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戰爭(捷克語:Dívčí válka)是源自波希米亞地區的傳說,故事講述一場女性反抗男性的起義。根據傳說,少女戰爭發生在8世紀。這個傳說最早出現在12世紀布拉格的科斯馬斯的著作《波希米亞人編年史》中,主要通過18世紀至19世紀間捷克作家瓦茨拉夫·塔姆、阿洛依斯·伊拉塞克等人的相關戲劇和浪漫主義史詩作品所引起的民族復興主義大眾化而為人所知。故事在早期版本中充滿幽默感,被稱為「遊戲」,後來在14世紀《達利米爾編年史》中被改寫為真實戰爭的形式。[1]
傳說
波希米亞女王莉布絲去世後,其最中意的侍女長弗拉絲塔帶領一群女孩對抗莉布絲的丈夫普熱米斯爾的軍隊,並修建了少女城堡。弗拉絲塔派出其麾下的美貌女孩,用她們的魅力迷惑男人,並領導了對進犯少女城堡的軍隊的反擊,女孩們多次戰勝。男人們躲藏在不遠處的高堡。
普熱米斯爾在莉布絲去世之前做過一個夢,夢中一名武裝女人踐踏著幾名男人的屍體,把他們的血收集在杯子裡喝了下去。因此,普熱米斯爾向輕視女人的男人們發出了警告,但他們並沒有理會他的警告。
在幾次戰鬥中,女孩們往往占據上風。然而,許多女孩被一位名叫茨蒂拉德的年輕軍官殺害。於是,女孩們制定了一個計劃。弗拉絲塔的副官莎爾卡將自己綁在一棵樹上,計劃誘捕茨蒂拉德。茨蒂拉德帶領著一群士兵經過,莎爾卡聲稱自己在森林裡被叛軍女孩襲擊並被綁在那裡,差點被帶到少女城堡參加她們的「邪惡活動」,她們還把一隻號角和一罐蜂蜜酒放在她碰不到的地方來嘲笑她,並在聽到馬蹄聲後就逃跑了。茨蒂拉德相信了她的說辭,將她從樹上解了下來。莎爾卡給士兵們倒了蜂蜜酒。士兵們以為這是莎爾卡在表示謝意,並不知道莎爾卡等人在蜂蜜酒里放了安眠藥。當所有士兵都昏睡後,莎爾卡吹響了號角,示意其他叛軍女孩從藏身之處出來,和她一起把士兵都屠殺了。茨蒂拉德被俘,然後在少女城堡被折磨,最後車裂處死。發生這一事件的山谷所在的自然公園如今被稱為迪沃卡·莎爾卡,意為「野生莎爾卡」。
根據這個傳說的另一個版本,莎爾卡從迪沃卡·莎爾卡的一塊岩石上跳崖自盡,這塊岩石後來被稱為「少女之躍」。
全國的男人們得知此事後非常憤怒,開始在大街上毆打、抓捕、殺害婦女,並將她們的屍首帶到高堡。弗拉絲塔也怒不可遏,率領全軍向高堡進發,士兵們衝出城堡,一場激烈的戰鬥開始了。弗拉絲塔在戰場上遭到圍攻,被從馬上拖下來並被砍成碎片。失去指揮官的女孩們開始逃離戰場。許多女孩在潰敗中倒下,那些逃往少女城堡避難的女孩們也被追趕她們時衝進城堡的士兵殺死。士兵們並沒有原諒殺害茨蒂拉德和他的同伴的女孩們,即使她們是姐妹或其他血親。少女城堡被焚毀,女性的統治結束。[2]
原型
布拉格的科斯馬斯在《波希米亞人編年史》描述了布拉格建立後的故事,內容蘊含色情暗示,其中「和平的締結」則讓人想起羅馬神話中強暴薩賓婦女的故事。
當解渴者需要時,新的饑渴就會產生,
其他有欲望的人幾乎不會停留到晚上。
那是夜晚,月光燦爛,天空晴朗。
然後其中一個人吹響了號角並做出了手勢,說道:
「你玩夠了,吃夠了,喝夠了,
已經醒了,銀色的金星用響亮的號角喚醒你。」
他們立即各綁架一名女孩。當早晨來臨,和平結束時,他們從城堡裡帶走食物和飲料,把四壁留給利姆諾斯人兀兒肯努斯。從那時起,莉布絲公主去世後,我們的女人就一直處於男人的權力之下。14世紀,馬黎諾里在《達利米爾編年史》中重新講述了這個故事。新版本的故事包含主角的名字、邀請女孩們前往高堡以及她們所受到的羞辱並引發弗拉絲塔最後進攻的主要劇情、支配與臣服以及性綁縛元素,取自西古爾多維和西格爾德里費的日耳曼故事。根據一些觀點,《達利米爾編年史》還將這個故事與盧卡戰爭的故事聯繫起來,而弗拉絲塔這個名字是盧卡領主的名字弗拉斯蒂斯拉瓦的衍生詞。[3]
14世紀下半葉,普日比克·普爾卡瓦在其編年史中完成了對描述戰爭血腥的轉變,其中原有的色情主題也消失了。16世紀上半葉,瓦茨拉夫·哈耶克在其編年史中將更多殘酷的細節添加到這個故事中。
解析
也有分析認為這是布拉格的科斯馬斯對有關亞馬遜人的古代主題的文學處理。
此外,少女戰爭也可以被解釋為早期的伊凡·庫帕拉節。節慶包括三天的青少年遊戲、宴會和儀式性的群交。在這些慶祝活動中,女孩們和男孩們在城堡模型上摔跤、濫交,參加標槍和馬術比賽,節慶通常以集體訂婚收尾。當地一些儀式名稱亦含有「奧索布拉格的少女城堡」等字眼。[3]
這個故事還與薩克索·格拉瑪提庫斯所描述的呂根島的豐收儀式相似,參與者一起用食物和飲料「製作符號」,儘管編年史家的意思可能只是一起享用盛宴。然而,根據亞茨卡·巴納斯茲凱維切的說法,這個故事讓人想起北歐神話中亞薩神族和華納神族之間的戰爭結束時的盛宴,可能是在通過神話隱射人類社會的婚姻制度。類似的儀式在瑞士一直延續到近代,在5月的第一個星期日,女孩們和男孩們建造木製的「愛情城堡」,男孩們在那裡征服女孩們,整個活動以一場盛宴和舞蹈結束。[1]
流行文化
捷克作曲家貝多伊齊·斯美塔那在其1875年的交響詩《莎爾卡》中描繪了少女戰爭,這也是其交響詩集《我的祖國》的一部分。[4]
這個傳說為多部歌劇的創作提供了靈感,包括茲德涅克·佛碧赫1897年和萊奧什·雅納切克1925年的兩部同名歌劇《莎爾卡》以及弗蘭蒂舍克·林戈·切赫1985年的歌劇《少女戰爭》。
德國導演孔斯坦廷·韋爾內爾2009年執導的電影《異教女王》中講述了少女戰爭。
捷克導演伊里·特爾恩卡在其1953年的動畫電影《老捷克傳奇》中描繪了少女戰爭。
日本漫畫家大西巷一2013年開始連載的漫畫系列《乙女戰爭》中的女主角名為莎爾卡,被設定為一位參加胡斯戰爭的年輕女孩,共十二卷,其中從第五卷開始更多地還原了早期版本所帶有的兒童色情和亞當派要素。[5][6][7]
注釋和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