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国会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華民國第二屆國會(1918年8月12日-1920年8月),是中華民國的第二屆國會。產生於民國七年(1918年),俗稱「民七國會」,但因其選舉過程被「安福俱樂部」所控制,故又稱為「安福國會」[註 1]。相對於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舊國會),又被稱作「新國會」。
1917年6月,張勳復辟,解散民元國會(第一屆國會)。1917年7月,段祺瑞打敗張勳,再造共和。但是段因為民元國會曾反對他參戰歐戰,無意恢復,而在梁啓超等建議下,「效法」辛亥革命初期成立臨時參議院的先例,制定新的國會組織法,於1918年5月至6月間[註 2]舉行全國大選。此舉遭到南方五省(粵、桂、滇、黔、川)的抵制,當時南北交戰,湘、鄂、陝等三省也因戰亂,無法正常辦理選舉,故實際進行選舉的僅十四省。在選舉過程中出現大量腐敗、作弊現象。選舉結果:安福系獲得多數[註 3],獲330席次,舊交通系120席次,研究系只獲20餘席次。
孫中山及部分南方軍閥不承認解散民元國會之舉。1917年8月25日,部分民元國會議員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並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中國南北並存兩個政府。
1918年8月12日,也是第一屆國會期滿之時,臨時參議院解散,安福國會正式成立。8月20日,406名眾議院議員選舉安福系領袖王揖唐為眾議院議長、劉恩格為副議長;22日,168名參議院議員,選舉舊交通系領袖梁士詒為參議院議長、朱啟鈐為副議長。
1918年9月4日,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接替馮國璋[註 4],為中華民國大總統。但是直系吳佩孚於9月13日在衡陽通電,不承認這場選舉結果[註 5]。安福俱樂部則暗中操作,擬推選曹錕為副總統,企圖安撫直系。但因研究系、舊交通系和部分安福系議員抵制[註 6],致不足法定人數而胎死腹中。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直系曹錕、吳佩孚取勝之後控制北洋政府,段祺瑞被迫下台;安福國會也於同年8月30日遭到解散。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