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思缽氏龍屬屬名Barsboldia)是一大型的鴨嘴龍科恐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南戈壁省耐梅蓋特層,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麥斯特裡希特階早期。牠的化石是部份脊柱、部份骨盆及一些肋骨。巴思缽氏龍可能是北美洲亞冠龍的近親。

快速預覽 科學分類, 模式種 ...
巴思缽氏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晚期, 70 Ma
Thumb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鳥臀目 Ornithischia
亞目: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
科: 鴨嘴龍科 Hadrosauridae
亞科: 櫛龍亞科 Saurolophinae
屬: 巴思缽氏龍屬 Barsboldia
Maryańska & Osmólska, 1981
模式種
斯氏巴思缽氏龍
Barsboldia sicinskii

Maryańska & Osmólska, 1981
關閉

模式種B. sicinskii,是由Teresa Maryańska及哈茲卡·奧斯穆斯卡在1981年所敘述、命名。屬名是以著名的蒙古古生物學家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為名。

描述

巴思缽氏龍的正模標本(編號ZPAL MgD-1/110)是一個部份骨骼,這副骨骼包括9節背椎、9節薦椎、15節尾椎、左腸骨、部份左右恥骨、幾條肋骨、及一些後肢碎片,當中大部份的脊椎都是呈關節仍連接的狀態。巴思缽氏龍的最大特徵是在神經棘。這些神經棘很高,尤其是在臀部的,並且是當時已知鴨嘴龍類的第二高,僅比亞冠龍的神經棘短(但這不包含同年被命名的寬尾賴氏龍),而且前幾節尾椎的神經棘末端是呈棍棒狀的[1],可能是老年的跡象[2]

favicon
2 sources

古生物學

如同其他鴨嘴龍科,巴思缽氏龍可能是雙足或四足的草食性恐龍,具有複雜結構的頭顱骨,並使用不斷更換的牙齒來吃食植物。如果巴思缽氏龍是屬於賴氏龍亞科,牠的頭頂可能有著空心的頭冠[3]

種系發生學

雖然沒有發現頭顱骨,巴思缽氏龍被分類在賴氏龍亞科中,是第一個發現於耐梅蓋特層的賴氏龍亞科恐龍。牠的薦骨與賴氏龍亞科相似,底部有個稜脊[4],且這些骨頭與亞冠龍的相似[2][5]。由於只發現部份的骨骼,巴思缽氏龍被認為是疑名[4],或可能是賴氏龍亞科內的分類不明屬[3]。根據2011年的重新研究,巴思缽氏龍被改歸類於櫛龍亞科[6]

以下演化樹來自於2011年的巴思缽氏龍重新研究[6]

沼澤龍屬

冠長鼻龍屬

 鴨嘴龍科 

鴨嘴龍屬

 櫛龍科 

賴氏龍亞科

 櫛龍亞科 

慈母龍屬

短冠龍屬

巴思缽氏龍屬

山東龍屬

埃德蒙頓龍 E. annectens

埃德蒙頓龍 E. regalis

墨西哥的未命名種

克貝洛斯龍屬

原櫛龍屬

奧氏櫛龍

短吻櫛龍

烏拉嘎龍屬

小貴族龍屬

寬尾格里芬龍

著名格里芬龍

紀念區格里芬龍

德州的未命名種

獨孤龍屬

南似鴨龍屬

favicon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