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軍隊)
軍隊編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師(英語:Division)是軍事單位編制的一種,屬常備軍事組織;通常為多兵種混編部隊,部隊規模比旅大、比軍小。通常來說,一個師標準滿編介於10,000~25,000人,由若干個旅所組成,同時有多種不同兵科搭配運用;因此在近代軍事中,會將師級部隊視為戰略層級的基礎運作單位。師級單位的指揮官稱師長,一般由少將擔任,但是在大規模陸軍的部隊中也會出現由上校擔任的師長的情況,但例子較為鮮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2年12月15日) |

除了陸軍,蘇聯軍中的航空部隊及冷戰結束前的美國空軍體制中也有師級編制,稱「航空師」或「空軍師」;師越來越被旅所取代,但儘管其規模及任務與陸軍師不盡相同,仍然是戰略基礎的運作單位。美國海軍陸戰隊亦設有師級部隊。
名詞典故
所謂的陸上武力,基於對應不同目標的彈性,因此須以混合編組部隊作戰;然而每個軍事將領對於軍隊的編組各有自己的思考哲學及現實妥協,因此在編制上並未統一。為了適切管理軍事部隊,法國大元帥莫里斯在他的軍事名著「夢想」提出以多種戰鬥單位採規律性的編組成一個整體,強化作戰效能。後來這個概念由維克多·弗朗索瓦,第二代布羅伊公爵實踐,並為七年戰爭的法軍勝利貢獻甚多。
最初始是由拉扎爾·卡諾開始有系統的建立師級單位,當時拉扎爾·卡諾負責公共安全委員會的軍事事務指揮。他在思考軍事組織後得出與波旁政府相同的結論,並開始著手進行師級單位的組建。
這使得軍隊可以更靈活的作戰與機動,甚至使得以往被認為極為困難的大軍指揮變得更容易進行。而之後拿破崙一世由於軍隊規模越來越大更將多個師組建為軍。 隨著一連串拿破崙的軍事勝利,師級單位與軍級單位的組建開始被歐陸各國效法。在拿破崙戰爭的尾聲時,全歐陸的陸軍皆已採用師級單位與軍級單位。
在現代,大多數的軍事單位皆有標準化的師級單位。雖然各個國家的師級單位的規模與結構皆不相同,但大多數皆是由10,000至20,000名士兵組成,並且師級單位具備自行支援的能力來進行獨立任務。一般來說,師級單位通常是由一到四個旅或是特遣隊來做為主要的作戰力量,並且會有一個旅或團負責戰鬥支援(通常是砲兵)以及數個師直屬營來負責情報、後勤、偵察以及工程等必要的支援及後勤任務。大多數的軍事單位皆已有對其所屬各式的師編製出理想的組成,藉由編裝表可以得知其編制單位及士兵的職責、該師應有的裝備。
現代的師級單位大多是在20世紀下半葉時為了取代旅級單位而開始建立,但是自從冷戰結束後,世界潮流似乎又翻轉。師級單位最大量運用時,莫過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交戰諸國部署近一千個師以上的部隊。隨著科技更加進步,一個師具有的作戰能力更是大幅提升。
師的種類
對過去的大多數國家而言,騎兵通常是以比較小的單位進行組建。但擁有大型陸軍的國家如:大英帝國、美國、法蘭西第一帝國、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德意志帝國、納粹德國、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波蘭第二共和國與蘇聯,皆有建立騎兵師。騎兵師的組織結構與步兵師十分相似,差異在於以騎兵旅或騎兵團取代步兵單位,而支援單位比步兵師稍微少一點並更加輕量。砲兵與後勤通常是依靠馬匹攜行。不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大多數的騎兵師皆已被裁撤。
雖然依靠馬匹的騎兵已被淘汰,但在冷戰時騎兵作為快速布署部隊的想法再度卷土重來。與過去依靠馬匹不同,騎兵師朝向兩個現代的運輸方式發展:空中騎兵或是稱為空中機動師,藉由直升機進行機動、裝甲騎兵,獨立作戰的裝甲部隊。前者最早開始建立的部隊為1963年2月1日在班寧堡建立的第11空中突擊師(實驗),該部隊在前往越戰前也就是1965年6月29日更名為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空中機動)。 越戰結束後,美國陸軍第1騎兵師重新編組並裝備了戰車與裝甲偵查車,轉型為裝甲騎兵。
隨著戰車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發展,部分國家也開始實驗將戰車編組為師級部隊。他們在編組上嘗試使用如騎兵師的編組,但只是將騎兵以裝甲戰鬥車輛代替並將支援單位摩托化。結果因為步兵相較於戰車少了許多,裝甲師在戰鬥中的表現不夠靈活。因此藉由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重新調整戰車、步兵、砲兵與支援單位的數量後,裝甲師開始大量部署,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納粹德國發起閃電戰的進攻矛頭。
在二戰結束後,大部份的步兵師與裝甲師皆配有大量的戰車與步兵單位,兩者的差異就在各營間的比例分配。
步兵師是指以步兵作為基本作戰單位並有多種支援火力的單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蘇聯與俄羅斯,步兵師通常是寫作步槍師。摩托化步兵師是指以步兵作為基本作戰單位並配有較為低裝甲運輸車輛進行機動的部隊。而機械化步兵則是指以步兵作為基本作戰單位並且配有裝步戰車或裝甲運兵車進行機動與火力支援的部隊。
拜俄國內戰後期的戰爭經驗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東線戰場的作戰經驗所賜,蘇聯在1942發展出了砲兵師的概念。砲兵師通常是被軍、集團軍甚至戰區指揮官指派進行十分密集的火力支援。動用到砲兵師通常是有足夠人力並且有非常龐大的區域需要防守,例如蘇聯陸軍第34砲兵師與蘇聯陸軍第51近衛砲兵師就是負責這項任務。 砲兵師的概念也是蘇聯軍事教範的一大特色:將砲兵視為一個特殊的武裝部隊,在大型作戰時能僅運用自身的錙重與補給完成其分配的任務目標。也就是使用壓倒性龐大的火力,戰術性破壞甚至直接打穿對方的防線。
各國編制
在1949年2月全國解放軍部隊統一番號和建制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下屬的師由於種種原因,人員編制與裝備上各師均大有不同,無規律可循。
統一番號和編制後,全軍共分為70個軍210個步兵師,各師下轄10,000餘人。
1960年代至1998年,隨著經濟建設的需要與騾馬化的完成,陸軍各師根據需要整編為甲、乙種師。
1985年,位於西藏軍區的兩個師均縮編為山地步兵旅,是解放軍第一批「師改旅」的部隊。同時各坦克師開始編入集團軍。
截至199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的步兵師大體可分為如下種類:
- 機械化步兵師(2個,下轄3個機步團、1個坦克團、1個高炮團、1個炮兵團)
- 北方甲種摩托化步兵師(23個+2特殊,下轄3個摩步團、1個坦克團、1個高炮團、1個炮兵團)
- 北方乙種摩托化步兵師(4個,編制同北方甲種,但下屬團多為教導團)
- 南方摩托化步兵師(11個,下轄3個摩步團、1個炮兵團、1個高炮團)
- 北方乙種輕型步兵師(33個,下轄3-4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
1998年,甲乙類步兵師分類取消。所有步兵師除61師與162師外均整編為五團制[註 1]摩托化步兵師或機步師,或成為第二批「師改旅」部隊縮編為旅;坦克師均改稱裝甲師。2003年,進行第三批「師改旅」。
2011年-2019年,隨著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進行,陸軍將幾乎所有作戰序列中的師級單位拆分出新的旅。
1950年,陸軍總共成立4個坦克師:
- 坦克第一師(由第四野戰軍戰車師改制,1998年改制為裝甲師,2011年被拆分)
- 坦克第二師(由第三野戰軍戰車師改制,1998年改制為裝甲師,2011年被拆分)
- 坦克第三師(建國後新建,1998年改制為裝甲師,2011年被拆分)
- 戰車第二十六師(建國後新建,1952年被撤銷)
1968-1969年,新成立10個坦克師:
自1950年來,解放軍共建立了16個地面炮兵師、2個火箭炮兵師、4個反坦克炮兵師、15個高射炮兵師,絕大多數炮兵師在1985-2003年均縮編或拆分為炮兵旅、高炮旅後編入集團軍。最後一個被拆分的是炮兵第九師,於2013年拆分。
陸軍還建立過包括鐵道兵師、騎兵師、機炮師、海防師等單位,均最遲在2017年被縮編、拆分或撤銷。
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組建了海軍陸戰師,1957年撤銷。
截至2022年,海軍中僅有海軍航空兵的4個大型機師位於作戰序列中,它們是:
- 特種機第一師
- 特種機第二師
- 特種機第三師
- 北部戰區海軍轟炸機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在1961年組建空降第十五軍,下轄空降第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師,1985年,在百萬大裁軍中,三個空降師均改為旅。1992年重新恢復成師。2017年,各師拆分為6個空降旅與1個特種作戰旅。
此外,空軍還組建了19個高射炮兵師與4個地空飛彈師,均在2017年前被裁掉或拆分
截至2022年,空軍僅有航空兵的9個大型機師,它們是:
1996-199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師取消甲乙分類,先前的乙種師或改為預備役,要麼或武警部隊為機動師。共有13個前陸軍乙種步兵師轉隸為武警部隊機動師,番號數字不變,它們是:
- 武警第二師
- 武警第三十八師
- 武警第四十一師
- 武警第六十三師
- 武警第八十一師
- 武警第九十三師
- 武警第一一四師
- 武警第一一七師
- 武警第一二〇師
- 武警第一二六師
- 武警第一二八師
- 武警第一八一師
- 武警第一八七師
2017年,隨著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進行,機動師編制撤銷,全國武警機動部隊整編為兩個機動總隊(軍級編制),自此武警部隊除院校與科研機構外再無師級編制。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接受蘇聯援助後,按照蘇聯顧問的意見[來源請求]採取三三制。
北伐成功後改效法德軍編制,分成甲、乙、丙三種師編制:
- 甲種師:轄兩旅,旅轄三團。或轄三旅,旅轄兩團,共六團。
- 乙種師:轄兩旅,旅轄兩團,共四團。抗戰前此種編制最流行。
- 丙種師:不轄旅,共三團。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都到臺北,中華民國國軍自中國大陸轉進至臺灣後,在時任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指示下開始對中華民國陸軍部隊進行全面整編,1950年7月完成第一次整編時,由56個師縮編為39個師(分屬12個軍)。
1989年,6個軍的司令部全部裁撤後,各師直屬軍團。
1998年精實案實施,24個師調整後僅餘8個「師指揮機構」,戰時遂行作戰指揮。
2007年7月,因應精進案第二階段,8個「師指揮機構」全部改編及裁撤。至此,陸軍無師級編制。
裁撤前國軍一師理論滿編為6,000人左右(師長編階陸軍少將):
- 師部
- 3個步兵團(4,800人)
- 機槍連
- 特務排
- 擔架排
- 通訊班
- 3個步兵營
- 3個步兵連(含連長、文書1人、傳令1人、司號1人、伙伕9人,計143人一連)
- 3個步兵排(43人一排)
- 3個步兵班(14人一班)
- 3個步兵排(43人一排)
- 3個步兵連(含連長、文書1人、傳令1人、司號1人、伙伕9人,計143人一連)
̆
- 砲兵連
- 運輸連
- 特務連
- 工兵排
- 通訊排
- 擔架排
二戰前的大日本帝國陸軍及戰後的陸上自衛隊均設有師團。日本帝國陸軍的師團分為甲種師團(常指二戰前日軍的17個常備師團)和乙種師團。前者採用四四制編制,約15,000至20,000人,人數多、裝備好、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後者採用三三制編制,約10,000人,裝備一般、戰鬥力較甲種師團為弱。
常設四聯隊師團轄二旅團四步兵聯隊(每旅團兩個步兵聯隊),騎、炮、工、輜各一聯隊,共8個聯隊。一般齊裝滿員的日軍常備主力陸軍師團兵力可達25000-28500人,擁有戰馬7630匹、步騎槍14900枝、擲彈筒144個、輕機槍288挺、重機槍54挺、山炮16門、野炮36門等武器裝備,是由多兵種配合的具有強大戰鬥力的作戰單位。這類師團又區分為挽馬制(原野作戰型)與馱馬制(山地作戰型)兩類。挽馬制師團約25000人。馱馬制師團因馬匹比挽馬制師團多,人員也相應增多,每師團28500人。特設的馱馬制師團人數為28200人,挽馬制師團人數為24400人。[1]
三單位制師團也稱三聯隊制師團,就是師團基本部隊為三個步兵聯隊,取消了旅團一級編制。
由師團下轄一個步兵團,約8700人,步兵團的團長由原來的旅團長擔任,軍階為少將。步兵團下轄三個步兵聯隊,每個聯隊下轄三個步兵大隊(故也稱「三三制」)。師團仍編有騎、炮、工、輜重兵聯隊等單位(騎兵聯隊改為搜索隊),全師團定員減至1.2-1.3萬人,配備軍馬2065匹,步騎槍8940枝、擲彈筒216個、輕機槍216挺、重機槍54挺、平射炮18門、山炮12門等武器裝備。
1938年10月武漢會戰結束之後,由於戰場擴大與戰爭消耗劇增,日軍進行了編制上的調整,將三單位制師團的特科部隊予以補充,使師團總人數達到了15000-17000人。 除了新組建的三單位制師團,從1939年10月開始,日軍為適應中國戰場作戰的需要,陸續將原來的四單位制師團整編為三單位制,即從原四聯隊師調出一個步兵聯隊組建新的師團。[1]
西元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軍共有51個師團,39個混成旅團。
其中深陷中國戰場的有35個師團加38個獨立混成旅團;派往太平洋戰略方向的有11個師團和1個混成旅團(佔地面部隊總數的20%)。
二戰之後,日軍遭到解散,直至冷戰時期才在美國協助下重新武裝化。1950年至1962年間,陸上自衛隊及其前身組織——警察預備隊及保安隊設有相當於師團的「管區隊」,指揮官則稱「管區隊總監」。這些部隊在1962後改制為師團[2],管區隊總監也改稱師團長,階級為陸將(相當於中將)。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坦克和摩托步槍師淪為近乎「幹部狀態」,許多被指定為「儲存武器和裝備的基地」。這些基地,或稱「幹部師」,意思是配備了全兵力摩托步槍或坦克師的所有重型武器,但只有少許人員,低至500人。一個幹部師的官兵主要集中在維護設備的工作狀態。在戰時動員期間,這樣的師會被加強到滿員。然而,在非戰爭時期,幹部師是不適合任何戰鬥的。
截至2020年,俄羅斯陸軍共有10個師:
俄羅斯空降軍共有4個師:
- 第7山地近衛空中突擊師,總部在新羅西斯克
- 第76近衛空中突擊師,總部在普斯科夫
- 第98近衛空中突擊師,總部在伊萬諾沃
- 第106近衛空中突擊師,總部在圖拉
俄羅斯火箭軍共有12個師:
美國師級部隊由少將所指揮。現時,美國陸軍師級部隊由四個旅級戰鬥隊以及一個戰鬥航空旅組成,每個旅級戰鬥隊則分配了三個營。[3] 美國陸軍目前有11個現役的師級部隊:
第1裝甲師(1st Armored Division),總部在德州布利斯堡
第1騎兵師(1st Cavalry Division),總部在德州胡德堡
第1步兵師(1st Infantry Division),總部在堪薩斯州雷利堡
第2步兵師(2nd Infantry Division),總部在韓國議政府市紅雲基地
第3步兵師(3rd Infantry Division),總部在喬治亞州史得華堡
第4步兵師(4rd Infantry Division),總部在科羅拉多州卡森堡
第7步兵師(7rd Infantry Division),總部在華盛頓州塔科馬路易斯·麥克喬德聯合基地
第10山地師(10th Mountain Division),總部在紐約德拉姆堡
第25步兵師(25th Infantry Division),總部在夏威夷斯科菲爾德軍營
第82空降師(82nd Airborne Division),總部在北卡羅來納州布拉格堡
第101空中突擊師(101st Air Assault Division),總部在肯塔基州坎貝爾堡
美國陸軍國民警衛隊則有八個師級部隊:
美國陸軍預備役部隊中也保留了兩個師級建制,用以培訓軍事武裝力量:
美國海軍陸戰隊師級部隊包括三個步兵團和一個砲兵團,和其他專門的單位如戰車營,偵察營,兩棲突擊營,戰鬥工兵營等。[4]。
現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共有三個現役及一個預備的師級部隊:
相關條目
注釋
參考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