷於北魏。後析置建德郡、石城郡、冀陽郡。光始二年(402年),州治遷至遼西郡令支縣(今河北省遷安市西)。光始三年(403年),分幽州建德、石城、冀陽三郡僑置并州。至此,幽州僅領遼西一郡。光始六年(406年),分幽州僑置冀州。
北燕正始元年(407年)取代後燕後,幽州仍領遼西一郡。同年,遼西郡濡水以西陷於北魏,州治遷至肥如,與冀州同城而治。太興二年(432年),幽州全境陷於北魏。[8]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佔領後燕幽州漁陽、上谷、廣寧三郡,後廢上谷、廣寧二郡。皇始二年(397年),析置密雲郡。天興二年(399年),佔領後燕幽州燕郡、范陽、北平三郡。至此,幽州還治燕郡薊縣,領五郡:燕郡、漁陽郡、范陽郡、北平郡、密雲郡。
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北平郡併入漁陽郡。皇興二年(468年),分幽州密雲郡置安州。至此,幽州領三郡:燕郡、范陽郡、漁陽郡。[2]
隋朝開皇三年(583年)廢郡,燕郡、范陽、漁陽三郡領縣直屬於幽州。至此,幽州領六縣:薊、良鄉、安次、涿、雍奴、潞。開皇九年(589年),析置固安縣。大業元年(605年),廢總管府;廢燕州,其所領懷戎、昌平二縣改屬幽州。至此,幽州領九縣:薊、良鄉、安次、涿、固安、雍奴、昌平、懷戎、潞。大業三年(607年),改幽州為涿郡。[10][11]
唐朝武德元年(618年),改涿郡為幽州,懷戎縣陷於高曇晟。武德二年(619年),潞縣改屬玄州。武德五年(622年),以固安縣置北義州。武德七年(624年),改涿縣為范陽縣。貞觀元年(627年),廢玄州,其所領漁陽、潞二縣改屬幽州;廢北義州,其所領固安縣改屬幽州。貞觀八年(634年),瀛州歸義縣改屬幽州。乾封二年(667年),分漁陽縣置無終縣。至此,幽州領十一縣:薊、良鄉、安次、范陽、固安、雍奴、昌平、潞、漁陽、歸義、無終。
武周如意元年(692年),分安次縣置武隆縣。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改無終縣為玉田縣。聖曆元年(698年),改良鄉縣為固節縣。至此,幽州領十二縣:薊、固節、安次、范陽、固安、雍奴、昌平、潞、漁陽、歸義、玉田、武隆。
唐朝神龍元年(705年),復固節縣為良鄉縣。景龍三年(708年),分潞縣置三河縣。景雲元年(710年),改武隆縣為會昌縣。開元十八年(730年),分幽州漁陽、玉田、三河三縣置薊州。至此,幽州領十縣:薊、良鄉、安次、范陽、固安、雍奴、昌平、潞、歸義、會昌。天寶元年(742年),改幽州為范陽郡,雍奴縣為武清縣,會昌縣為永清縣。
燕聖武元年(756年),改范陽郡為范陽府。唐朝至德二載(757年),復范陽府為范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復范陽郡為幽州。燕順天元年(759年),建都於此,升幽州為燕京范陽府,分薊縣置廣平縣。
唐朝寶應二年(763年),平定安史之亂,復范陽府為幽州,隸盧龍節度使。大曆四年(769年),分幽州范陽、固安、歸義三縣置涿州。建中二年(781年),分薊縣置幽都縣。至此,幽州領九縣:薊、幽都、良鄉、安次、武清、昌平、潞、永清、廣平。唐末,廢廣平縣,分薊縣置玉河縣。[12]
唐朝幽州轄縣 | |
---|---|
618年 | 薊縣、潞縣、雍奴縣、安次縣、固安縣、涿縣、良鄉縣、昌平縣(漁陽縣來屬,懷戎縣改屬燕州) |
619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固安縣、涿縣、良鄉縣、昌平縣(漁陽縣改屬漁陽郡,潞縣改屬玄州) |
621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13]、固安縣、涿縣、良鄉縣、昌平縣 |
622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涿縣、良鄉縣、昌平縣(固安縣改屬北義州) |
624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涿縣(改名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 |
627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漁陽縣、固安縣[14]、潞縣來屬) |
634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15]、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漁陽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16]來屬) |
667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漁陽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新設無終縣[17]) |
692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漁陽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無終縣(新設武隆縣[18]) |
697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漁陽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無終縣(改名玉田縣[19])、武隆縣 |
698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范陽縣、良鄉縣(改名固節縣)、昌平縣、漁陽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玉田縣、武隆縣 |
705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范陽縣、固節縣(改名良鄉縣)、昌平縣、漁陽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玉田縣、武隆縣 |
708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漁陽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玉田縣、武隆縣(新設三河縣[20]) |
710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漁陽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玉田縣、武隆縣(改名會昌縣)、三河縣 |
730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會昌縣(漁陽縣、玉田縣、三河縣改屬薊州) |
735年 | 薊縣、雍奴縣、安次縣[21]、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會昌縣 |
742年 | 薊縣、雍奴縣(改名武清縣)、會昌縣(改名永清縣)、安次縣、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新設廣寧縣[22]) |
744年 | 薊縣、武清縣、永清縣、安次縣、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廢除廣寧縣) |
759年 | 薊縣、武清縣、永清縣、安次縣、范陽縣、良鄉縣、昌平縣、固安縣、潞縣、歸義縣(新設廣平縣[22]) |
769年 | 薊縣、武清縣、永清縣、安次縣、良鄉縣、昌平縣、潞縣、廣平縣(范陽縣、固安縣、歸義縣改屬涿州) |
781年 | 薊縣、武清縣、永清縣、安次縣、良鄉縣、昌平縣、潞縣、廣平縣(新設幽都縣[23]) |
907年 | 薊縣、幽都縣、武清縣、永清縣、安次縣、良鄉縣、昌平縣、潞縣(廢除廣平縣) |
後唐長興三年(932年),改昌平縣為燕平縣。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復燕平縣為昌平縣,並許諾割幽州予契丹。天福三年(938年),正式割讓幽州,契丹升幽州為南京幽都府。[2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