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克林技術高中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布魯克林技術高中(英語:Brooklyn Technical High School,簡稱Brooklyn Tech或BTHS),或譯布魯克林科技高中,是位於紐約市的一所理工科精英高中。該校與史岱文森高中、布朗克斯科學高中並列為紐約市教育局最初確定的三大特殊高中。2022年,學校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全美高中排行榜中位列第46名,紐約高中排行榜中位列第6名。[2]
布魯克林技術高中始創於1922年,最初的校址位於夫拉特布殊大道49號。1930年遷至現址。1979年開始招收女學生。1972年入選紐約市特殊高中。
與紐約市其他的特殊高中相同的是,學生在入學布魯克林技術高中時必須通過特殊高中入學測驗(SHSAT)。[3]2018至2019學年中,累計23637名學生報考該校,其中1305名得到錄取。[4]
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的要求是通過紐約市的特殊高中入學測驗。該測驗面向所有八年級與首次上九年級的紐約市學生開放,測驗內容分為英語(閱讀理解與語法)和數學(選擇題與應用題)兩個部分。由於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的學生群體是紐約特殊高中當中人數最多的,錄取率也相對高。2019年參與測驗的29000名學生當中,有23637名學生選擇報考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當中1305名被該校錄取。[4]
達標紐約州高中畢業標準的學生會收到高中畢業證書。同時,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布魯克林技術高中會對取得足夠「服務學分」的學生頒布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畢業證書。2010年起,希望得到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畢業證書的學生必須滿足以下要求:[5]
服務學分可以由以下途經獲取:
1918年,於手工培訓高中就職數學部主任的阿爾伯特·L·科爾斯頓(Albert L. Colston)博士建議在布魯克林建設一所理工科男校。按照他的設想,該校將重視數學、科學和技術製圖等課程,為大學和理工行業培育人才。1922年,紐約市教育局通過了科爾斯頓博士的提議,將夫拉特布什大道延伸49號處的一座倉庫改裝成了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的校區,第一年錄取了約2400名學生。當時的校區處於曼哈頓大橋的陰影處,學校沿用至今的校徽便由此而來。之後布魯克林技術高中再度經歷兩次搬遷,於1930年定在了現在位於福特格林坊29號的校址。[6]
創辦之初,布魯克林技術高中啟用了大學風格的專業制度。在這制度下,學生在頭兩年將學習重視技術與工程的通用課程,之後在後兩年進修自己選擇的專業。該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在科爾斯頓博士擔任校長的20年內,學校的課程沒有太大的變化。科爾斯頓博士退休後,學校暫時由代理校長拉爾夫·布雷特靈(Ralph`Breitling)管理,之後於1944年由哈羅德·泰勒(Harold Taylor)正式接任校長。1946年,電子部主任威廉·帕布斯特(William Pabst)繼任成為校長。在他任期內,學校新增了多個專業,包括航空航天工程、建築學、化學、土木工程、電子學、工業設計、機械工程、結構工程等。之後也添加了一門大學預備課程。
帕布斯特於1964年退休。1967年,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現址上立起了高128米的電視塔,專門為紐約市區的其他學校提供電視信號轉播。1970年9月,布魯克林技術高中開始招收女性學生。在這之前,本地學業優秀的女性學生都就讀於作為女校的灣脊高中。[7][8]
1972年,紐約州議會將布魯克林技術高中、布朗克斯科學高中、史岱文森高中與表演藝術高中(現菲奧雷洛·H·拉瓜迪亞高中)定為紐約市的特殊高中。同時議會通過的一項法案要求為前三所高中設立統一的入學考試,即特殊高中入學測驗(SHSAT)。
1983年,麥特·曼德利(Matt Mandery)擔任校長,是該校首位成為母校校長的前畢業生。同年,布魯克林技術高中校友基金會成立。[9]1987年,約翰·托賓(John Tobin)成為校長,於其任期內廢除了材料科學專業。
80年代,一個叫「狂派」(Decepticons)的暴力街頭黑幫於布魯克林技術高中內成立。[10]之後在2000年,紐約市政府發布了針對校內人員未能及時上報數起武裝搶劫事件的報告,提及的事件包括持刀具以及電擊槍的搶劫案例,大多發生在學校的廁所與樓梯間。[11]
1992年,李·D·麥卡斯基爾博士(Lee D. McCaskill)就任校長。在他任期內學校的計算機教室數量逐步增加,設計與製圖的課程漸漸從手繪轉向了電腦繪製。
1998年3月,由58年畢業生倫納德·里吉歐帶頭的校友會宣布發起目標一千萬美元的籌集活動。所收集到的捐款將被用於給母校更新設備,改革課程,培訓教員,以及建立大學風格的基金。[12]作為首個為美國公立高中發起的基金募捐,該活動收到《紐約時報》報道,並得到了紐約市內的廣泛關注。接下來的幾周內,布朗克斯科學高中與史岱文森高中相繼宣布要發布相似的募捐活動。2005年11月,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的募捐活動宣布圓滿成功。籌集的捐款被用於翻新學校五樓中央的圖書館,新建兩個計算機實驗室,以及新增一門研究莎士比亞作品的選修課。
2003年,《紐約時報》發布了一篇曝光時任校長麥卡斯基爾諸多問題的文章。文中列舉的罪狀包括多次給數名教師發送帶有性騷擾內容的電子郵件;審查學生校報和英文課課文,例如拒絕將羅素·班克斯的小說《大陸漂移》列入教材;以及其他內部管理問題。[13]次年的一篇跟蹤報道發現學校里越來越多的教師離職,以及針對教師愛麗絲·阿爾卡拉(Alice Alcala)的排擠行為。阿爾卡拉是本地有名的莎士比亞文學教師,曾於英國皇家國家劇院為學校贏得了價值一萬美元的撥款。但隨後麥卡斯基爾拒絕讓阿爾卡拉使用學校的禮堂,並給調低了她的績效排名。事後,阿爾卡拉轉到曼哈頓的默里·伯格特勞姆高中,而布魯克林技術高中也取消了莎士比亞文學的選修課。[14]
2006年2月6日,在紐約市教育局對麥卡斯基爾女兒的入學問題展開調查的四天後,麥卡斯基爾宣布辭去校長職務。[15]次日,市立大學數學、科學與工程高中的前校長蘭迪·阿謝爾(Randy Asher)被任命為布魯克林技術高中的代理校長。[16]在他任期內,校內的學生數量逐漸從4200增長到了5700。
2017年1月,阿謝爾離開布魯克林技術高中,轉任紐約市教育局高級顧問。[17]在他任期內,學校的名聲依舊受到多起教員對學生性騷擾事件的影響,導致航天工程教師肖恩·曬納克(Sean Shaynak)被停職,以及英語教師兼校報顧問大衛·羅(David Lo)的調任。[18][19]同時學校也被指出有針對黑人學生歧視性的政策,在社交平台上引起了爭論。[20]阿謝爾卸任後,前校長助理大衛·紐曼(David Newman)成為代理校長。2020年2月,紐曼正式成為校長。[21]
布魯克林技術高中有一套類似大學的專業系統。下列是校內提供的所有專業:[22]
學生在十年級第二學期時會被要求選擇專業,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按偏好排序。每個專業內有數門課程,包括一部分進階先修和PLTW的課程。每個專業會用各自的算法,按學生對本專業的偏好排名及其相關科目成績算出PI值,PI值高的學生優先獲得本專業的席位,而未分配的學生在前一個專業滿員後會到自己選的下一個專業內匹配名額。[23]
布魯克林技術高中有約30個屬於公立學校體育聯盟的校隊。體育之外也有數十個社團和活動組織,囊括包括棋牌遊戲,辯論比賽,族群文化,藝術創作和科學研究等領域。一部分社團則專注於效仿現實世界裡的組織和活動,例如模擬聯合國,模擬法院,以及負責反應學生群體問題的學生政府組織。學校的校報為調查報(The Survey),此外還有BTHS新聞和蘿蔔報之類的非官方報紙。[24]
布魯克林技術高中整體是一個12層樓高的長方體教學樓,占地約半個城市街區。學校於1930年開工,1933年竣工,建設總花費為六百萬美元。學校位於福特格林公園的正對面。校內的設施包括:[25]
設施 | 位置 | 注釋 |
---|---|---|
游泳池 | BS1 | 長度為22.86米 |
模擬法庭 | BN4 | |
禮堂 | 1樓中部 | 占3層空間,共3100個座位 |
1號體育室 | 1樓南側 | 樓上帶夾層跑道 |
實驗室 | 2E4、3E6、3E10、3N1、3N4、4E6、4E10、4N8、6S5 | |
電子車間 | 4N2 | |
木工車間 | 5N2 | |
製圖室 | 5N4 | |
圖書館 | 5樓中部 | |
食堂 | 7樓主體 | |
2號體育室 | 8樓中部 | 可通往屋頂平台 |
演奏廳 | 9樓西側 | |
廣播信號塔 | 樓頂 | 整體128米高,20世紀80年代起停用 |
學校也擁有以下校外設施:
紐約地鐵的福爾頓街車站(G線)與拉法葉大道車站(C線)離學校最近。德卡爾布大道車站與大西洋大道-巴克萊中心車站也在學校附近,兩站除了地鐵外也提供轉乘長島鐵路的服務。[26]另外,MTA區域巴士營運的B25,B26,B38,B52在學校周邊也有站點。[27]住所離學校有一定距離的學生能得到免費或半價的地鐵卡補助。[28]
部分畢業於該校的名人如下:
人物 | 畢業於 | 身份 |
---|---|---|
沃倫·福斯特 | 1923年 | 華納兄弟卡通畫家與作曲家 |
喬治·沃爾德 | 1923年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
邁耶·列文 | 1934年 | 二戰美國空軍戰爭英雄 |
湯米·霍爾姆斯 | 1935年 | 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選手 |
弗雷德里克·波爾 | 1937年 | 美國科幻小說作家 |
約翰·P·克拉文 | 1942年 | 美國海軍特別項目辦公室科學家 |
李察·麥森 | 1943年 | 恐怖小說《我是傳奇》作者 |
馬爾文·吉特曼 | 1947年 | 《新聞日報》影視評論員 |
歐文·夏皮羅 | 1947年 | 美國天體物理學家 |
阿爾伯特·S·魯迪 | 1948年 |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製片人 |
沃爾特·耶特尼科夫 | 1949年 |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總裁 |
阿諾·彭齊亞斯 | 1951年 |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卡羅爾·鮑勃科 | 1954年 |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太空人 |
傑里·戈芬 | 1957年 | 流行音樂作詞家 |
大衛·格羅[29] | 1958年 | 美國電視劇《洛達》主演 |
加里·阿克曼 | 1960年 | 美國眾議院紐約代表議員 |
哈利·查平 | 1960年 | 民間音樂與搖滾樂歌手 |
王嘉廉 | 1962年 | CA科技聯合創辦人 |
史蒂芬·沙森 | 1968年 | 數位相機的發明者 |
盧·弗里基諾 | 1969年 | 演員及健身運動員 |
洛倫佐·查爾斯 | 1981年 | NBA職業選手 |
黛安娜·狄克遜 | 1982年 | 奧運田徑金牌得主 |
康拉德·麥克雷 | 1989年 | 美國職業籃球運動員 |
埃琳·斯馬特 | 1997年 | 美國女子擊劍運動員 |
澤爾諾·麥里 | 2004年 | 紐約州參議院議員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