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對馬號防護巡洋艦(日語:對馬 / 対馬/つしま Tsushima ?)是日本海軍的一艘防護巡洋艦,為新高級防護巡洋艦(日本海軍官方名稱「新高型防護巡洋艦」)的2號艦。本艦是日本吳海軍工廠成立以來建造的第一艘大型軍艦[3];設計上與姊妹艦一樣,是當時日本海軍很罕見的完全無魚雷武裝的巡洋艦。本艦在日俄戰爭中發揮了比較大的作用,其後也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對馬つしま | |
---|---|
概觀 | |
艦種 | 防護巡洋艦 |
擁有國 | 大日本帝國 |
艦級 | 新高級防護巡洋艦 |
製造廠 | 日本吳海軍工廠 |
下訂 | 1897年度 |
動工 | 1901年10月10日 |
下水 | 1902年12月15日 |
服役 | 1904年2月14日 |
結局 | 1944年作為靶艦被擊沉 |
除籍 | 1939年4月1日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3,366長噸(3,420公噸) |
全長 | 垂線長:102.0米 |
全寬 | 13.44米 |
吃水 | 4.92米 |
燃料 | 滿載:燃煤641噸[1] |
鍋爐 | 尼克勞斯式燃煤專燒水管鍋爐16座 |
動力 | 直立三段往復式蒸汽機2座 2軸推進 |
功率 | 9,400匹馬力(7,000千瓦特) |
最高速度 | 設計:20節(37公里每小時) |
乘員 | 320人 |
武器裝備 | 40倍徑單裝6英寸(152公釐)炮6門 40倍徑單裝76毫米速射炮10門 單裝47毫米3磅速射炮4門 |
裝甲 | 甲板水平部分:38毫米 傾斜部分:76毫米[2] |
本艦因舊國名對馬國而得名[4]。這是日本海軍第一艘以「對馬」命名的軍艦。日後擇捉級海防艦也有一艘同名軍艦,不過按照擇捉級建造當時的日本海軍命名法,海防艦以海峽命名,因此對馬號海防艦的艦名來自於對馬海峽,因此並非繼承自本艦。
1901年(明治34年),日本海軍在甲午戰爭後制定的第二期海軍擴張計劃中,預定建造兩艘三等巡洋艦,用以滿足海軍日益繁重的護航需求[5]。此即新高級兩艦。後來日本海軍進一步決定裁減小型軍艦建造數量,再添建第三艘(即日後的音羽),但因為財政緊張,經費捉襟見肘,這也影響到了新高級兩艦,建造時均屢次出現經費騰挪左支右絀之事[6]。
本艦全長102.0米、寬13.44米、吃水4.92米。計劃排水量3420噸,初建成時實際排水量3342噸[7]。本艦的設計基本上是早前日本國產巡洋艦須磨的放大版。本艦噸位比起須磨增加了不少,因而防護能力要更為優秀一些;而且重心也更低,使得適航性也更好一些。動力方面,本艦艦體較大,可以裝下16座尼克勞斯式鍋爐,這比起須磨的機車式鍋爐要先進不少。海試時自然通風下行駛3小時,平均航速20.48節(37.93公里每小時)節,實際出力6,316匹馬力(4,710千瓦特)[8]。總體來說,本艦性能優於不少同時代的防護巡洋艦[9]。
本艦主炮為6門40倍徑單裝6英寸(152公釐)速射炮,艏艉各一門,最大旋轉角度左右各60度共120度,仰角12度[8];上層建築4角各一門。副炮為10門40倍徑76毫米炮,其中8門分左右布置在舷側,另有兩門布置在船艏樓兩邊、艦艏6英寸炮後方兩側。輕型火力則為4門47毫米3磅炮[10]。本艦武器裝備最值得一提的是艦上完全沒有裝備魚雷發射管。有鑑於美西戰爭中魚雷的低可靠性和高殉爆風險[3], 艦政局造船課認為毫無防護的魚雷發射管對於軍艦自身有著巨大的危險,故而本艦一開始就沒有考慮搭載魚雷[11]。
防護方面,甲板的水平部分為38毫米,傾斜部分為76毫米[2]。
1901年10月10日,本艦在吳海軍工廠開工建造[4]。1902年12月15日下水[4],同日正式命名為「對馬」[12],並分類為三等巡洋艦[13]。
1903-1904年間,日本和俄國之間為了爭奪在朝鮮的權益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04年1月29日,吳鎮守府方面決定,對馬海試時將原定的六小時自然通風試航削減至三小時,剩下的測試也一切從簡[14]。2月8-9日間,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主力對駐紮在旅順港(俄方稱亞瑟港)的俄國太平洋艦隊發動攻擊,日俄戰爭爆發。2月14日本艦建成,由日本海軍接收[7]。15日對馬收到命令,加入第二艦隊[15],並立即準備出海[16]。由於戰事緊迫,各種測試能省則省,乘員也是邊趕路邊訓練[1],因此一路麻煩不斷。17日中午對馬從吳軍港出發,然而剛出港沒多久就發生揮髮油著火事故,10分鐘後撲滅。事故原因是木工持明火接近揮髮油儲藏室[17]。18日又發生故障,右舷主機高壓泵燒毀,導致右舷主機停機[18]。無奈之下對馬只能用左舷主機單側運行前往八口浦,再請求修理船三浦丸支援[19]。至25日修理完畢並補充了損失的鍋爐水,準備離港時,卻又和鍋爐水補給船嚴島丸發生碰擦,右舷螺旋槳外殼受損。經過一番折騰,確認螺旋槳本身沒事後對馬再度出港[20]。26日抵達泊地,接替返回日本修理的明石,編入瓜生外吉海軍少將指揮的第四戰隊,序列浪速、高千穗、新高、對馬。
同年3月10日,第四戰隊(浪速、高千穗、新高、對馬)對三山島俄軍進行炮擊。[21]
同年8月10日,困守旅順港內的俄軍艦隊試圖突圍,日軍艦隊聞訊趕來,黃海海戰爆發。當時對馬正在竹敷,沒有參加黃海海戰。事後對馬在對馬海峽一帶警戒,試圖攔截從旅順突破封鎖北上的俄艦[22]。另一方面,諾維克號在黃海海戰中與阿斯科利德號一同脫離戰場,乘著夜色南下。途中諾維克號與阿斯科利德號失散,於是11日傍晚進入膠州灣加煤,12日天還沒亮就離開當地,試圖從日本東面繞過層層把守的日軍艦艇,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中文舊稱海參崴)[23]。15日有日本船隻抵港後報告稱於14日05:30左右目擊到一艘軍艦在屋久島燈塔以南約25海里、離海灣約6海里的地方通過;該軍艦外觀3煙囪、單桅杆[24]。軍令部對此大為震動,立即催促艦隊派出快速巡洋艦進行攔截。東鄉於是電令千歲、對馬兩艦前往當地[23]。
15日對馬接獲命令時,正準備從尾崎灣出發返回佐世保。對馬艦長仙頭武央海軍中佐判斷若要與千歲會合後再行動身,恐會貽誤戰機,因此立即單獨出發前往函館。17日17:30對馬抵達函館,仙頭立即聯繫了津輕海峽警備艦艇指揮官宮岡直記海軍大佐,討論巡邏的方案。18日早上對馬出港搜索,而千歲則直到13:58才趕到函館。此時軍令部長伊東祐亨擔憂諾維克號會在當晚通過,再三催促,對馬當晚再次出港,而千歲也稍後在19日01時出發,兩艦分頭進行搜索。09:40對馬接到報告稱宗谷岬的燈塔發現了諾維克號的蹤跡,正在向著薩哈林島某處駛去,對馬立即趕往該方向[25]。20日白天對馬在科爾薩科夫附近進行搜索,16時遠遠望見科爾薩科夫錨地有煤煙升起,於是向前逼近以確認究竟。這正是剛剛抵達的諾維克號,正準備去往符拉迪沃斯托克。諾維克號見有日艦前來,立即出港,企圖利用自己的高航速甩開追兵。而對馬緊追不放,並向千歲發出電報「發現敵艦我對其攻擊」。戰鬥中諾維克號水線附近受到3發命中,海水灌入舵室,舵機及輪機損壞,被迫在17:06調頭企圖退回科爾薩科夫;對馬試圖追擊時左舷水線下受到一發命中,艦體發生傾斜,只能放棄追擊並全力排水[26]。當晚千歲接替受傷的對馬繼續進行搜索,21日凌晨發現了擱淺狀態的諾維克號並進行炮擊。14時千歲、對馬一同返回[27]。
1905年5月27日,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司令齊諾維·羅傑斯特文斯基海軍中將率領艦隊北上時,遭遇聯合艦隊主力攔截。當天早上,瓜生一收到發現俄艦的警報就立即率領第四戰隊(浪速、高千穗、明石、對馬)從鎮海灣出發,趕去與第一、第二戰隊會合。13:30第四戰隊發現俄國艦隊前鋒,遂與第一、第二戰隊分離,左轉調頭,準備與第三戰隊會合[28]。14:20第四戰隊往東北方向移動時,與俄國艦隊距離約8000米,遭受了俄艦的短暫炮擊,14:25轉為向南試圖靠近俄艦。15:08對馬接近到俄國巡洋艦約6200米處,進行短暫炮擊,隨後脫離接觸準備回到第三戰隊內側[28]。此時一艘俄艦(推測為阿芙樂爾號)突然脫離隊列,單獨向日艦突擊,一度靠近到4000-6000米距離,遭到日艦還擊後退走。第四戰隊從東南轉向東試圖繞到俄艦後方進行包抄,15:10前後第四戰隊已經占據了俄國巡洋艦戰列右側的位置,此時右舷突然發現數艘俄國驅逐艦,日艦對其進行炮擊,迫使俄國驅逐艦退回到戰列線中去[28]。俄國隊列後方的輔助艦艇遭到第三、第四戰隊的持續打擊,開始起火發生混亂[28],15:28俄國巡洋艦阿芙樂爾號、奧列格號等為了掩護己方弱艦而調頭前來迎戰,雙方在4000米距離上進行對射[29]。15:38第四戰隊右轉向西,以右舷對俄國巡洋艦進行猛攻。此時高千穗因中彈舵機故障而向南退去進行維修,16:10浪速、明石、對馬三艦再次向東折返,以左舷接戰。16:30一艘雙桅、雙煙囪的輔助船(推測為羅斯號,俄語:Русь)脫隊,孤懸在外,第四戰隊立即抵進到1800米處進行猛烈的攻擊,對其造成嚴重的傷害[29]。第四戰隊認為這艘敵艦已經不需要再多加理會,便轉移目標,16:50航向東北,準備向4000-5000米開外的俄國巡洋艦及改裝巡洋艦進行攻擊。此時俄國戰艦戰隊突然從北邊出現,與巡洋艦戰隊會合,從大約4000米處向日艦攻擊。第四戰隊不敵,17:00被迫轉向東退避,17:10改為東北方[29]。稍後第四戰隊遇到了原屬第三戰隊的音羽、新高,瓜生遂下令兩艦跟隨;高千穗在緊急修理完後也返回隊列(此時序列變更為浪速、明石、對馬、音羽、新高、高千穗)[30]。18:30第四戰隊對已經遭受重創失去動力的修理船勘察加號進行攻擊,隨後對重創起火的蘇沃洛夫公爵號進行了炮擊。18:50前後各日艦陸續脫離戰鬥[30]。當天的戰鬥中對馬受到6發命中,輕度進水,一發擊穿煙囪,一發擊中艦長辦公室,多個艙室遭到破壞[30],4人戰死,副艦長山崎米三郎海軍中佐以及其他16人受傷[31]。
27日深夜各戰隊退往鬱陵島重新集結,第四戰隊(臨時加上音羽、新高)在鬱陵島南稍偏西約60海里處修整[32]。28日05:00第五戰隊報告發現東面遠處有煤煙,各戰隊接報立即開始行動。第四戰隊(浪速、高千穗、對馬,以及第三戰隊音羽、新高,欠明石)繞到俄國殘存艦隊南邊,以截斷其後路[33]。07時左右,音羽、新高脫隊追擊斯韋特蘭娜號,而第四戰隊留下來繼續參加對俄國殘存主力的最後圍攻[34]。16:30第四戰隊發現西北稍偏西方向有不明艦船的煤煙,因此旗下4艦與第二驅逐隊(朧、曙、電)一起駛過去進行偵察[35]。17:50發現該艦實為落單的裝甲巡洋艦迪米特里·頓斯柯伊號,日艦遂加速進行追擊[35]。另一邊音羽、新高以及第四驅逐隊的朝霧、白雲也一路追蹤至此,於是聯合第四戰隊一同包抄,在鬱陵島南方20海里處,對迪米特里·頓斯柯伊號左右合圍[36]。19:12雙方開始交火。20:14日艦逼近到迪米特里·頓斯柯伊號約3000米距離時,一發炮彈命中浪速造成重創,迫使第四戰隊脫離接觸[36]。因為浪速需要修理,第四戰隊退向鎮海灣,而由驅逐艦接替繼續攻擊[37]。另一邊迪米特里·頓斯柯伊號重創後在岸邊擱淺,乘員棄艦上岸,29日06:46傾覆沉沒[38]。
同年6月14日,日本方面重新調整編組,第四戰隊四艦(浪速、高千穗、明石、對馬)改劃入第一艦隊旗下[39]。19日聯合艦隊下令,將第二艦隊、第一艦隊第四戰隊、第1、第10艇隊轉屬竹敷要港部[40]。其後第三、第四戰隊及各魚雷艇隊在對馬附近兩條水道進行警戒[40]。
1912年(大正元年)8月28日,日本海軍修改了艦艇分類,取消原有的三等巡洋艦類別,將不足7000噸的巡洋艦全部劃分為二等[41]。對馬因此劃歸二等巡洋艦之列[41][42]。
1915年初,英國駐新加坡的第5輕步兵團800餘名印度兵發生暴動。英國東方艦隊司令通過馬公要港部向日本方面提出請求,要求支援。日本立即派出對馬、音羽兩艦前往當地協助鎮壓兵變。[43][44]
1915年中起至1918年,新高、對馬長期以開普敦為基地,協助英軍巡邏歐亞航線。[45]
1919年直至第二年,日本干涉西伯利亞期間,對馬在沿海州和北庫頁島(俄國稱薩哈林島、日本稱樺太)地區執行警備任務。
1921年9月1日,對馬的艦艇類別變更為二等海防艦[46][47]。
1922年,本艦改列為海防艦後武裝變更為6英寸炮6門、76毫米炮8門[48]。不過後來又加上了一門76毫米高射炮[49]。從1922年起至1935年,對馬大部分時間都在中國執行任務,主要是在長江進行巡邏,保護日本在當地的利益[49]。
1935年,對馬轉為橫須賀海兵團練習艦,系留使用。
1939年4月1日,對馬從日本海軍中除籍,改為雜役船。[50]
1940年4月1日,改名為第10號廢棄艦(日語:廃艦第10号)。此後作為海軍航海學校的應急訓練船。
1944年年中,第10號廢棄艦(原對馬)作為魚雷訓練的靶艦,在三浦半島大津海岸被擊沉。
下表系根據《日本海軍史》第9、10卷《将官履歴》,以及《官報》進行整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