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貞教育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守貞教育

守貞教育,又稱婚前守貞教育純潔教育(英語:Abstinence-only sex education),是性教育的一種形式,教育學生不要進行婚姻以外的性行為,並指出婚前性行為女性進行墮胎的負面後果。它將性教育與道德教育結合起來,倡導負責任的性行為。與此對立的是綜合性性教育,教授學生有關預防性病安全性行為避孕的知識,並將道德教育剔除出去。

Thumb
勞拉·布殊正在對一名愛滋病孤兒推廣禁慾和忠誠的重要性(圖攝於尚比亞的一間中心)

世界上的計劃生育組織並不支持守貞教育是有效的性教育說法[1][2]。守貞教育不能降低已開發國家的人民感染HIV的風險[3]。他們聲稱,與綜合性性教育比較,其不能降低非預期懷孕的比率[1]

守貞教育的支持者認為該教育可以讓青少年有正確的性知識,並認為綜合性性教育會鼓勵婚前性行為及導致更多未成年懷孕。批評者則認為守貞教育具有宗教動機,宗教是壞的,反對宗教組織介入公立學校制定政策,且聲稱其不會減少青少年懷孕及墮胎率。

介紹

守貞教育旨在教授兒童和青少年避免性行為,並強調這是唯一可以有效預防意外懷孕和性傳播感染(STIs)的方法。此類課程強調「家庭價值觀」的核心作用,並倡導婚前守貞作為人生準則。[4][5] 自2019年以來,美國聯邦政府每年撥款1.1億美元用於守貞教育項目。

在美國,各州可以申請聯邦資金支持守貞教育項目。要獲得資助,項目必須符合《社會保障法》(Social Security Act)規定的要求,以下為相關條款的原文內容:

(2) 本條款中,「守貞教育」(Abstinence Education)指的是一種教育或激勵性項目,其核心內容包括:

(A) 以教授守貞所帶來的社會、心理和健康益處為唯一目標;
(B) 教授婚姻之外的守貞應成為所有學齡兒童的行為準則;
(C) 強調守貞是唯一能夠完全避免婚外懷孕、性傳播疾病及其他健康風險的方式;
(D) 主張婚姻內彼此忠誠的單一伴侶關係應被視為人類性行為的標準模式;
(E) 指出婚姻之外的性行為可能對個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F) 強調非婚生育可能給孩子、父母及整個社會帶來不良後果;
(G) 教導青少年如何拒絕性誘惑,並強調酒精和毒品的使用會增加其對性誘惑的脆弱性;
(H) 強調在發生性行為之前實現經濟和生活自立的重要性。

自20世紀80年代啟動以來,守貞教育的資金支持持續增長,儘管相關項目及立法的支持程度往往受到時任政府政策的影響。例如,小布什政府大幅增加了對守貞教育項目的聯邦資金支持。然而,歐巴馬政府逆轉了該政策,削弱了對守貞教育的扶持力度,並加大對綜合性性教育的聯邦資金投入。[6] 川普總統上任後,削減了對綜合性性教育的資助,[7] 並提議增加對守貞教育項目的財政支持。

效果

有關守貞教育的系統綜述指出其在避免非預期懷孕和感染性傳播疾病方面基本是無效的,兼具有很多不足之處[1][8][9]美國兒科學會不建議對學生施展守貞教育,因為守貞教育基本是無效的,而且媒體所提供的信息一般都不會鼓吹性禁慾[10]

避免性感染疾病的傳播

一項2015年的元分析發現,以禁慾為重點的性教育對預防性傳播疾病毫無效果可言[11]

一項考科藍的系統綜述表明,守貞教育既不增加也不降低高收入國家的人民感染HIV的風險[3]。在發展中國家的效用亦欠缺證據支持[12]道格拉斯·柯比英語Douglas Kirby於2008年回顧了關於守貞教育的有效性證據,並發現只有很少證據證明使用這種教育方式是合理的[13]。一項發表於2011年的元分析指出其對預防青少年感染HIV並沒有效果[14]。禁慾教育所提供的醫學信息還遭發現具有誤導性,並把降低性行為風險的醫學信息排除在外[15]。2016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儘管我們發現某些州的禁慾教育政策可能影響其青少年感染性傳播疾病的機會,但我們亦發現對其青少年懷孕率或墮胎率並沒有影響[16]。」

避免懷孕

一項對美國48個州份進行的研究表明:「禁慾教育的盛行率與青少年懷孕率或生產率呈正相關[17]。」另外根據約翰·桑泰利(John S. Santelli)的研究,1995 --2002年期間青少年懷孕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避孕方式得到改善,18歲-19歲組之間的懷孕風險下降可完全歸因於避孕措施更為盛行[18]

美國性資訊與性教育聯合會指出:「科學證據不支持在結婚以前禁慾的方法[19]。」葛特馬赫研究所的一項2010年報告指出:「15-19歲的青少年懷孕率在美國的禁慾運動尖峰時段——2006年反升[20]。」

性教育跟首次從事性交年齡的延遲有關[21][22];守貞教育則沒相關聯繫,且不對年輕人的性交表現有任何影響[23]

守貞教育與社會

對守貞教育的看法

支持方

守貞教育的支持者認為,相較於綜合性性教育,它是一種更優越的性教育模式,因為它不僅強調性行為應限於婚姻之內的道德觀念,還向學生傳授婚前性行為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24]。此外,守貞教育通常教授青少年,基於婚姻的性行為能夠帶來更深層次的滿足,因此在結婚之前應避免任何性行為[25]。該教育模式高度強調婚姻制度的重要性,因此一些支持者認為,它有助於年輕人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展[26]

守貞教育的支持者還認為,在當今社會,愛滋病等無法治癒的性傳播疾病以及青少年懷孕問題備受關注,綜合性性教育並不值得提倡,因為它可能鼓勵青少年發生婚前性行為。許多守貞教育的支持者認為,向青少年提供關於性和避孕的全面信息最終會促使他們更主動地從事性行為[27]。其中,一些人基於宗教信仰反對避孕及相關信息的傳播。[28]。守貞教育的支持者認為,青少年相較於成年人缺乏成熟的判斷力和責任感,並可能因「熾熱的性慾」而難以自控,因此他們的性衝動需要加以約束[29]。基於此,有些支持者以二分法的方式將青少年分成兩類:「無辜和有罪、脆弱的和具侵略性的、純潔和腐化的[30]。」

反對方

包括不少醫學、公共衛生、青少年健康和心理學等領域的知名專業協會在內,許多反對者和評論家認為守貞教育未能提供足夠的信息來保護青少年的健康。除了這點,許多反對者亦同時認為年輕人有權獲得如何保護自己和關於性健康的全面信息[31]。他們同時指出只有一小部分接受過守貞教育的人能完全禁慾,所以準確而全面的信息更為顯得重要[31]

一些批評者同時認為,守貞教育是宗教對世俗教育的干預,並對此感到失望。守貞教育的反對者不認為「綜合性性教育會鼓勵青少年進行婚前性行為」[32]。他們還認為,強調性交只應在婚姻中發生的觀念會對不重視或不期望結婚的人群造成負面影響,而對於生活在同性婚姻不合法或不被接受的社會中的 LGBT 群體而言,這一理念甚至是不可行的[33][34]。守貞教育也常遭批評指以異性戀為中心,將異性婚姻的制度理想化後,對同性關係加以貶斥[35]。守貞教育亦因以異性戀為中心而忽略了對LGBT群體提供安全性行為的信息,所以對於一個性感染疾病的傳播風險正在增加的群體而言這更為顯得不合理[36]

協青組織英語Advocates for Youth指出,守貞教育扭曲了有關避孕的信息,課程只論其失敗率而不論避孕的好處[37]。且其所使用的醫學用語既不客觀又無價值可言[35]

守貞教育對全球的影響

總統防治愛滋病緊急救援計劃英語President's Emergency Plan for AIDS Relief是美國政府為打擊全球愛滋病蔓延所提出來的計劃[38]。其與全球22個國家的政府皆有合作關係,旨在一同制定預防HIV和改善患者生活的可持續計劃[39],並為其餘國家提供資金,以幫助防治愛滋病蔓延。其對受資助者設立資格限制,並提供一定的指導。該救援計劃大力推廣一套稱為「ABC」的愛滋病預防方法——禁慾(Abstain)、忠誠(Be faithful)以及使用保險套(use Condoms)。合資格的受資助國家可向15歲以上的青少年提供關於保險套的信息,但不能夠以那些資金推廣或購入它,且不能向低於15歲者提供相關信息[40] 。這背後的原因在於儘管現有證據表明保險套不會導致性濫交,但不鼓勵人們發生性行為[41]。設救援計劃自2003年成立以來便一直把33%的資金投放於守貞教育上,直到2008年政權變更才有所減少——起碼節省了50%投放於守貞教育的開支[42]。救援計劃的合作夥伴也一直處於爭議中心。2006年,23%的社區合作夥伴是以忠誠為其預防重心,且「美國政府應否為這些組織繼續提供資金」這一點亦引起不少爭議[43]。包括莫三比克和盧安達在內,一些接受計劃資助的國家對美國以忠誠、禁慾為重點的預防教育感到厭惡[43]。人權組織對此一救援計劃啟動後全球保險套使用量減少的情況表示關注[44]

美國政府曾為了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推廣守貞教育而耗費13億美元,但結果不能產生任何有意義的影響[45][46][47]


政治因素的推動

基督教右翼最初反對在學校開設性教育課程,但隨著守貞教育強調婚姻的重要性,他們逐漸轉而支持守貞教育項目[48]。作為守貞運動的核心推動力量,該群體不僅積極爭取更多資金支持此類項目,還通過社會運動提高公眾對守貞理念的認知,使其影響力不斷擴大[49]。對於新右翼(New Right)而言,守貞性教育運動不僅是一個機會,更是改變美國社會性觀念和文化現狀的有效途徑,使其更符合保守主義價值觀。他們認為,通過推廣守貞教育,可以培養婚前保持貞潔的個體,從而塑造具有高度自律和道德責任感的公民[50]。此外,守貞教育強調個人主義和個人責任,教育年輕人對自己的性行為和道德觀念承擔責任[51]。這些理念深植於保守主義思想體系之中,強調個體在社會中的核心作用[52],因此,支持守貞教育作為性教育的有效形式,與保守派群體的立場高度契合[53]

參見

參考來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