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龍屬(屬名:Bactrosaurus,意為「棍棒蜥蜴」)是植食性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東亞,距今約7000萬年前,被認為是最早的鴨嘴龍超科之一。雖然化石不夠完整,巴克龍是研究最多的早期鴨嘴龍類之一[1]。
巴克龍屬 化石時期:白堊紀晚期,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總目: |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
目: | †鳥臀目 Ornithischia |
亞目: | †鳥腳亞目 Ornithopoda |
演化支: | †禽龍類 Iguanodontia |
演化支: | †橡樹龍形態類 Dryomorpha |
演化支: | †直拇指龍類 Ankylopollexia |
演化支: | †硬棘龍類 Styracosterna |
演化支: | †鴨嘴龍形類 Hadrosauriformes |
總科: | †鴨嘴龍超科 Hadrosauroidea |
演化支: | †鴨嘴龍形態類 Hadrosauromorpha |
屬: | †巴克龍屬 Bactrosaurus Gilmore, 1933 |
模式種 | |
姜氏巴克龍 Bactrosaurus johnsoni Gilmore, 1933
| |
其他物種 | |
|
敘述
就像其他的鴨嘴龍超科一樣,巴克龍可以用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但在脊椎有不尋常的大尖刺突出。巴克龍的身長約4-6米長,在四足站立時有2米高,體重1,000到1,500公斤,股骨長80厘米[1]。
巴克龍是賴氏龍的早期近親[1],具有許多禽龍類的特徵,包含:每列三顆牙齒的齒系、小型的上頜骨牙齒、及在鴨嘴龍類來說不尋常的巨大體形。巴克龍同時具有鴨嘴龍亞科、賴氏龍亞科的特徵,可能是禽龍類演化至鴨嘴龍類的過渡物種[2]。
巴克龍最初被敘述成頭頂沒有冠狀物,是很典型的禽龍類特徵,不類似賴氏龍亞科[1]。但後來的研究顯示,巴克龍的化石中,有疑似頭冠底部的碎片[1]。
在2003年,一個短冠龍化石發現了血管瘤、成纖維性纖維瘤、轉移癌、成骨細胞瘤等腫瘤。B.M. Rothschild等人使用電腦斷層掃描與螢光鏡成影,檢驗多種恐龍的脊椎。鴨嘴龍類中共有:埃德蒙頓龍、計氏龍、巴克龍、短冠龍接受檢驗。在超過一萬個化石中,只有短冠龍與其近親發現了腫瘤。腫瘤的成因可能是環境因素或遺傳規律[3]。
發現
姜氏巴克龍的6個部份骨骼在中國及蒙古的戈壁沙漠被發現[1]。這些化石來自於不同年齡,從幼年個體到成年個體[1]。巴克龍的化石包含四肢、骨盆、大部分頭骨,目前還沒有發現完整的骨骼,但在早期鴨嘴龍類中,是受研究較多的一種[1]。
在1933年,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Charles W. Gilmore)將這些化石敘述、命名。屬名是由古希臘文的棍棒(baktron)與蜥蜴(sauros)構成,意指形狀類似棍棒的大型背部神經棘[4]。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