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型輕艦隊航空母艦,通稱英國輕艦隊航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研發的輕型航空母艦,旨在填補護航航空母艦艦隊航空母艦之間的戰力空缺。該級艦採用民間造船標準,成本效益顯著,共設16艘建造計劃,1942-1943年間全部以巨像級方案下單。最終建成8艘原型艦,其中4艘於戰爭期間服役但未參與實戰。巨像級中包含2艘特殊改裝型——拆除航空設備轉為航空維修艦,另有6艘經結構性強化後升級為威嚴級。這6艘改進型因戰爭結束曾中斷建造,最終5艘在1961年前陸續完工,最晚者耗時二十年方告完成。

快速預覽 概況, 技術數據巨像級技術參數(原始設計) ...
Thumb
巨像級航母凱旋號(R16)航行在菲律賓蘇比克灣,飛行甲板可見摺疊機翼的超級馬林海火戰鬥機和費瑞螢火蟲攻擊機,後方伴隨艦艇與海岸線清晰可見
概況
名稱 1942型輕艦隊航空母艦
使用者
前級 光輝級航空母艦
次級 半人馬級航空母艦
亞型 巨像級航空母艦
建造期 1942年3月-1961年4月
服役期 1944年12月-2001年10月
規劃數 16
完成數
  • 8艘巨像級(含2艘維護航母)
  • 5艘威嚴級
取消數 1
報廢數 15
技術數據巨像級技術參數(原始設計)
排水量 標準排水量:13,200噸
* 滿載排水量:18,000噸
船長 飛行甲板:690英尺(210米)
* 全長:695英尺(212米)
型寬 80英尺(24米)
吃水 標準吃水:18英尺6英寸(5.64米)
* 滿載吃水:23英尺3英寸(7.09米)
動力來源 帕森斯齒輪傳動蒸汽輪機
* 4台海軍部三鼓式鍋爐
* 輸出功率:40,000 shp(30,000 kW)
* 雙軸推進
船速 25節(46公里每小時;29英里每小時)
續航力 12,000海里(22,000公里;14,000英里)/14節(26公里每小時;16英里每小時)巡航
乘員 1,050人
武器裝備 6座四聯裝2磅砰砰炮
* 16座雙聯裝厄利孔20毫米機炮
* 後期全部更換為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
艦載機 最大52架
技術數據威嚴級技術參數(改進設計)
排水量 標準排水量:15,750噸
* 滿載排水量:19,500噸
吃水 標準吃水:19英尺6英寸(5.94米)
* 滿載吃水:24英尺9英寸(7.54米)
武器裝備 30門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6座雙聯裝+18座單裝)
注釋 其他參數與巨像級相同
關閉

起源與設計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海戰經驗促使英國意識到,皇家海軍亟需加強艦隊防空與海空作戰能力,而航空母艦在此領域具有關鍵作用[1][2]。1941年中,海軍部門啟動新型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並突破以往直接建造大型艦隊航母的傳統發展路線[1]。初期提出的方案包括:對霍金斯級重巡洋艦英語Hawkins-class cruiser進行飛行甲板加裝、將商船與遠洋郵輪改裝為航母,以及研製類似護航航空母艦的新型艦艇。經過論證評估,至1941年12月最終確定採用全新設計的航母方案。

在新型改裝航母設計方案提交後,基於降低建造成本、加快建造速度的需求,英國海軍高層決定簡化船體結構設計。通過採用更輕型化的船體構造,使非專業軍用工船廠也能參與建造,從而實現短時間內大規模擴充航母艦隊的目標[1][3]。不過由於該型艦艇仍需滿足作戰要求,因此並未完全沿用商船標準,而是結合了多項軍事設計要求[4]。1941年底,該項目以"中型航空母艦(Intermediate Aircraft Carrier)"正式立項,成為當時英國海軍史上最大規模的航母建造計劃,設計方案主要由維克斯-阿姆斯壯公司承擔[5]

為落實1942年設立的"未來造艦委員會"提出的戰略目標——在四年內擊敗軸心國同盟,英國海軍在原有1941年方案基礎上制定了新型航母量產計劃。該計劃以"光輝"級航母為母型,分為三個子型號:4艘放大改進的"怨仇"級(實際建成2艘)、8艘排水量18,000噸的中型艦隊航母(IFC),以及16艘13,000噸的簡裝版"光輝"級。其中簡裝版型號又稱"1942年輕型航母",相較原型艦其主尺度縮減約十分之一,通過取消機庫裝甲防護來增加載機量;動力系統採用常規艦用蒸汽輪機,僅配置4台鍋爐,總功率較"光輝"級下降三分之二,最高航速限制在25節[6]。該級艦飛行甲板長度210米,全長212米;甲板寬度24米;標準吃水5.64米,滿載吃水7.16米[2][7]

巨像級

1942年初,英國海軍執行委員會批准建造兩艘航空母艦"巨像"號英語HMS Colossus (R15)"光榮"號英語HMS Glory (R62),同年3月正式簽署建造合同[2][8][9]。根據1942年修訂的造艦計劃,除首期兩艦外,1942至1943年間英國海軍又追加簽署了十四艘同級艦的建造合同,由八家本土造船廠共同承建[2][9]。儘管最初規劃的建造周期不超過21個月,但因設計變更導致工程進度延長至27個月,後因戰局變化僅兩艘按期完工[1]

該級輕型航母自1943年起陸續下水,至1944年進入服役階段[1][9]。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臨近結束,這批艦艇未及展現實戰價值便失去作戰機會。實際完工情況顯示:僅"巨像"號、"光榮"號、"可敬"號與"報仇"號四艦完成完整建造,其餘在建艦艇多數停留在不同施工階段。

服役期間,巨像級暴露出一定的設計缺陷:初期艦艇配置的生活保障系統設計存在缺陷,艦員生活環境問題持續引發詬病。據記載其居住條件與維護性均未達到海軍標準,成為當時水兵普遍反映的突出問題[10]

技術轉型期

受巨像級實際使用經驗影響,英國皇家海軍曾暫停航空母艦的建造計劃[2]。在此間隙期,仍有部分巨像級艦艇陸續服役,包括"海洋"號、"探索者"號、戰士號英語HMS Warrior (R31)、"忒修斯"號、"凱旋"號及"珀耳修斯"號。這類航母雖在1944-1945年間完成建造並緊急入列,但均未參與實戰檢驗。隨著噴氣式戰機的問世,促使英國調整發展策略,在尚未完工的六艘巨像級航母基礎上實施噴氣式戰機適配改造計劃[1][11][12]

威嚴級改造

未完工的六艘艦體雖延續巨像級基礎設計,但針對噴氣式戰機操作進行了系統性改進:加裝強力彈射裝置與改進型攔阻系統;在部分艦船開展新型著艦控制技術試驗;並配備二戰末期研發的現代化雷達組網。改造後滿載排水量較原始設計增加1,500噸,飛行甲板擴展至1英尺6英寸(0.46米)的新標準。1945年9月,經升級的六艘艦被重新命名為"威嚴級",其中五艘最終趕在二戰結束前實現服役[13]

Thumb
1944年舾裝中的威嚴級輕型航母
Thumb
1980年代完成現代化改裝的威嚴級航母墨爾本號

最終處理與海外部署

受戰爭進程影響,巨像級及其改進型威嚴級共計僅建成服役6艘。這些艦艇雖然建造時程與戰爭進程存在錯位,但得益於其充裕的機庫空間、模塊化設計結構及低成本維護特點,戰後迅速成為多國海軍青睞的改造平台。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印度等國相繼購入作為艦隊核心力量。英國海軍亦將其用作斜角甲板、蒸汽彈射器、菲涅耳透鏡助降系統等創新技術的實證平台。鑑於拆解成本高昂,造船廠創新採用"期房式"處理方案:對處於舾裝階段的6艘威嚴級實施封存維護,待獲得國際訂單後再進行定製化改裝,部分艦艇經歷兩次以上轉手後被租售至7個國家[6]

實戰應用方面,印度海軍在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中部署的維克蘭特號(原威嚴級"赫丘利斯"號改造),以及阿根廷海軍在1982年福克蘭群島戰爭中使用的5月25日號(原巨像級"可敬"號改造),均為該型艦的代表性作戰案例。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