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羅諾沃文化(英語:Andronovo culture)是一組相似的青銅時代文化的集合,繼承了更早的辛塔什塔文化,繁盛於公元前2100年到公元前1400年的西西伯利亞中亞草原地帶。得名於安德羅諾沃村,1914年在該地發現了伴隨有花紋豐富陶器的屈肢葬(くっそう、Flexed burial)。該文化被認為與原始印歐人的東進有關。

原始印歐人相關文化的傳播。


概述

在該文化向南和向東擴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兩種不同的亞文化類型:

  • Alakul(1800–1400 BCE)
  • Fedorovo(1700–1300 BCE)

該文化的地理分布範圍和界限很難精確確定。其西界與同時期的斯魯伯文化伏爾加河-烏拉爾河一帶重疊。其東界可到米努辛斯克盆地,某些地點分布到南烏拉爾山,與更早的阿凡納謝沃文化重疊。其他地點向南散布在土庫曼斯坦克佩特山脈塔吉克斯坦帕米爾吉爾吉斯斯坦天山。其北界大約對應西伯利亞的森林帶。在伏爾加河盆地,安德羅諾沃文化與斯魯伯文化有強烈而持久的交流,Federovo風格的陶器在向西遠達伏爾加格勒仍有發現。

到第二個千年中期,安德羅諾沃文化開始明顯東擴,開始在阿爾泰山採掘銅礦,居住的村莊可以由多達十座地穴式的大型木屋組成,墓葬為石棺或者木槨。安德羅諾沃文化為牧業經濟,主要有牛、馬、綿羊和山羊,推測可能有農業,但缺乏明確的證據。

多數研究者把安德羅諾沃文化和早期的印度-伊朗語族聯繫起來,雖然該文化也在其北界與烏拉爾語族分布區域重疊。

Thumb
安德羅諾沃文化最大分布範圍示意圖。Sintashta-Petrovka文化用暗紅色表示,發現最早輻輪戰車的地點以紫色表示,相鄰和重疊的文化(阿凡納謝沃文化以Afanasevo標示,斯魯伯文化以Srubna標示,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文明體以BMAC標示)用綠色表示。
Thumb
印度-伊朗語族相關人群(見《Encyclopedia of Indo-European Culture》)有關的考古文化。安德羅諾沃、巴克特里亞·馬爾吉阿納Yaz 文化一般被認為與印度-伊朗語族有關。Swat 文化、Cemetery H、Copper Hoard 和PGW 文化被認為是與印度-雅利安人遷移有關的候選文化。

遺傳學

在安德羅諾沃文化發現的青銅時代的遺骸,90%都是西亞-歐洲血統,幾乎完全是單倍型類群R1a1,如果算上鐵器時代的話則R1a1比例為77%。DNA鑑定其人群很大一部分都為眼睛藍色或綠色、淺膚色、淺髪色。同屬安德羅諾沃文化、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從哈薩克斯坦發現的遺骸也絕大部分是西亞-歐洲血統。[1]這些結果都對墳塚假說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註釋與引用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