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伐遼,又稱宣和北伐、童貫伐遼、童貫北伐,是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四月宋徽宗命童貫以河北河東宣撫使勒兵十萬北伐遼國。早在宣和三年(1121年),北宋和金國就訂立海上之盟相約攻遼。但因宋朝境內的民變不斷[註1],使北伐遼國之事一拖再拖,最終在宋徽宗的下令之下北伐遼國[參2]。
背景
1114年開始,女真人完顏阿骨打迅速崛起,早已衰落不堪的遼朝被女真人打得大敗,丟城失地。北宋君臣希望藉此奪回幽雲十六州。而宋徽宗本人也好大喜功[參3],不顧宋遼已和平相處有百年之久,開始和女真人聯絡,雙方於宣和二年(1120年)簽訂了《海上之盟》[註2],約定共同攻遼。15萬在西北的宋軍,當時稱為「西軍」,從對西夏的西北前線調往對遼河北,劍指幽雲[參4]。
過程
宣和三年(1121年),金軍按照和宋朝的約定伐遼,出兵攻打遼的剩餘國土。遼朝末代君主天祚帝一路往西逃,遼內部也開始瓦解;留守幽州的宰相李處溫、耶律大石等擁立魏王耶律淳為皇帝,即北遼政權,與天祚帝對立,遼朝一分為二。宣和四年(1122年),宋軍終於出高陽關,越過宋遼兩國界河白溝河攻入遼地。宋遼國界上本來一直有宋朝栽種並維護的邊防林以防止遼軍南攻,然而由於宋朝北上進軍的需要,童貫令軍士砍伐了邊防林,從此國境再無防線,為日後金軍南下埋下了伏筆。[參5]面對宋軍,耶律大石和另外一員遼將蕭干引兵出戰,結果在西北尚能與西夏互有勝負的宋朝西軍,在「老種相公」种師道的指揮下,卻被殘遼軍一擊大敗,宋徽宗大為驚恐,下令班師[參6] 。
宣和五年(1123年)宋軍對幽州發起第二次攻勢,這次進攻得到了遼朝內應,易州守將高鳳、涿州守將郭藥師皆投降。耶律淳政權的漢族大臣和將領,如李處溫父子、郭藥師等見大勢已去,希望向宋納城投降。由於上次的戰敗,种師道被降職處分,另兩名西軍名將劉延慶、楊可世率所部主力數萬人會同降將郭藥師一齊偷襲幽州。宋軍先是圍攻遼皇宮久攻不下,又沒有重點守備退路。遼大將蕭干回軍來救,輕鬆奪回城門控制權。劉延慶脫逃,其子劉光世沒有按計劃及時接應,攻入幽州的宋軍反而被合圍,主帥楊可世、郭藥師等棄城逃走,名將高世宣以下數千入城宋軍全部戰死[參6]。
兩次戰敗打擊了童貫的信心,在女真人面前不堪一擊的遼軍,在宋朝主力西軍面前卻如銅牆鐵壁一般。童貫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童貫想到了向女真人求助,提出「貴國幫我們攻下燕京(幽州)後,百姓、子女、金帛全部歸貴國所有,貴國出兵,軍費糧草也由宋朝負擔。」完顏阿骨打答應了,金軍開始南下,以長城的主要隘口居庸關為目標。居庸關這時突然發生了山崩,遼朝守軍死傷慘重,金軍順利攻入長城以南。耶律大石戰敗被俘,而後逃走。1125年,天祚帝最終也成了女真人的俘虜,耶律阿保機建立的遼帝國徹底滅亡[參6]。
影響
由於宋徽宗發動宣和北伐濫用民力、監額科斂過多,加上天災導致的北宋山東、河北、開封等地的一系列民變[參7]。
遼的滅亡意味著北宋失去了北方的屏障,而聯金滅遼過程中,宋朝的腐敗無能與富庶,更給金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當時金人按約定將幽州、涿州、易州、檀州、順州、景州、薊州七州交給宋朝,宋朝也通過策反守將等手段又奪取平州、營州、灤州、朔州、應州、蔚州、武州七州之地,但平州、營州很快被金軍奪回,僅僅數月後,金軍便大舉南下,並最終滅北宋[參6]。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