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之聲:無懼年代》(英語:Suffragette)是2015年英國歷史劇情電影,由莎拉·加夫隆導演,阿比·摩根編劇。演出陣容包括凱莉·墨里根、海倫娜·寶漢·卡特、布蘭頓·葛利森、安-瑪莉·杜芙、班·維蕭和梅莉·史翠普。
攝影於2014年2月24日開始。影片是第一部獲國會議員批准在國會大廈拍攝的歷史電影。影片於2015年10月12日由百代電影公司在英國發行,2015年10月23日由焦點影業在美國限量放映,11月12日登陸香港,2016年1月8日登陸台灣。
劇情
1912年,莫德·瓦斯(凱莉·墨里根 飾)是一名24歲的洗衣女工。一天在運送包裹時,她碰上了婦女參政論者發起的一場砸碎玻璃窗的暴亂,其間認出她的同事之一維奧萊特·穆勒(安-馬莉·杜芙飾)。後來,國會議員的妻子愛麗絲·霍頓(蕾夢娜·葛瑞)發動洗衣店女工去議會暢所欲言,為確保投票權而作證詞。維奧萊特本來要去作證,卻被她那殘暴的丈夫毆打,之後莫德成為了證人。穆德的證詞讓她充滿熱情,打算跟維奧萊特和其他女性去看看女性是否能獲得投票權。當她得知議員們並沒有打算給她們投票時,警察出動並鎮壓了與會的女性。穆德因與大部隊齊驅並進而被逮捕關押一個星期。在監獄裡,她遇見艾米琳·潘克斯特的得力助手埃米莉·戴維森。
刑滿釋放回到家,穆德被鄰居和同事冷眼相待。她向丈夫桑尼承諾會遠離婦女參政運動。然而,莫德被邀請去一場秘密集會中聽潘克斯特(梅莉·史翠普 飾)演講。在那裡,她與潘克斯特交流了一小會,之後因被警察推倒在她家門前再次遭到逮捕。之後一次回家,她丈夫直接把她仍在大街上。穆德堅持要看兒子一眼,但被丈夫阻止。之後穆德進行參與鬥爭,她的畫像被印在婦女參政論者的報紙。穆德之後被開除,她一怒之下抓起一個燙斗燙傷她男老闆的手(他在幾年間性侵了她和洗衣房的其他女工)。警察被叫來,督察斯蒂德(布蘭頓·葛利森 飾)讓她離開,但前提是把其他成員的情報告訴他,但被穆德拒絕。
桑尼繼續阻止穆德看她們的兒子,指出法律規定他有權這樣做。這迫使穆德對修改法律以符合婦女權更激進。最終她得知桑尼由於一直受到社會的排斥,他不再感覺有能力照顧他們的孩子。他把他們的兒子喬治給別人收養。由於沒有家庭關係,穆德變得愈發激進,製造郵箱爆炸,並切斷電報線。之後,她和戰友們炸掉了屬於國會的一座空房子。在監獄裡,穆德參與絕食,導致被殘酷地灌食,這甚至讓斯蒂德感到觸目驚心。
然而,警方開始向報社施加壓力,讓他們放棄報道。婦女參政論者認為必須要發動更加劇烈的活動,以引起人們注意她們的目的。婦女們決定參加埃普瑟姆德比,屆時英王喬治五世將出席賽事。到時她們站在鏡頭前,打出婦女參政運動的標語。當她們被擋在國王所在區域的外面時,艾米莉決定無論如何都要執行計劃。儘管比賽異常激烈,艾米莉還是奮不顧身地沖入賽道,最終被馬蹄踩死,這一幕被穆德親眼目睹。後來穆德加入她的送葬隊伍。影片結尾的滾動字幕透露英國婦女權利於1928年得到承認,之後還展示了其他國家婦女獲得權利的日子。
演員
- 凱莉·墨里根 飾 穆德·瓦斯(Maud Watts)[4]
- 海倫娜·寶漢·卡特 飾 伊迪絲·艾琳(Edith Ellyn)。艾琳本人並不真實存在,該角色受到伊迪絲·瑪格麗特·加魯德和伊迪絲·紐的一定靈感啟發。博納姆·卡特是時任英國首相H·H·阿斯奎斯(1908-1916年在任,即婦女參政論者活躍年代)的曾孫女[5][6][7]。
- 梅莉·史翠普 飾 艾米琳·潘克斯特[8]
- 娜塔莉·普萊斯 飾 埃米莉·戴維森
- 安-瑪莉·杜芙 飾 維奧萊特·穆勒(Violet Miller)[9]
- 蕾夢娜·葛瑞 飾 愛麗絲·霍頓(Alice Haughton)[9]
- 班·維蕭 飾 桑尼·瓦斯(Sonny Watts)[9]
- 布蘭頓·葛利森 飾 斯蒂德(Steed)[9]
- 塞繆爾·韋斯特 飾 本尼迪克特(Benedict)[9]
- 阿德里安·席勒 飾 大衛·勞合·喬治
除潘克斯特、戴維森、勞合·喬治和喬治五世外,所有角色均為虛構。
製作
2011年4月,Film4 Productions、焦點影業和Ruby Films宣布正籌拍一部關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婦女參政運動的歷史劇情片[10]。阿比·摩根擔任編劇,莎拉·加夫隆執導[10]。2013年10月24日,據透露百代已取代焦點影業,英國電影協會電影基金(BFI Film Fund)為電影提供資助[4] 。
2014年10月,相對論傳媒獲得影片北美獨家影院發行權,而國際發行權則由百代獲得。然而,2015年3月17日,在《愛的萬物論》大獲成功後,焦點影業接管電影北美發行權,他們這樣做的主要原因是相對論已申請破產,所以焦點接管了美國的發行權[11]。
2013年2月24日,凱莉·墨里根被選為主角[4]。2013年12月20日,海倫娜·寶漢·卡特加盟劇組[5]。梅莉·史翠普於2014年2月19日被選為英國婦女參政運動領導艾米琳·潘克斯特一角[8]。班·維蕭和布蘭頓·葛利森於2014年2月20日加盟劇組[9]。
發行
百代於2015年10月12日在英國和愛爾蘭發行本片[12]。
2015年3月27日,相對論傳媒原本打算只在美國發行電影,由於相對論申請破產,製片方已經把英國放入市場,新的發行方還不得而知。之後焦點影業於2015年3月17日經相對論從百代手中收購了電影的北美發行權,宣布影片於2015年10月23日在美國限量發行[13]。
2015年6月,電影被宣布為倫敦影展開幕影片,於2015年10月7日歐洲首映。倫敦影展主任克萊爾·史都華(Clare Stewart)表示莎拉·加夫隆的劇情片是一部「緊迫且令人信服的、由英國婦女製作的、關於改變歷史進程的英國婦女的電影[14]。」2015年9月4日,影片在特柳賴德電影節首映。
姐妹不刪剪組織在倫敦首映禮上示威,抗議刪掉家庭暴力機構的鏡頭[15]。海倫娜·博納姆-卡特稱該鏡頭「完美。如果你有種強烈的感覺,那時你可以把不公正說出來,嘗試改變事情。」凱莉·墨里根表示抗議活動「非常棒」,但她因錯過活動而傷心[16]。
評價
2016年3月7日,影片北美票房470萬美元,其他地區票房2530萬美元,全球總票房3000萬美元,而預算為1400萬美元[3]。
影片獲得普遍積極的評價。爛番茄根據131條評論給影片72%的「新鮮度」,平均得分6.6(滿分10)。網站公示指出:「《女權之聲:無懼年代》戲劇化了一個重要且至今仍滿是痛楚的真實改編故事,足本的工序和誠意足以蓋過其缺點[17]。」Metacritic根據37條評論給予影片67分(滿分100分),表示「普遍好評」[18]。演員受到突出的表揚,尤其是凱莉·墨里根和海倫娜·寶漢·卡特。儘管梅莉·史翠普的短暫亮相受到讚揚,但也有人批評她在宣傳中的顯著地位誤導群眾。
上映前夕,影片被指對種族麻木不仁[19]。另外,根據美國的情況,影片的其中一場宣傳活動中,四位白人女主角所穿的寫著出自埃米琳·潘克斯特演講的「寧反叛,不奴隸」(I'd rather be a rebel than a slave)字樣的白色襯衫,放到現在就是種族上的不敏感[20][21]。
2015年11月17日在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放映電影時,該片的編劇阿比·摩根解釋稱,由於英國1911年到1913年非歐洲移民水平較低,有色婦女參政論者很少,那其中有幾個,如印度公主索菲亞·杜雷普·辛格,是出自上層階級的婦女,在電影背景所處的1912年倫敦時並未搬到工人階級的圈子。影片聚焦於小型的婦女代表團體,目的是描繪當時特定的政治背景,展現失去孩子或生計的女性的情緒影響,這是權力剝奪法律所造成後果的例子。歷史學家寶拉·巴特利(Paula Bartley)博士專注於歷史上的女性和婦女參政運動,曾撰寫埃米琳·潘克斯特的傳記。她向《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證實影片對種族的描述從歷史角度來看是準確的:「(1911-1913年的)英國是一個白人至上的社會,婦女參政運動可以反映這一點。」巴特利博士強調,英國婦女參政運動「跟美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情況不同,因為縱使那時英國有少數族裔,公民身份的規模和問題都跟其他國家不一樣[22]。」
參見
- 《女權天使》
獎項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