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蒂岡妮》(古希臘語:Ἀντιγόνη)是古希臘悲劇作家索福克里斯公元前442年的一部作品,被公認為是戲劇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該劇在劇情上是底比斯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但是最早寫就的。劇中描寫了伊底帕斯的女兒安蒂岡妮不顧國王克瑞翁的禁令,將自己的兄長,反叛城邦的波呂尼刻斯安葬,而被處死,而一意孤行的國王也遭致妻離子散的命運。劇中人物性格飽滿,劇情發展絲絲相扣。安蒂岡妮更是被塑造成維護神權及自然法,而不向世俗權勢低頭的偉大女英雄形象,激發了後世的許多思想家如黑格爾、克爾凱郭爾、德希達等的哲思。
Quick Facts 《安蒂岡妮》, 劇作家 ...
Close
- 安蒂岡妮:伊底帕斯的小女兒,海蒙的未婚妻。因違抗克瑞翁之命被處決,導致克瑞翁相繼失去妻、子。
- 伊斯梅內:安蒂岡妮之姊,曾試圖阻止她埋葬哥哥,卻在事發後主動要與安蒂岡妮共同承擔責任,被後者拒絕。
- 克瑞翁:在《伊底帕斯王》《七雄攻底比斯》中的故事發生後,代理底比斯王權,下令禁止埋葬率領七雄的波呂尼克斯。
- 海蒙:克瑞翁之子,安蒂岡妮的未婚夫。勸說父親寬恕安蒂岡妮未果後前去解救她,卻與回心轉意的父親一同趕到並目睹安蒂岡妮已經自盡。海蒙憤而向父親刺去,不中後拔劍自刎。
- 特伊西亞斯:盲人先知,曾在《伊底帕斯王》中扮演關鍵角色。本劇中在安蒂岡妮被帶走行刑後登場,警告克瑞翁觸犯神意就匆匆離去,終於讓後者回心轉意。
- 底比斯的歐利蒂絲:克瑞翁之妻、海蒙的母親。在聽說兒子自殺後也自盡隨之而去。
- 衛兵:領克瑞翁王命看守波呂尼克斯的屍體,在安蒂岡妮第二次前來埋葬時將其捉捕並押送至克瑞翁處。
- 信使:在克瑞翁回心轉意並前去阻止行刑後前來向歐利蒂絲和底比斯長者們宣佈了刑場上海蒙之死,致使歐利蒂絲自殺身亡。
- 合唱團:由底比斯的長者組成。雖然他們開始時站在克瑞翁一方,卻被安蒂岡妮的執著打動,最後勸說克瑞翁阻止行刑卻爲時已晚。
按古希臘悲劇常規的結構,《安蒂岡妮》一劇可分爲序幕、合唱隊登場、相互交織的多個中幕與合唱歌、尾聲。
伊底帕斯王在同名悲劇的末尾退位,其二子厄忒俄克勒斯與波呂尼克斯爲爭奪繼承權作戰(七雄攻底比斯)而雙雙陣亡。克瑞翁代理王權,判定厄忒俄克勒斯爲合法君主;波呂尼克斯謀圖篡位,禁止爲其發喪,違者格殺勿論。
- 伊底帕斯的小女兒安蒂岡妮約其姊伊斯梅內在城門外密會。安蒂岡妮表達出想要違抗克瑞翁王命、私自埋葬她的哥哥波呂尼克斯並爲其發喪的意圖。伊斯梅內爲了妹妹的安全極力勸阻,卻被安蒂岡妮痛斥爲「良家出來的孽種」(ἐσθλῶν κακή[原文 1]),兩人因此不歡而散。
- 合唱隊登場(「太陽的光芒」[原文 2],第100–161行)
- 由底比斯長者組成的合唱隊以歌唱講述七雄攻底比斯的故事,歌尾他們歡迎克瑞翁王的到來。
- 克瑞翁王向底比斯長者們重申禁止埋葬波呂尼克斯的命令,而後者表示效忠於克瑞翁王,並願意遵守其命令。一個衛兵突然闖入幕中,向克瑞翁報告夜間有人私自掩埋了波呂尼克斯的屍體,並爲其進行了簡單葬禮。暴怒的克瑞翁下令掘出屍體,並且如果再次有人埋葬波呂尼克斯而未被逮捕,他將命令處決衛兵。
- 第一合唱歌(「可驚歎之物衆多」[原文 3],第332–383行)
- 底比斯長者們歌唱世上可驚歎之物衆多,卻無一物比「人」更加可驚歎。人有選擇善與惡的能力,而所謂「善」便是遵從城邦的法律與統治者;違抗城邦的法律的人即是成爲了“ἄπολις”(無邦者)[原文 4],這樣的人是可恥的。因此,儘管他們還不知道安蒂岡妮的身份,卻已經站在城邦法律的一面對她的行爲進行了譴責。
- 衛兵逮捕了再次試圖埋葬波呂尼克斯的安蒂岡妮,並將她押送到克瑞翁與底比斯長者面前。安蒂岡妮對她的行爲供認不諱,並且承認了違反城邦法律的事實,但卻堅稱她遵從的是「宙斯與亡者國度的法律」。克瑞翁與安蒂岡妮展開了一場戲劇辯論,前者堅持城邦法律作爲最高的道德評判準則的地位,後者則不讓步於神的法律。被激怒的克瑞翁宣稱「只要我活著一天,就別想有女人告訴我做什麼」[原文 5],並對安蒂岡妮宣判死刑。此時趕到的伊斯梅內痛哭著爲妹妹求情,並願意與其一同承擔刑罰,卻被安蒂岡妮冷漠拒絕。底比斯的長者們提醒克瑞翁已經將他自己的兒子海蒙許配給安蒂岡妮,希望能看在晚輩親事的份上寬恕她;克瑞翁卻毫不爲動,並說寧可處死兒子這樣的未婚妻也不會允許他們成親。
- 第二合唱歌(「他們是幸運的」[原文 6],第583–630行)
- 底比斯長者們詠歎神降在伊底帕斯家族上的詛咒代代相傳永無窮盡,感慨宙斯爲凡人所帶來的一切功名都與毀滅相伴;如今這一毀滅也來到了克瑞翁一代的家族中。
- 海蒙聽說安蒂岡妮被判處死刑後匆忙趕到,他先是對父親表達了忠誠,表示會尊重父親的命令。可隨後海蒙提出「神賜予凡人的理性是我們最高的財產」[原文 7],希望對父親曉之以理。海蒙說,安蒂岡妮的行爲雖然違法在先,但城邦中的很多人都爲她而感動,若是克瑞翁能夠寬恕她也必定能獲得這些人的認可。雖然底比斯的長者們對海蒙的意見持贊成態度,然而克瑞翁卻勃然大怒,斥責海蒙是「一個女人的奴隸」(γυναικὸς ὢν δούλευμα[原文 8]),並且威脅要在海蒙面前處死他的未婚妻。海蒙憤而離去,克瑞翁則下令將安蒂岡妮活埋入山洞中處死。
- 第三合唱歌(「久戰不敗的愛情」[原文 9],第781–805行)
- 底比斯長者們感慨愛情的力量不論是不朽的神還是凡人都無法逃脫,愛能讓人脫離法律的道路,能讓骨肉相殘;但是看到即將被處死的安蒂岡妮,他們卻無法抑制對其同情之心。
-
- 安蒂岡妮介入合唱歌中;長者們終於爲她折服,承認她即將「帶著榮耀和贊美」[原文 10],作爲「凡人中唯一在人世間以自己的法律爲準則的人」[原文 11]離世。安蒂岡妮以傳說中的尼俄伯自比而哀嘆自己的命運多舛,而長者們安慰她是在替父親承受神罰。
- 克瑞翁在長者們和安蒂岡妮的哀歌面前依然不爲所動,並再次催促衛兵將安蒂岡妮帶去處刑地。安蒂岡妮向底比斯的人民最後一次道別。
- 底比斯的長者們列舉傳說中受過苦難的英雄和人們,感慨人不論身世最終都將落入苦難。
- 盲人先知特伊西亞斯趕到並向克瑞翁宣佈他在占卜中預見到了衆神的憤怒。克瑞翁急切讓先知說出衆神的旨意,而後者在說出克瑞翁的法律和處死安蒂岡妮觸犯神意後就匆匆離去。底比斯的長者們勸說克瑞翁遵從神諭並解救出安蒂岡妮,克瑞翁終於決定親自前去阻止行刑。
- 第五合唱歌(「有許多名字的神」[原文 13],第1115–1154行)
- 底比斯的長者們向「有許多名字的」酒神狄俄倪索斯祈禱,讓祂保佑底比斯城的平安。
- 一名信使前來通告克瑞翁家族的命運:安蒂岡妮在山洞中上吊自盡,聞訊趕來想要解救她的海蒙與試圖阻止行刑的克瑞翁一起見到此景;激怒的海蒙拔劍刺向父親而被後者躲過,卻在衆人來不及反應時自刎而死。克瑞翁之妻、海蒙的母親歐利蒂絲聽到信使報告後,一言不發回到屋內。因喪子而哀慟的克瑞翁回到場上,卻從屋內出來的信使處得知歐利蒂絲也已經拔劍刺入心臟自盡。同時承受喪妻、子之痛的克瑞翁終於不堪悲痛,向神祈禱讓自己也儘快離世,卻被底比斯的長者們告知「凡人在命中注定的苦難面前沒有解脫」[原文 14]。最終克瑞翁在哀號中被帶出場外,而留下來的底比斯長者們則感慨道:
“
|
傲慢者非分的言語,必將以承受非分的打擊來償還,而在遲暮之年教諭給人智慧。[原文 15]
|
”
|
《安蒂岡妮》的劇情承接艾斯奇勒斯所著的《七雄攻底比斯》(前467年首演),然而後者描畫的底比斯人民從伊始便支持安蒂岡妮埋葬哥哥,本作中的底比斯長者則是以維護克瑞翁王、維護城邦法律的形象登場,卻最終對安蒂岡妮的行動感服[1]。從創作背景來看,前441年的雅典處於伯里克里斯統治的全盛期,同年索福克里斯被指派爲10名進攻薩摩斯島的將軍之一;然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安蒂岡妮》中卻鮮少有爲了雅典政體的政治宣傳,而將目光保持在劇中的角色以及其相互之間的衝突。劇中核心的衝突圍繞著爲波呂尼克斯舉辦葬禮的正義性這一問題:從一方面來看,波呂尼克斯是率軍隊進攻底比斯的罪人,理應受到城邦法律的懲罰;然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安蒂岡妮遵守爲同族人安葬的宗教傳統,亦有其合理性與正義性,兩個觀點在安蒂岡妮的行爲下不可避免的發生碰撞[3]。
故事中的底比斯長者信守希臘古典時期以城邦爲個人最高的歸屬這一價值觀,以安蒂岡妮的行爲展開的一系列討論也是圍繞著城邦中的正義展開;沒有人單單只是出於安蒂岡妮的年輕或是以同族人的情感爲由反對處死安蒂岡妮[5][6]。安蒂岡妮和克瑞翁都各持己見,認爲自己的觀點是爭議的,只有在先知特伊西亞斯登場後觀衆才得知神的旨意:克瑞翁違反神意,應受神罰。儘管如此,克瑞翁仍然試圖對先知堅持己見,直到底比斯的長者勸說他之後才回心轉意,這一宗罪也成了他家破人亡的緣由[6]。
歷史上有很多哲學家和思想家都對《安蒂岡妮》這部劇情有獨鍾,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解讀:
- 黑格爾在分析古希臘悲劇時指出,古希臘悲劇的核心衝突並不是「善」與「惡」的對抗,而是兩個相互排除的「善」之間的對抗。儘管安蒂岡妮和克瑞翁的價值觀各自分別開來都是正義的(在黑格爾看來分別代表良知與法律),兩個代表了不同理念的人之間的對抗,最終導致相互湮滅,才能帶來兩個理念間的辯證和解[7]。
- 對於詩人賀德林來說,克瑞翁對安蒂岡妮的恨不只是出於他維護城邦法律的動機,而是因爲依照古希臘城邦女繼承人的傳統安蒂岡妮擁有受宙斯保護的權利,而克瑞翁則必須讓海蒙與安蒂岡妮成親並將他們的男性繼承人讓給伊底帕斯的血統。因此,克瑞翁如果想要留下自己的血統就不得不除去安蒂岡妮[8]。
- 海德格在他的著作中將安蒂岡妮列爲本真存在的唯一一個範例;在海德格的解讀中,「人」對古希臘人來說是“δεινότατον”,該詞有「最奇妙之物」「最可怖之物」「最兇殘之物」等多種解釋。海德格將該詞譯爲 das Unheimliche,即「不尋常的」或是「與家分離、對立的」,安蒂岡妮主動接受了她的命運,承受了不尋常的苦難,這是與海德格本人本真的倫理觀和政治價值觀一致的表現[9][10]。
- 尚·考克多在巴黎的 Théâtre de l'Atelier 導演了一部改編版的《安蒂岡妮》(1922年)。
- 尚·阿諾伊的劇作《安蒂岡妮》劇情改編自索福克里斯的版本,1944年在納粹淪陷區內的巴黎首演。
- 貝托爾特·布萊希特在二戰結束後出版了他的劇作《安蒂岡妮》,改編自賀德林以德語翻譯的索福克里斯版。
- 謝默斯·希尼著於2004年的話劇《底比斯的葬禮》改編自索福克里斯版的原作。
- 詩人安妮·卡森在2012年出版的 Antigonick 是對索福克里斯版劇情進行的自由改編。
- 斯拉沃熱·齊澤克在2016年出版了一本改編版的《安蒂岡妮》,亦是基於索福克里斯版的原作;該版本中齊澤克加入了他本人基於拉岡的解讀而得到的見解。
- 孟德爾頌曾爲路德維希·蒂克導演的1841年版《安蒂岡妮》演出作過配樂《安蒂岡妮組曲》,包括一首序曲與七首合唱曲。
- 卡爾·奧福於1949年首演的話劇《安蒂岡妮》亦是基於賀德林以德語翻譯的索福克里斯版。
“ἀκτὶς ἀελίου”, Soph. Ant. 100.
“πολλὰ τὰ δεινὰ”, Soph. Ant. 334.
“ἐμοῦ δὲ ζῶντος οὐκ ἄρξει γυνή”, Soph. Ant. 525.
“εὐδαίμονες οἷσι”, Soph. Ant. 583.
“θεοὶ φύουσιν ἀνθρώποις φρένας, πάντων ὅσ᾽ ἐστὶ κτημάτων ὑπέρτατον,” Soph. Ant. 683–4.
“Ἔρως ἀνίκατε μάχαν”, Soph. Ant. 781.
“κλεινὴ καὶ ἔπαινον”, Soph. Ant. 817.
“αὐτόνομος ζῶσα μόνη δὴ θνητῶν”, Soph. Ant. 817.
“ἔτλα καὶ Δανάας”, Soph. Ant. 944.
“πολυώνυμε”, Soph. Ant. 1115.
“ὡς πεπρωμένης οὐκ ἔστι θνητοῖς συμφορᾶς ἀπαλλαγή.” Soph. Ant. 1337–8.
“μεγάλοι δὲ λόγοι / μεγάλας πληγὰς τῶν ὑπεραύχων / ἀποτίσαντες / γήρᾳ τὸ φρονεῖν ἐδίδαξαν.” Soph. Ant. 1350–3.
Collins, J. Churtin. "The Ethics of Antigone". Sophocles' Antigone. Translated by Robert Whitelaw.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06 [2020-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5).
Rosenfield, Kathrin H. Antigone: Sophocles' Art, Hölderlin's Insight. Translated by Charles B. Duff. Aurora, Colorado: The Davies Group, Publishers. 2010: 99–121. ISBN 978-1934542224.
Ward, James F. Heidegger’s Political Thinking. Univ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5. p. 190. ISBN 9780870239700
Keenan, Dennis King. The Question of Sacrifi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118. ISBN 9780253110565
- A. C. Pearson, ed. Sophoclis Fabulae. Oxonii: E Typographeo Clarendoniano. 1924. ISBN 9780198145486 (古希臘語).
- Hugh Lloyd-Jones, N. G. Wilson, edd. Sophoclis Fabulae. Oxonii: E Typographeo Clarendoniano. 1990. ISBN 9780198145776 (古希臘語).
- Robert Fagles, translator. The Three Theban Plays: Antigone, Oedipus the King, Oedipus at Colonus. New York: Penguin. 1986. ISBN 9780140444254 (英語).
- Jean Bollack et Mayotte Bollack, traducteurs. Antigone. Paris: Éditions de Minuit. 1999. ISBN 9782707316622 (法語).
- Martin Heidegger; ed. W. Biemel. Gesamtausgabe, Band 53. Hölderlins Hymne "Der Ister". Frankfurt am Main: Vittorio Klostermann GmbH. 1984 (德語).
- Heidegger, Martin; McNeill, William; Davis, Julia. Hölderlin's Hymn "The Ister".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6 (英語).
- Lacan, Jacques. 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 Book VII: The Ethics of Psychoanalysis. Dennis Porter, translator. New York: W.W. Norton. 1992: 240–286. ISBN 0-393-31613-0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