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縣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歷史沿革
西漢時,孝感縣為江夏郡安陸縣和鄳縣地。東漢時,孝感縣為江夏郡安陸縣、鄳縣、南新市縣地。晉朝時,為安陸縣、鄳縣、新市縣三縣地。永興年間,以安陸縣東境置灄陽縣,日後為黃陂縣、孝感縣界。劉宋時,以漢代孝子董永傳說,在安陸縣東境置孝昌縣,屬江夏郡。義陽郡領平陽、鄳、鍾武、寶城、義陽、平春、環水七縣。鄳、寶城、義陽、環水四縣皆清代孝感縣地。南梁時,孝昌縣屬安陸郡[1]。
後唐同光二年(942年),避李國昌諱,改孝昌縣為孝感縣。北宋時,孝感縣屬荊湖北路安州。宋仁宗時,隨安州改屬荊西路。後又隨安州復屬荊湖北路。宣和元年(1119年),安州因為宋神宗潛邸,升為德安府,仍隸之。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徙孝感縣治於紫資砦,屬安陸鎮撫使。紹興三年(1133年),孝感縣復屬荊湖北路。咸淳七年(1271年),元兵攻打黃峴諸關,宋廷下詔徙德安府治於漢陽城頭山,而孝感諸縣盡入元。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德安府府治彼城頭山徙還,自紫資砦徙還孝感縣治,屬荊州湖北道宣慰司[1]。
明初,聶興宗、許成歸順朱元璋。孝感縣屬湖廣德安府。洪武九年(1376年),德安府降為德安州,屬武昌府,孝感縣併入德安州。洪武十三年(1380年),德安州復升為德安府,置孝感縣。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軍攻陷德安府諸州縣。十一月,義兵收復孝感縣,不久復失。清朝順治二年(1643年)四月,清軍進入德安府,諸縣歸順,「名號隸籍悉仍舊制」[1]。
中華民國初年,全國廢府,德安府廢,孝感縣屬湖北省。1932年,國軍完成對鄂豫皖蘇區和湘鄂邊蘇區的「清剿」。1933年初,以湖北孝感縣、黃安縣、黃陂縣和河南羅山縣的邊遠地區設置新縣。五月,正式設置禮山縣。1947年,中華民國內政部編撰的《中華民國行政區域簡表》中,縣域面積約為2634.00平方公里,人口562218人,為二等縣[2]:34。
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軍隊在長江北岸集結。在此背景下,中共政權已取得孝感縣域內的大部農村地區。國軍部隊僅駐守縣城和花園鎮(今屬孝昌縣)。其後,中共軍隊三度占領孝感縣城。4月上旬,雲孝縣獨立營已進抵縣城南鄉,5日夜,國軍張淦三兵團兩個團的駐軍、中華民國孝感縣政府、綏靖團棄城南逃。6日,雲孝縣副縣長饒民太領導的雲孝獨立營進入孝感縣城。9日,國軍反攻,饒民太率部退出縣城。18日,國軍二度撤出孝感縣城。孝感縣軍事指揮部副指揮長董加申派小分隊進城,後因國軍反攻撤出。25日夜,國軍守軍因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的進軍,再度棄城南逃。26日上午,漢孝陂武裝工作隊進入孝感縣城。同日,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抵達花園鎮。28日,饒民太再次進入孝感縣城,並函告中共孝感縣委。29日,中共領導的孝感縣黨政軍機構從滑石沖(今孝昌縣豐山鎮境內)遷至縣城,正式發出布告宣告「孝感縣全境解放」[3]。隨著解放軍逐步攻占湖北全省,當時位於湖北鄂豫解放區、江漢解放區,以及河南桐柏解放區交匯處的花園鎮因此成為中共政權在湖北的行政中心。5月20日,在花園鎮成立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和湖北軍區。5月至6月,湖北黨政軍三大機關主要領導生活、辦公都在花園鎮孫家畈的一處民房內(今為孫家畈革命舊址)。不久,湖北黨政軍領導機關遷入武漢市[4]。
1949年起,孝感縣為孝感專區專署駐地。1954年6月,孝感縣人民政府更名為孝感縣人民委員會。1960年,撤銷孝感專區,隨之劃入武漢市。1961年,恢復孝感專區,仍為專署駐地。1966年9月,文革改名風中,孝感縣更名為東風縣。1969年2月,東風縣革委會更名為孝感縣革委會,由此恢復孝感縣。1970年,孝感專區更名為孝感地區,孝感縣仍隸之。1983年,撤縣設市,設立縣級孝感市。1993年4月10日,中國國務院批准撤銷孝感地區和縣級孝感市,設立地級孝感市。原縣級孝感市轄區分為南部的孝南區和北部的孝昌縣[5]。孝南區轄有原孝感市的4個街道辦事處、8個鎮、3個類似鄉級單位。孝昌縣轄有原孝感市的8個鎮和4個鄉[6]。
行政區劃
1993年,拆分縣級孝感市時[6]:
注釋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