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澳大利亚喜剧演员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約翰·巴瑞·哈姆弗萊斯AC CBE(英語:John Barry Humphries,1934年2月17日—2023年4月22日),澳大利亞喜劇演員、作家及諷刺作家,知名於所創作並扮演的埃德娜夫人(Dame Edna Everage)和萊斯·帕特森爵士(Sir Les Patterson),其中埃德娜夫人為同一演員扮演得最久的角色[1]。此外,他還參加過許多舞台劇、電影及電視節目。
哈姆弗萊斯於1934年2月17日生於維多利亞州墨爾本基尤的一個郊區[2],父親是一名施工經理[3],祖父於1800年代末自英國曼徹斯特移民至澳大利亞。哈姆弗萊斯的父親非常富有,使得他自小得以成長於一個「乾淨、高雅、現代的郊區家庭」[2]。哈姆弗萊斯一家的住址位於維多利亞州坎伯威爾的一個街道,該地後來被發展成了墨爾本的一個新型「花園市郊」。由於父親很少陪伴自己,哈姆弗萊斯幼時經常在後花園化裝玩耍,打下了日後進入演藝界的基礎[4]。根據哈姆弗萊斯回憶,他小時候擁有一大箱各類服飾,包括印度紅皮、水手服以及各類中國服飾等。他非常喜歡打扮成各種角色來逗笑他人,表示這樣能讓他感到輕鬆[4]。
小時候的哈姆弗萊斯被父母戲稱為「陽光山姆」(Sunny Sam),他的童年生活非常順利,但到了青年時期,他開始變得叛逆,認為郊區生活是一種限制,並逐漸產生了追求藝術的想法,不過他的父母對這一想法並不支持。哈姆弗萊斯九歲時,他的母親將他的所有書都送給了救世軍,還興奮地對他說「反正你都已經看過了」[5],這件事使得哈姆弗萊斯開始通過埋頭閱讀、收集罕見書籍、經常前往劇院、作畫以及追求超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證明自己。後來他創造了一個穿著黑色披風、戴著黑色霍姆堡氈帽以及塗上了睫毛膏的形象,這一形象後來成為了他創作的第一個長命角色「Dr Aaron Azimuth」,該角色是一名政府密探、花花公子以及達達主義者[6]。
哈姆弗萊斯的求學歷程開始於坎伯威爾文法學校,他在後來被該校列入了光榮榜。在父親的建築生意越來越成功後,哈姆弗萊斯被送到了墨爾本文法學校,但他對體育和數學都很厭惡,經常逃課,不過最終還是憑著優秀的英語和藝術成績順利畢業。哈姆弗萊斯在一次《名人錄》節目中回憶自己的這段經歷時表示自己當時都是依靠「自學」[7]。
中學畢業後,哈姆弗萊斯到墨爾本大學待了兩年,學習法學、哲學以及美術,期間他曾是墨爾本大學軍團(Melbourne University Regiment)的一名二等兵[8],並在陸軍預備役服了一段國民兵役。他最終未能從墨爾本大學畢業,不過在大約50年後收到了該校的榮譽博士學位[9]。
大學期間的哈姆弗萊斯是解構主義、荒誕派藝術運動達達主義的追隨者[10]。他在墨爾本安排過一系列活動,例如展出過一雙裝滿蛋撻的威靈頓靴、一款宣稱可以滅掉保護動物鴨嘴獸的仿製殺蟲劑等。1952年到1953年間,哈姆弗萊斯加入的一個團隊推出了一系列達達主義式的音像作品,其中他們所創造的「Wubbo音樂」(哈姆弗萊斯曾解釋稱「wubbo」是一個偽土著詞彙,意為「什麼都沒有」)被認為是加拿大最早的實驗音樂之一。除此之外,團隊還展出過一個被肉蓋住的嬰兒車(Creche Bang)、一把帶有綿羊眼睛的勺子(Eye and Spoon Race)等一系列其他荒謬主義物品[11]。
哈姆弗萊斯在大學期間就為學校的時事諷刺劇創作、演唱過歌曲以及表演過小品,離開大學後隨即便加入了剛剛成立的墨爾本劇團(Melbourne Theatre Company,MTC)。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哈姆弗萊斯創造了他的代表作埃德娜·埃弗拉吉(Edna Everage)夫人(當時名為諾姆·埃弗拉吉),這一形象於1955年12月13日在墨爾本大學聯合劇院(Union Theatre)的舞台上首次亮相[12][13]。
哈姆弗萊斯在其1992年的自傳《More Please》中回憶,他在和墨爾本劇團一起進行《第十二夜》的巡演時(當時他20歲)在所乘坐的大巴車後面創作了一個與埃德娜夫人類似的形象,之後他的導師彼得·奧肖內西又為其做了一些潤色。除此之外,奧肖內西也為另一角色桑迪·斯通的發展提供過幫助[14]。
1957年,哈姆弗萊斯搬到了雪梨,並加入了當地的菲臘街劇院。哈姆弗萊斯在該劇院演的第一部戲為時事諷刺劇《Two to One》,這部劇的主演是澳大利亞音樂明星麥克斯桑迪·奧爾達克(Max Oldaker),其他演員包括未來的《96號》演員 溫蒂·布萊克洛克。雖然哈姆弗萊斯起初以為埃德娜夫人並不會大火,但他還是決定將這一角色搬到菲臘街劇院的舞台,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15]。
哈姆弗萊斯在菲臘街劇院的第二部時事諷刺劇為《Around the Loop》,這部戲同樣有奧爾達克和布萊克洛克出演,除此之外還有喜劇演員戈登·蔡特。其後他再次將埃德娜夫人搬上舞台(當時表示是最後一次),並又一次獲得了成功,在接下來的14個月中,他每周都能夠帶著這一角色進行8次演出。這段時期的哈姆弗萊斯住在新南威爾斯州的邦代附近,他在一次散步時遇見了一位聲音很高又很沙啞、說話非常有學究氣的老人,受此啟發,哈姆弗萊斯創造出了他的另一個經典角色桑迪·斯通[16]。
1957年9月,哈姆弗萊斯在戲劇《等待戈多》中扮演了主角愛斯特拉岡,他的導師兼劇本導演奧肖內西扮演另一主人公弗拉季米爾。該劇為澳大利亞人首次製作薩繆爾·貝克特的戲劇[17]。
1958年,哈姆弗萊斯和奧肖內西在墨爾本的新劇院(New Theatre)一同出演了《Rock'n'Reel Revue》,同時他還將埃德娜夫人和桑迪·斯通帶到了墨爾本觀眾的面前[18]。同年,哈姆弗萊斯推出了EP《Wild Life in Suburbia》,這張專輯的封套內容簡介由哈姆弗萊斯的朋友、現代主義建築師及作家羅賓·博伊德(Robin Boyd)撰寫,是哈姆弗萊斯的第一件商業音樂作品[19]。
1959年,哈姆弗萊斯搬到了倫敦,其後這裡成了他整個1960年代的居住和工作地點。在倫敦,他結交了英國主流喜劇明星達德利·摩爾、彼得·庫克、艾倫·貝內特、喬納森·米勒、斯派克·米利根、威利·拉什頓以及同樣來自澳大利亞的僑居喜劇演員約翰·布魯塞爾和迪克·本特利等人。在此期間,哈姆弗萊斯加入了彼得·庫克的「The Establishment」喜劇俱樂部表演,由當時的一流攝影師路易斯·莫利為他攝影,兩人後來也成為了好友[20]。
哈姆弗萊斯亦曾經為彼得·庫克名下出版商的諷刺雜誌《第三隻眼》(Private Eye)投稿,其中最知名的作品為淫穢漫畫《The Wonderful World of Barry McKenzie》,用以影射的是在國外的澳大利亞人最為惡劣的一面。該漫畫集由哈姆弗萊斯負責創作,並由來自紐西蘭的尼古拉斯·加蘭德(Nicholas Garland)負責作畫。這部漫畫後來被以書籍形式於1960年代末出版,不過其曾一度遭到澳大利亞當局以過於「下流」為由封禁[21]。
哈姆弗萊斯還到過倫敦的西區劇院表演,作品包括舞台劇《霧都孤兒》、《Maggie May》等。此外,他還接到過出演《The Bedsitting Room》主角的邀請,當時該劇系剛剛在美人魚劇院取得成功後轉到西區劇院演出。1968年,哈姆弗萊斯再次與斯派克·米利根合作,在戲劇《金銀島》中扮演了約翰·西爾弗一角[22]。哈姆弗萊斯後來表示,與米利根的合作是他職業生涯中最奇異和最興奮的經歷之一[23]。
1961年,哈姆弗萊斯與妻子住在康瓦爾郡期間,因妻子失足摔下澤諾附近的一個山崖,他在試圖拉住時也一併刷下,不過所幸被位於下方50 m(150 ft)的岩石突出部分接住,只造成了骨折。當時的直升機救助過程由獨立電視新聞的一名記者拍攝,這段視頻後來在2006年由BBC首次放給哈姆弗萊斯觀看[24][25]。
哈姆弗萊斯在英國的第一次重大突破是他所扮演的《霧都孤兒》中的索爾伯利先生。除了扮演這一角色外,他還參與錄製了演員專輯(通過迪卡唱片發布)中索爾伯利的角色歌曲《That's Your Funeral》。該劇在1963年轉至百老匯劇院上映,哈姆弗萊斯仍繼續扮演索爾伯利,不過由RCA唱片發布的新演員專輯沒有收錄《That's Your Funeral》,故這一次的演員專輯並不包含哈姆弗萊斯的聲音。1967年,皮卡迪利劇院又翻拍了《霧都孤兒》,哈姆弗萊斯在劇中飾演費金,當時還年輕的演員菲爾·柯林斯在這部戲裡飾演了角色「機靈鬼」。1997年,卡梅倫·麥金塔也在倫敦守護神劇院翻拍了一次《霧都孤兒》,哈姆弗萊斯再次飾演費金[26]。
1967年,憑著跟彼得·庫克和達德利·摩爾的好友關係,哈姆弗萊斯受邀出演了兩人主演、斯坦利·多南導演的電影《迷魂陣》。次年,哈姆弗萊斯又和莎莉·麥克琳共同出演了電影《妾意郎情》[27]。
哈姆弗萊斯參加過BBC電視台的《The Late Show》(1966年–1967年),不過他真正喜愛的還是時事諷刺類戲劇。他在BBC電視台出演的第一部此類戲劇為《A Nice Night's Entertainment》(1962年),該劇與另一部1965年的《Excuse I: Another Nice Night's Entertainment》均只在澳大利亞演出。1968年,哈姆弗萊斯在巡演《Just a Show》的過程中回到了澳大利亞,這部戲後來在1969年轉到倫敦的時運劇院演出。雖然英國的影評界對這部戲評價兩極,但其仍然非常受歡迎,BBC電視台還專門為哈姆弗萊斯推出了一部名為《The Barry Humphries Scandals》的節目[28]。
1970年,哈姆弗萊斯回到了澳大利亞,其後他在約翰·B·莫雷導演的《The Naked Bunyip》中首次將埃德娜夫人帶到了電影當中[29]。1971年至1972年間,哈姆弗萊斯與製片人菲利普·亞當斯及作家兼導演布魯斯·貝爾斯福德一起推出了一部關於他所創作的卡通漫畫人物巴里·麥肯錫(Barry McKenzie)的電影《巴里·麥肯錫歷險記》,該片主要在英國和澳大利亞拍攝,演員陣容包括哈姆弗萊斯本人、巴里·克羅克、斯派克·米利根、彼得·庫克、丹尼斯·普萊斯、迪克·本特利、威利·拉什頓、朱莉·科溫頓、克萊夫·詹姆斯及廣播員瓊·貝克維爾等。雖然這部電影受到了幾乎所有澳大利亞影評人的猛烈批評[30],但在觀眾之中卻大受歡迎[30],成為了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部票房超過100萬美元的故事電影[31],更為後來的《奇男子埃爾文》、《懸崖上的野餐》等當地影片的成功打下了基礎[32]。有說法認為,哈姆弗萊斯完全可以成為整個澳大利亞的翻拍電影巨星,僅僅讓他出演本地電影屬於大材小用[33]。
1972年,哈姆弗萊斯與作曲人尼格爾·巴特利合作推出了一部關於郊區生活的詩集《First Day Covers》,其中詩歌由哈姆弗萊斯以埃德娜夫人的口吻讀出,巴特利則為其提供配樂[34]。
從1960年代開始,哈姆弗萊斯出演了許多部電影,且大部分都是演配角,例如1967年的 《迷魂陣》、1974年的英國色情喜劇《Percy's Progress》、1974年布魯斯·貝爾斯福德的《Barry McKenzie Holds His Own》和1975年大衛·貝克的《The Great Macarthy》等,其中在《Barry McKenzie Holds His Own》中,埃德娜夫人被時任澳洲總理高夫·惠特蘭封為了女爵士[35]。
哈姆弗萊斯的電影作品還有1975年的《Side by Side》和1977年的《通往智慧之路》。1978年,哈姆弗萊斯在羅伯特·斯特伍德出品的音樂電影《光芒萬丈》中以配角形式扮演了一次埃德娜夫人。1981年,哈姆弗萊斯在《洛基恐怖秀》的續作《休克療法》中扮演了一名假扮失明的電視節目主持人[36]。
哈姆弗萊斯較為成功的電影角色為1985年《日內瓦的菲舍爾醫生》中的理察·迪恩(Richard Deane)。在此之後,哈姆弗萊斯又相繼出演了《破膽三次3》(1987年)、《Selling Hitler》(1991年,扮演配角魯珀特·默多克)、《不朽真情》(1994年,飾演克萊門斯·馮·梅特涅)、《貝弗利山的翼龍女》(1995年,分飾三角)、《男主角》(1996年)、辣妹合唱團(1997年)、《歡迎來到伍普》(1997年)、《尼古拉斯·尼克貝》(2002年,反串飾演納坦·朗角色的妻子)等[37]。
哈姆弗萊斯還參演過多部喜劇電影,例如1982年的《The Secret Policeman's Other Ball》和1989年的《A Night of Comic Relief 2》等。1987年,哈姆弗萊斯與第三任妻子黛安娜·米爾斯特德共同創作了電影《Les Patterson Saves the World》的劇本(導演為喬治·T·米勒),不過該片成績非常失敗[38]。
2003年,哈姆弗萊斯在皮克斯動畫工作室的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中使用誇張化的澳大利亞男中音嗓音配音出演了鯊魚布魯斯一角[39]。
2011年,哈姆弗萊斯前往紐西蘭出演了彼得·傑克遜根據J·R·R·托爾金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霍比特人》,所扮演的角色為哥布林王[40][41]。他在該片於威靈頓舉行的發布會上表示自己為拍這部電影進行了一次小的整容,並表示他認為所謂「動作捕捉」就是「從醫生那裡取樣本時所做的事情」[42]}}。
2015年,哈姆弗萊斯在《Blinky Bill the Movie》中配音出演了Wombo the Wombat(毛鼻袋熊)一角[43][44]。
2016年,哈姆弗萊斯在《荒唐阿姨》大電影中分飾兩角,其一是一個名叫查理的角色,而另一個角色則是沒有台詞的埃德娜女爵士[45]。
哈姆弗萊斯頗為擅長以獨角戲的形式演時事諷刺類戲劇,最常扮演萊斯·帕特森和桑迪·斯通,埃德娜夫人一角更持續了60餘年,直到哈姆弗萊斯於2012年宣布不再進行現場表演[46]。
哈姆弗萊斯的獨角戲一般時長兩個半小時,戲中會交替出現有諷刺性的獨白和音樂,此外還會帶有原創笑料、即興台詞以及觀眾互動環節。哈姆弗萊斯大部分都會一個人獨自表演這類獨角戲,偶爾會額外邀請一名伴舞或者配樂師。長期和哈姆弗萊斯同台的演員僅有來自英國的艾米莉·佩里一人,她飾演的角色為埃德娜夫人的伴娘瑪奇·奧爾索普,該角色自始至終沒有任何台詞[47]。
在倫敦時,哈姆弗萊斯主持過許多成功的節目,他後來亦有帶著大部分這些節目前往世界各地巡演。不過在早期的時候,哈姆弗萊斯也遇到過很多困難,例如他的第一部獨角戲《A Nice Night's Entertainment》(1962年)就曾受到尖銳批評[35],但在1969年,他在倫敦時運劇院演出的第二部獨角戲《Just a Show》讓他收穫了大量名聲,此後他在英國的事業開始步步上升。在1970年代初的作品(包括1971年的《A Load of Olde Stuffe》和1974年到1975年的《At Least You Can Say You've Seen It》)中,埃德娜夫人一角又經歷了多次發展[12]。
1976年,哈姆弗萊斯在阿波羅劇院演出的《Housewife, Superstar!》為他在英國的事業帶來了重大突破。在這部戲相繼於英國和澳大利亞都取得成功後,哈姆弗萊斯在1977年將其帶到了紐約,但最終遭受了失敗。對此,哈姆弗萊斯後來總結道:「《紐約時報》叫你停下時,你就要停下[35]。」
1978年,哈姆弗萊斯推出了《Isn't It Pathetic at His Age》,這部戲的名字取自他的母親在他小時候帶他去劇院時,每當觀看已經過時的從國外來澳大利亞巡演的老牌演員時經常作出的諷刺性評論(哈姆弗萊斯的許多作品都是採取這種命名方式)[48]。
在此之後,哈姆弗萊斯又演出了以下獨角戲:
哈姆弗萊斯舉辦過多次巡演,到過的地方包括德國、斯堪迪納維亞、荷蘭、遠東地區以及中東。2003年,哈姆弗萊斯帶著他的《Getting Back to My Roots (and Other Suckers)》巡演到了澳大利亞[25]。
哈姆弗萊斯的傳記撰寫人安妮·彭德(Anne Pender)認為,就哈姆弗萊斯在達達主義和荒誕主義方面帶來的影響而言,他可以被認為是自查理·卓別林之後影響最為顯著的喜劇演員[56]。
哈姆弗萊斯在澳大利亞、英國和美國等地出演過許多電視節目。他在英國推出過一檔較為成功的雙系列脫口秀《The Dame Edna Experience》,該節目於倫敦週末電視播放,邀請過的嘉賓包括麗莎·明內利、肖恩·康納利、羅傑·摩爾、達斯蒂·斯普林菲爾德、查爾頓·赫斯頓、羅蘭·比歌、簡·西摩等多位著名人物[57]。
哈姆弗萊斯在倫敦推出的大熱節目經常在全球各地重播,其中特別節目《A Night on Mount Edna》更於1991年為他贏得了一項蒙特勒金玫瑰獎(Golden Rose of Montreux)。1991年,哈姆弗萊斯為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創作並主演了電視節目《The Life and Death of Sandy Stone》,1998年,他又為該公司的電視台主持了社會史節目《Barry Humphries' Flashbacks》[58]。
除了以上節目以外,哈姆弗萊斯的其他電視節目還包括1992年的《Dame Edna's Neighbourhood Watch》、1996年的《Dame Edna's Work Experience》、1997年的《Dame Edna Kisses It Better》和1991年到1992年的《Dame Edna's Hollywood》,其中《Dame Edna's Hollywood》於美國拍攝,並通過全國廣播公司和福克斯電視網播放,該節目也邀請了很多名人,包括畢·雷諾斯、雪兒、比特里斯·亞瑟、金·貝辛格、巴瑞·曼尼洛等。關於埃德娜夫人的最後一部特別節目為2003年的《Dame Edna Live at the Palace》。2005年年末,哈姆弗萊斯出演了《凱斯和吉姆》(Kath & Kim)的衍生電視電影《Da Kath & Kim Code》[59]。
1977年,埃德娜夫人作為嘉賓角色登上了美國的喜劇小品和綜藝節目《週六夜現場》[60]。
2007年,哈姆弗萊斯重新回到英國的ITV電視網,開始主持喜劇訪談節目《The Dame Edna Treatment》,同樣邀請了許多著名人物,包括提姆·艾倫、美莎·芭頓、雪歌妮·薇佛、黛比·哈利及雪莉·貝西等[61]。
2008年3月,哈姆弗萊斯加入了BBC才藝表演節目《I'd Do Anything》的評委團,以選出演員來扮演《霧都孤兒》中的南希[62][63]。
2013年5月,澳大利亞ABC電視網宣布哈姆弗萊斯將在電視電影《傑克·愛瑞什》中扮演一名高調法官[64],這一角色最終在2014年亮相[65]。
2000年,哈姆弗萊斯帶著他的《Dame Edna: The Royal Tour》前往北美巡演,並分別在200年和2001年獲得了專門為此次巡演設立的特別東尼獎現場戲劇活動獎(Special Tony Award for a Live Theatrical Event)以及兩項全國百老匯劇院獎(最佳表演及最佳演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哈姆弗萊斯表示拿到托尼獎就像是同時獲得一千個洛吉獎金獎[25]。
埃德娜夫人在美國的成功為哈姆弗萊斯贏得了來自許多媒體的橄欖枝,例如熱門電視劇《艾莉的異想世界》就給了他一個半常規角色。2003年,雜誌《名利場》邀請埃德娜夫人開設了一個諷刺性意見專欄,不過這一專欄後來因宣稱西班牙語無用而引發爭議,最終停止更新[66]。
2021年9月,哈姆弗萊斯被美國綜藝藝術家工會(American Guild of Variety Artists)指定為榮譽副會長[67]。
2012年3月,哈姆弗萊斯宣布因為「感到有點老了」,計劃退出娛樂圈[46]。為了跟觀眾告別,哈姆弗萊斯安排了一場告別巡演,演出原計劃於2012年7月22日從坎培拉開始,至2013年2月3日於珀斯結束,後來延長到了2013年2月10日[68][69]。除了以前的埃德娜夫人、萊斯·帕特森爵士和桑迪·斯通等舊角色之外,這次巡演還推出了一名全新角色 – – 萊斯·帕特森的兄弟、帶有戀童癖的天主教牧師傑拉德·帕特森(Gerard Patterson)[70]。
這次告別巡演好評如潮,喜劇演員丹·伊利克盛讚這場巡演是「過去五十年澳大利亞喜劇表演的基礎」[71],評論人海倫·穆薩(Helen Musa)亦持有相似觀點,並認為哈姆弗萊斯「苦心經營出的劇本」 使得他「一如既往的強有力、流行和壯麗」[72]。藝術博客網站「Critter Away」的評論認為,哈姆弗萊斯創作的角色「依舊新穎」,是「令人捧腹的諷刺作品的良好範例」[73]。
哈姆弗萊斯主持過一檔 魏瑪卡巴萊歌曲節目,節目中由歌手梅麗莎·麥登·格雷(Melissa Madden Gray)負責演唱,2016年7月至8月間,伴奏由澳大利亞室內樂團(Australian Chamber Orchestra)提供[74],2018年7月起,伴奏改為由極光管弦樂團提供[75]。
埃德娜夫人是哈姆弗萊斯最為著名的角色[76][77][78]。這一角色的構思於1956年首次出現,起初諷刺的是加拿大的郊區生活,按照《雪梨先驅晨報》一名記者的說法,其後來變成了「對現代虛榮名人的完美影射」,這名記者認為埃德娜夫人「有著猖獗的自我意識和對觀眾的強烈厭惡,對應著那些假裝喜歡觀眾的名人,實際上,這些名人正如埃德娜自己大膽地公開的那樣,內心裡討厭觀眾們的廉價鞋和郊區價值觀」[79]。
埃德娜的代表性特徵包括她總喜歡帶著的劍蘭花束和奢侈的衣櫃。衣櫃中的衣服大部分由澳大利亞設計師比爾·戈德溫(Bill Goodwin)專門設計,上面一般都是一些媚俗圖案,例如旗幟、澳洲本土動物、鮮花、雪梨歌劇院、拳擊袋鼠等。這些古怪服裝和埃德娜的許多人格特點都來源於演員、舞者史蒂芬妮·戴思特[80][81][82][83]。
另外,埃德娜從未出現的家人也是戲劇的核心部分,特別是她患有不明前列腺疾病的丈夫。她的女兒瓦爾麥(Valmai)、兒子肯尼(Kenny)以及她最好的朋友兼伴娘瑪琪·奧爾索普也是劇本的重要部分[84]。
埃德娜在電視節目上也較為成功。脫口秀的形式使得哈姆弗萊斯可以充分發揮自己即興表演的能力,也讓埃德娜的受眾變得更加廣泛。在當時其他演員都在追求更大的國際影響力的情況下,埃德娜曾直言過諸如妮可·基嫚等很多「小孩子們」的早期成功靠的都是她的指導[85]。
萊斯·帕特森爵士是一個極其酗酒的角色,平時衣冠不整、粗魯無禮、好色、粗心大意。他一般與埃德娜夫人和桑迪·斯通交替出現於哈姆弗萊斯的節目中,且經常出現在埃德娜的節目的預先錄製片段里。萊斯是一個和埃德娜截然相反的角色:埃德娜是墨爾本一名頗有抱負的新教徒,而萊斯則是雪梨的一名完全文化無涉的羅馬天主教徒。1987年12月,哈姆弗萊斯在參加BBC四台的《今日節目》(Today)時同時表演了這兩個角色[86]。
桑迪·斯通是一個老年角色,他有時以單身形象出現,有時則結過婚且有一個女兒,但女兒在很小的時候便已經夭折。哈姆弗萊斯曾在2016年表示,隨著斯通身上的意涵日漸豐富,他也逐漸開始慢慢理解並欣賞這一角色,最終發現自己「在向他轉變」。哈姆弗萊斯在年齡較大後,在表演這個角色時開始不再化妝,而是穿著自己平日裡的衣服表演[87]。
哈姆弗萊斯有四次婚姻。他在21歲時娶了第一任妻子布倫達·賴特(Brenda Wright),但這段婚姻只維持了不到兩年。第二任和第三任妻子分別是羅莎琳德·湯(Rosalind Tong)和黛安娜·米爾斯特德(Diane Millstead),兩人一共為他生下了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其中大兒子奧斯卡是藝術雜誌《阿波羅》的一名編輯[88][89]及《旁觀者》的特約編輯[90]。
哈姆弗萊斯晚年轉行做過藝術展覽策劃人。他的第四任妻子伊莉莎白·斯彭德是英國詩人史蒂芬·斯彭德和音樂會鋼琴師娜塔莎·斯彭德的女兒,兩人在南漢普斯特德(South Hampstead)的一間聯排別墅居住了四十餘年,伊莉莎白於2023年去世[91]。
1960年代,哈姆弗萊斯在旅居倫敦期間產生了酒精依賴,特別是在年代末,他的親友甚至已經開始擔心這一習慣會影響他的職業乃至身體健康。哈姆弗萊斯曾將當時的自己描述為一個「放蕩、易產生負罪感、自哀的酗酒者」,並表示這些性格是他第一次婚姻失敗的主要原因以及第二次婚姻破裂的其中一個因素[92]。哈姆弗萊斯對酒精的迷戀程度在他於1970年代初回澳大利亞時進一步加深,以至於有一次喝得大醉之後被人打暈在了一個排水溝里,這件事使得他的父母最終將他送到了一家醫院戒酒[93]。此外他還曾因為喝醉後不遵守公共秩序被逮捕,但由於沒有造成事故而未被定罪[12]。哈姆弗萊斯後來成功將酒戒掉,甚至變得滴酒不沾,偶爾還會參加匿名戒酒會的活動。另外,他也是眾多奉勸彼得·庫克戒酒的朋友之一,不過庫克並未聽勸,最終還是因為酒精相關疾病去世[35]。
哈姆弗萊斯在1960年結交了英國詩人約翰·貝傑曼,當時貝傑曼遊歷至澳大利亞,他在聽過哈姆弗萊斯早期的錄音節目後,於一家報紙上抒發了對這些錄音的喜愛。兩人有許多共同愛好,例如維多利亞式建築、喜愛康沃爾郡、英國的音樂表演廳文化等[94]。
2013年,哈姆弗萊斯參加了一檔名為《Chalky》的紀錄片節目,該片主要講述他多年的好友麥可·懷特(Michael White),後者是一名製片人,曾為哈姆弗萊斯製作過許多早期的埃德娜夫人節目[95]。
除上述人物外,哈姆弗萊斯的其他朋友還包括畫家亞瑟·博伊德[96]、作家傑弗里·阿徹(哈姆弗萊斯曾在阿徹入獄期間探監)[97]及喜劇演員斯派克·米利根[98]。
哈姆弗萊斯一生中很多時間都沉浸於音樂、文學及藝術之中。他稱自己為「藏書癖」,據稱他位於倫敦南漢普斯特德的家中就藏有大概25,000本書,其中大部分都是19世紀末及20世紀初的頭版書[99][100]。他還擁有很多晦澀和罕見的藏品,包括奧斯卡·王爾德的電話簿、菲利普·奧康納的《Memoirs of a Public Baby》、哈羅德·阿克通的自傳《Humdrum》、威爾弗雷德·羅蘭德·蔡爾德的全部作品以及幾部赫伯特·里德在戰前創作的超現實主義詩集等[92]。2011年,哈姆弗萊斯被藏書家社團羅克斯堡俱樂部選為社員。
哈姆弗萊斯也收藏了許多畫作,曾經一度是擁有最多查爾斯·科恩德作品的私人收藏家[101],此外他還非常崇拜弗拉芒象徵主義畫家揚·弗蘭斯·德布弗[102]。哈姆弗萊斯本人也是一個風景畫家,他的家鄉和國外的一些私人收藏家或公共展覽館都藏有他的畫作。他亦是很多畫家肖像畫的主角,例如克利夫頓·皮尤(1958年,藏於國家肖像美術館)[103]和約翰·布拉克(1969年,畫作以埃德娜夫人的形象呈現,藏於新南威爾斯美術館)[104]。
哈姆弗萊斯愛好先鋒音樂,是法國作曲家讓-米歇爾·達馬斯的供養人之一[105]以及為澳大利亞年輕人在英國從事藝術表演提供支持的慈善組織「Tait Memorial Trust」的活躍支持者[106]。
2018年,有社交媒體網友指責哈姆弗萊斯發表恐同言論[107]。他在自己的帳號上批評性別確認手術是「自殘」,認為跨性別認同只不過是一種「時尚」,並揶揄地問道「又能有幾種廁所給你呢」。因為此番言論,先前以他名字命名的巴瑞獎在第二年被改稱為「墨爾本國際喜劇節獎」[108]。對此,哈姆弗萊斯回應稱這些批評屬於政治正確,表示會捍衛自己表達的權利[6]。
哈姆弗萊斯認為所謂媒體採訪的目的是「給有一點點光的地方蒙上陰影」以及「混淆本來已經很清楚的事情」,採訪他的記者通常認為他難以捉摸和變化不定。當面對媒體時,哈姆弗萊斯時而很配合,時而非常直率,而有時則會非常給出非常蒙昧的回答。根據哈姆弗萊斯自己的說法,他發展了一套專門用於應對記者的「哈姆弗萊斯採訪學說」[7]。
哈姆弗萊斯有兩個兄弟和一個妹妹,均居住於墨爾本,其中弟弟克里斯多福是一名建築師,另一個弟弟麥可是一名教師和歷史學者,妹妹芭芭拉也曾當過教師[109]。
2023年4月22日,哈姆弗萊斯在雪梨達令赫斯特的聖文森特醫院接受手術後因術後併發症去世,此前他還曾在2月摔倒[36]。葬禮結束後,哈姆弗萊斯的遺體被送往火化,骨灰被分開埋葬,具體地點則沒有公開 [110][111]。
哈姆弗萊斯去世後,查爾斯三世和約克公爵夫人莎拉等英國皇室成員、英國前首相鮑里斯·詹森、澳大利亞總理安東尼·阿爾巴尼斯、西澳大利亞州州長馬克·麥高文以及演藝界人士麥可·帕金森、埃里克·艾德爾、瑞吉·葛文等都向他表達了敬意[112]。
哈姆弗萊斯著有多部書籍,其中包括兩部自傳、兩部小說以及一篇關於中國戲劇的論文,此外還寫了很多劇本和錄製了眾多音樂。他的首部自傳《More Please》贏得了1993年的阿克利獎[113]。但哈姆弗萊斯對自己的大部分書籍都持負面態度,曾表示那些書都是一些「瑣事」和「宣傳」[12]。
哈姆弗萊斯曾四度獲得英國電視學院獎提名,且均屬於最佳輕型娛樂表演獎分類:
哈姆弗萊斯在澳大利亞和英國獲得的國家級榮譽包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