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守貞教育,又稱婚前守貞教育、純潔教育、唯禁慾性教育(英語:Abstinence-only sex education),是性教育的一種形式,其會教育學生不要進行發生婚姻以外的性行為,並以負面角度形容發生婚前性行為及女性進行墮胎後的後果。它一般不會像綜合性性教育般教授學生有關預防性病、安全性行為及避孕般的知識。
現實世界上主流的計劃生育組織並不支持守貞教育是有效的性教育說法[1][2]。守貞教育並不能降低已開發國家的人民感染HIV的風險[3]。與綜合性性教育比較,其也不能降低非預期懷孕的比率[1]。守貞教育在社會都是具爭議性的,因這一方面涉及社會價值觀,而學校的性教育課程如何推行亦有爭論。
守貞教育的支持者認為可以讓青少年有正確性知識,並宣稱綜合性性教育會鼓勵婚前性行為及導致更多未成年懷孕,批評者則認為其具有宗教動機,反對宗教組織介入公立學校制定政策,且其不會減少青少年懷孕及墮胎比率。
守貞教育教授兒童和青少年學生避免發生性行為,並對他們指出這是避免懷孕和感染性傳播疾病的唯一方法。有鑑於其還重點關注「家庭價值」的重要性,所以它還會教授學生在結婚以前皆應禁慾,視其為生活方式的唯一標準[4][5]。
守貞教育對禁慾的定義存有爭議。桑特利(Santelli)於2006年指出,美國聯邦政府的守貞教育指導方針沒有嚴格地對「禁慾」下一個定義;相反他們所使用的用語一般像處女、貞節和「作出承諾」般,欠缺具體性[6]。這導致了學生們即使進行了陰莖-陰道交以外的性活動,也會認為自己是在禁慾或「技術性保貞」[7]。
有關守貞教育的系統綜述指出其在避免非預期懷孕和感染性傳播疾病方面基本是無效的,兼具有很多不足之處[1][8][9]。美國兒科學會不建議對學生施展守貞教育,因為守貞教育基本是無效的,而且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一般都不會鼓吹性禁慾[10] 。
一項2015年的元分析發現,以禁慾為重點的性教育對預防性傳播疾病毫無效果可言[11]。
一項考科藍的系統綜述表明,守貞教育既不增加也不降低高收入國家的人民感染HIV的風險[3]。在發展中國家的效用亦欠缺證據支持[12]。道格拉斯·柯比於2008年回顧了關於守貞教育的有效性證據,並發現只有很少證據證明使用這種教育方式是合理的[13]。一項發表於2011年的元分析指出其對預防青少年感染HIV並沒有效果[14]。禁慾教育所提供的醫學信息還遭發現具有誤導性,並把降低性行為風險的醫學信息排除在外[15]。2016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儘管我們發現某些州的禁慾教育政策可能影響其青少年感染性傳播疾病的機會,但我們亦發現對其青少年懷孕率或墮胎率並沒有影響[16]。」
一項對美國48個州份進行的研究表明:「禁慾教育的盛行率與青少年懷孕率或生產率呈正相關[17]。」另外根據約翰·桑泰利(John S. Santelli)的研究,1995 --2002年期間青少年懷孕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避孕方式得到改善,18歲-19歲組之間的懷孕風險下降可完全歸因於避孕措施更為盛行[18]。
美國性資訊與性教育聯合會指出:「科學證據不支持在結婚以前禁慾的方法[19]。」葛特馬赫研究所的一項2010年報告指出:「15-19歲的青少年懷孕率在美國的禁慾運動尖峰時段——2006年反升[20]。」
守貞教育的支持者認為,它是一種較綜合性性教育優越的性教育形式,因為其強調把性行為限於婚內的道德教育,並教導學生們婚前性行為的沉重後果[24]。此外守貞教育一般亦會教授年輕人們有婚姻基礎的性行為最能使人感到歡悅,因此他們應在結婚以前不要發生任何的性行為[25]。它一般非常強調婚姻制度的重要性,所以一些支持者認為這有助於年輕人成長及發展[26]。
支持者亦同時認為在一個持續關注愛滋病等無法治癒的性傳播疾病及青少年懷孕的時代,綜合性教育是不值得鼓勵的,因為他們認為它在鼓勵青少年發生婚前性行為。許多守貞教育的支持者認為關於性和避孕的綜合信息最終會使青少年積極地從事性行為[27],有些人會基於宗教理由而反對避孕及其相關信息[28]。青少年遭守貞教育的支持者認定為較成年人缺乏智慧和責任感,並會因「熾灼的激素」而無法控制自己,因此青少年的性慾是需要控制的[29]。基於此,有些支持者以二分法的方式將青少年分成兩類:「無辜和有罪、脆弱的和具侵略性的、純潔和腐化的[30]。」
包括不少醫學、公共衛生、青少年健康和心理學等領域的知名專業協會在內,許多反對者和評論家認為守貞教育未能提供足夠的信息來保護青少年的健康。除了這點,許多反對者亦同時認為年輕人有權獲得如何保護自己和關於性健康的全面信息[31]。他們同時指出只有一小部分接受過守貞教育的人能完全禁慾,所以準確而全面的信息更為顯得重要[31]。
一些批評者同時認為,守貞教育是宗教對世俗教育的干預,並對此感到失望。守貞教育的反對者認為「綜合性教育會鼓勵青少年進行婚前性行為」的說法毫無根據可言[32]。性交只應在婚姻中發生的想法也對不重視和不期望婚姻的人構成嚴重影響,對於那些生活在同性婚姻不合法,或不接受同性關係的社會的LGBT群體而言,這甚至是不可行的[33][34][35][36][37]。守貞教育也常遭批評指以異性戀為中心,將異性婚姻的制度理想化後,對同性關係加以貶斥[38]。守貞教育亦因以異性戀為中心而忽略了對LGBT群體提供安全性行為的信息,所以對於一個性感染疾病的傳播風險正在增加的群體而言這更為顯得不合理[39]。
協青組織指出,守貞教育扭曲了有關避孕的信息,課程只論其失敗率而不論避孕的好處[40]。且其所使用的醫學用語既不客觀又無價值可言[38]。
總統防治愛滋病緊急救援計劃是美國政府為打擊全球愛滋病蔓延所提出來的計劃[41]。其與全球22個國家的政府皆有合作關係,旨在一同制定預防HIV和改善患者生活的可持續計劃[42],並為其餘國家提供資金,以幫助防治愛滋病蔓延。其對受資助者設立資格限制,並提供一定的指導。該救援計劃大力推廣一套稱為「ABC」的愛滋病預防方法——禁慾(Abstain)、忠誠(Be faithful)以及使用保險套(use Condoms)。合資格的受資助國家可向15歲以上的青少年提供關於保險套的信息,但不能夠以那些資金推廣或購入它,且不能向低於15歲者提供相關信息[43]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儘管現有證據表明保險套不會導致性濫交,但不鼓勵人們發生性行為[44]。設救援計劃自2003年成立以來便一直把33%的資金投放於守貞教育上,直到2008年政權變更才有所減少——起碼節省了50%投放於守貞教育的開支[45]。救援計劃的合作夥伴也一直處於爭議中心。2006年,23%的社區合作夥伴是以忠誠為其預防重心,且「美國政府應否為這些組織繼續提供資金」這一點亦引起不少爭議[46]。包括莫三比克和盧安達在內,一些接受計劃資助的國家對美國以忠誠、禁慾為重點的預防教育感到厭惡[46]。人權組織對此一救援計劃啟動後全球保險套使用量減少的情況表示關注[47]。
美國政府曾為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推廣守貞教育而耗費13億美元,但結果不能產生任何有意義的影響[48][49][50]。
美國的青少年家庭生活法案和社區組織皆是美國各州的守貞教育主要資助源[27]。課程必須符合《社會保障法》中所述的規定才能獲得資助,其中包括[51]:
- (A)具有唯一的目的。通過守貞教育來實現生心理和社會性的收益。
- (B)對所有學齡孩子都進行教育,教導他們不要發生婚姻之外的性行為是理想的生活標準。
- (C)教育他們唯一能避免婚外懷孕、感染性傳播疾病的手段就是避免發生性行為。
- (D)教育他們「在婚內一夫一妻互相忠於對方的關係」就是性行為的理想標準。
- (E)教育他們婚姻之外的性行為會造成生心理的負面影響。
- (F)教育他們若在婚姻之外有了孩子,就會對孩子、其父母以及社會產生不良結果。
- (G)教育他們如何在性事上不再更進一步,還有酒和毒品會讓人更難拒絕之。
- (H)教育他們在從事性行為以前,達到自足的重要性。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投放於守貞教育的資金一直在不斷增加,但其法律規管及資金量取決於當時的政府架構[52]。例如布什政府較投放資金於守貞教育;歐巴馬政府則把投放於守貞教育的資金降低,使得綜合性教育能獲得更多的資源[52]。
從最初開始就反對學校性教育課程的基督教右派對守貞教育表示支持,因為該課程著重於婚姻[53]。基督教右派是禁慾運動背後的推動力之一,並會以資金和行動來支持守貞教育[54]。對於新右翼而言,守貞教育是改變目前美國性態度和價值觀的其中一種途徑,這會使其更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令更多人民在結婚以前選擇禁慾[55]。另外他們認為守貞教育能教導青少年在性事上盡好個人責任,使他們更具道德和負責感[56]。這些想法是保守主義的意識形態基礎[57],因此許多支持守貞教育的人往往傾向於保守主義[5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