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晶橄欖石(英語:Ringwoodite),亦作γ相橄欖石或從英語音譯作林伍德石[5],是一種於高溫高壓環境下(約介於525公里至660公里間的地函)產生的礦物,為橄欖石(一種鐵鎂矽酸鹽礦物)的同質異相體。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 |
尖晶橄欖石能將水合物包含於其結構中[6],結合其於地球內部地函出現的證據,說明很有可能在410至660公里深處的過渡帶地函1%是水,就相當於地球上所有海洋水量總和的3倍[7][8]。
此礦物首次在1969年於Temham隕石中被發現[9],且被認為很有可能大量地存在於地球的地函中。從巴西茹伊納地區地面上的岩漿中發現的鑽石中存在40微米長的晶體內含物。光譜分析表明這就是尖晶橄欖石;在線發表於《自然》上的進一步分析顯示,尖晶橄欖石含有氫氧鍵,表明晶格中至少含有1.4%的水[10]。
尖晶橄欖石又名林伍德石(Ringwoodite),以著名的澳洲地球內部學家泰德·林伍德(1930-1993)命名,他主要研究地函礦物(如輝石與橄欖石)於地球內部超過600公里深處的同質異相體特性。
在地面以下410km深處(14GPa)的地函過渡帶上界,橄欖石(α相)的晶體粒度隨著壓力升高轉變為更高密度和波速的瓦茲利石(似尖晶橄欖石)(β相),體積減少8%。在過渡帶520km深處,瓦茲利石變成尖晶橄欖石(γ相)與石榴石,體積減少29%。而在超過660公里深處(23.5GPa)的地函,高壓相的尖晶橄欖石隨著壓力升高發生了兩種密度更大的後尖晶石相變:布里奇曼石與方鎂石。
參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