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世界遺產名錄
維基媒體列表條目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英文縮寫:UNESCO)世界遺產指的是1972年制定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所述的重要的文化或自然遺產項目。[1]奧地利共和國於1992年12月18日批准了該公約,使該國的自然和歷史遺蹟有資格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
![]() |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4年12月21日) |
1996年,在墨西哥猶加敦州首府梅里達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奧地利申報的項目首次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那次會議上,增加了兩項奧地利世界文化遺產:「薩爾斯堡城歷史中心」和「美泉宮及其花園」。[3]此後直到2001年,每年奧地利都成功申報世界遺產,之後於2011年和2017年又有兩次申報成功。截至2019年,奧地利共有10處歷史和自然遺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另有12處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奧地利有三處世界遺產是跨國項目,與其他國家聯合申報成功:「費爾特湖/新錫德爾湖文化景觀」與匈牙利共有,「阿爾卑斯山周圍的史前木樁建築」與法國、德國、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和瑞士共有,「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與阿爾巴尼亞、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德國、義大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西班牙和烏克蘭共有。1997年,因當地政府計劃在附近新建高層建築,坐落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世界遺產「維也納歷史中心」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4]奧地利的世界遺產只有一項是世界自然遺產(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其他都是世界文化遺產。[2]
列表
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世界遺產項目均按照十項評定標準登錄,每一處登錄的世界遺產必須符合十項標準中的至少一項,其中符合第一(i)至六(vi)項的為世界文化遺產,第七(vii)至十(x)項為世界自然遺產,同時符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標準的為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又稱「複合遺產」)。[5]以下所展示的奧地利的各項世界遺產按照其登錄年份及其在《世界遺產名錄》中的編號順序排列。
* 跨國世界遺產
† 瀕危世界遺產
文:世界文化遺產
自:世界自然遺產
名稱 | 圖像 | 位置 | 年份 | UNESCO數據 | 簡介 |
---|---|---|---|---|---|
薩爾斯堡城歷史中心 | ![]() |
![]() 薩爾斯堡 47°48′02″N 13°02′36″E |
1996年 | 文 784;ii、iv、vi | 薩爾斯堡在義大利和德意志文化的交流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它促成了兩種文化的繁榮和長期的交流,這在其巴洛克建築中,尤以義大利建築師溫琴佐·斯卡莫齊和桑蒂尼·索拉里的作品中表現得更為明顯。薩爾斯堡是歐洲天主教會城邦的典型代表,曾為薩爾斯堡親王總主教轄區的首府。從哥特時期到20世紀,該城誕生了許多重要的世俗和宗教建築。這座城市也因其與藝術的關聯,尤其是作為鋼琴家和作曲家沃爾夫岡·阿馬多伊斯·莫扎特的出生地而聞名於世。[注 3][6][7] |
美泉宮及其花園 | ![]() |
![]() 48°11′12″N 16°18′48″E |
1996年 | 文 786;i、iv | 從18世紀到1918年,美泉宮是神聖羅馬帝國及奧地利帝國(包括奧匈帝國)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的皇宮。它是以洛可可風格建造的單獨的、自成一體的建築工程。它是由建築師約翰·伯恩哈德·菲舍爾·馮·埃爾拉赫和尼科洛·帕卡西設計的。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持續經營的動物園——美泉宮動物園的所在地,該動物園於1752年建成,整體呈現為顯著的巴洛克建築風格,是整體藝術的完美代表。[注 4][8] |
哈爾施塔特 – 達赫施泰因 / 薩爾茨卡默古特文化景觀 |
![]() |
薩爾茨卡默古特 ( ![]() ![]() ![]() 47°33′34″N 13°38′47″E |
1997年 | 文 806;iii、iv | 自公元前2千年開始的鹽礦開採給地跨奧地利三州的薩爾茨卡默古特地區帶來了繁榮,其中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核心區域包括哈爾施塔特、上特勞恩、戈紹和哈爾施塔特湖畔的巴特戈伊瑟恩等城鎮。鐵器時代的哈爾施塔特文化以其典型遺址位於哈爾施塔特而得名。該地區還以達赫施泰因山脈及其洞穴而聞名,其中最長的山脈和洞穴長達81公里。[注 5][9] |
塞默靈鐵路 | ![]() |
![]() 格洛格尼茨與 ![]() 米爾茨楚施拉格之間 47°38′55.6″N 15°19′40.7″E |
1998年 | 文 785;ii、iv | 塞默靈鐵路建於1848年至1854年間,穿行於崎嶇的高山之中,從格洛格尼茨起始,途徑塞默靈,最終到達米爾茨楚施拉格,全長41公里。這一工程是在近代鐵路建設早期完成的,由工程師蓋加騎士卡爾設計,有許多創新之處。隧道、高架橋和其他工程至今仍在使用。這條鐵路的隧道、高架橋和其他建築成果至今仍在使用。[注 6][10] |
格拉茲城 – 歷史中心 與埃根博格城堡 |
![]() |
![]() 格拉茲 47°04′27″N 15°23′30″E |
1999年、 2010年 (擴展) |
文 931;ii、iv | 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個分支在格拉茲住了幾個世紀。幾百年來,哈布斯堡家族和其他的當地貴族對格拉茲城進行了美化和擴展,最終形成了一座擁有多種風格的宏偉建築的城市。2010年的擴展項目增加了格拉茲城歷史中心以西約三公里的埃根博格城堡,該城堡於1625年由奧地利17世紀最有影響的政治人物漢斯·烏爾里希·馮·埃根博格親王在其曾祖父原有城堡的基礎上開始興建。城堡建築保存完好,建築風格和內部裝飾體現了歐洲文藝復興晚期和巴洛克時期的影響。[注 7][11] |
瓦豪文化景觀 | ![]() |
![]() 梅爾克與 多瑙河畔克雷姆斯之間 48°21′52″N 15°26′03″E |
2000年 | 文 970;ii、iv | 瓦豪是從梅爾克到克雷姆斯的一段多瑙河河谷,全長約40公里。瓦豪河谷在史前時代就有人定居,此後一直是一個重要的地區。此處有許多歷史悠久的小鎮、村莊、修道院、城堡和遺址,如梅爾克修道院、格特維克修道院、阿格斯泰因城堡、杜倫施坦城堡、申比赫爾城堡等。[注 8][12] |
費爾特湖 / 新錫德爾湖文化景觀* | ![]() |
![]() (奧地利部分) 47°43′9.4″N 16°43′21.8″E |
2001年 | 文 772;v | 新錫德爾湖(費爾特湖)地區八千年以來被不同民族占據,一直是多種文化的匯聚交融之地。一些18世紀和19世紀的村莊和城堡建在古代的定居點和景觀之上。該項目由奧地利與匈牙利共有,湖泊北半部分(奧地利所有)稱「新錫德爾湖」,南半部分(匈牙利所有)稱「費爾特湖」。[注 9][13] |
維也納歷史中心† | ![]() 48°13′00″N 16°22′50″E |
2001年 | 文 1033;ii、iv、vi | 最初從哥特人和羅馬人的聚落發展而來,作為曾經的哈布斯堡帝國(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的京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長期以來都被公認為歐洲的音樂之都,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發祥地。維也納歷史中心擁有大量的各種風格的建築群,包括巴洛克式的城堡和花園,以及19世紀晚期的戒指路。[注 10][14]2017年,因當地政府計劃在世界遺產保護項目附近新建高層建築,該項目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4][15] | |
阿爾卑斯山周圍的史前木樁建築* | ![]() |
![]() 阿特湖畔阿特塞、 阿特湖畔塞瓦爾興、 蒙德塞 和 ![]() 濱湖科伊查赫 (奧地利部分) |
2011年 | 文 1363;iv、v | 該項目包括建於公元前5000年至前500年的阿爾卑斯山區及其周圍的史前干欄式建築(或高腳屋)遺址,它們位於湖泊、河流或濕地的邊緣,包含了大量關於阿爾卑斯地區歐洲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文化生活和貿易的信息,其中奧地利有五處遺址入選。[注 11][16]該項目由奧地利與法國、德國、義大利、斯洛維尼亞和瑞士共有。[17] |
喀爾巴阡山脈原始山毛櫸森林 和歐洲其他地區古山毛櫸森林* |
![]() |
![]() 迪倫施泰因山、 ![]() 卡爾克阿爾卑斯山 (奧地利部分) |
2017年 (擴展) |
自 1133;ix | 喀爾巴阡山脈的原始山毛櫸林被用來研究歐洲山毛櫸在北半球各種環境和森林環境中的傳播。該項目由奧地利與阿爾巴尼亞、比利時、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德國、義大利、波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和烏克蘭共有[18],其中奧地利的入選部分是2017年擴展項目增加的。[19] |
附:預備名單
除登錄《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各成員國可保留一份《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以供其考慮今後的項目申報。任何項目在申報世界遺產之前,必須是已經被列入《預備名單》的項目。[20] 截至2019年[update],奧地利共有12處自然與文化遺蹟被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單》。[21]以下所展示是被列入《預備名單》的奧地利各項自然與文化遺產,按入選年份及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中的編號順序排列。
* 跨國預備申報項目
文:文化遺產(預備)
自:自然遺產(預備)
名稱 | 圖像 | 位置 | 年份 | UNESCO數據 | 概況 |
---|---|---|---|---|---|
布雷根茨林山 | ![]() |
1994年 | 文 27;iv、v | 該地區基本保持了傳統的農業結構,包括特定類型的農莊建築,其中的村莊歷史可以追溯到18和19世紀。小型布料加工坊證明了該地區處於工業發展早期的初始階段。[22] | |
克雷姆斯明斯特修道院 | ![]() 克雷姆斯明斯特 |
1994年 | 文 28;i、ii、iii、iv、vi | 這座本篤會修道院建於8世紀,自那時起,它既是一個宗教中心,也是一座教育機構。在17世紀和18世紀,該修道院進行了大規模擴建,內外遍布著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修道院內還藏有珍貴的中世紀手稿和一批藝術珍品。[23] | |
海利根克羅伊茨修道院 | ![]() |
![]() 海利根克羅伊茨 |
1994年 | 文 30;i、ii、iii、iv | 海利根克魯茲修道院是一座建於12世紀的熙篤會男修道院建築群。該建築群的中世紀部分被保留下來,至今仍維持最初的用途,是歐洲少有的自12世紀至今仍然保持修道傳統和功能的修道院。而修道院後來擴建的部分則是以巴洛克風格建造的。[24] |
霍赫奧斯特維茨城堡 | ![]() |
![]() |
1994年 | 文 31;i、iii、iv | 這座城堡是奧地利最雄偉的中世紀城堡之一,坐落於平原上凸起的一塊高高的山岩上,通往城堡的通道上有14道設防的大門。現存的建築可以追溯到16世紀,是反宗教改革運動興起前新教統治克恩頓地區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物證。[25] |
古爾克主教座堂 | ![]() |
![]() 古爾克 |
1994年 | 文 32;i、iii、iv | 古爾克主教座堂正式名稱為「聖母升天主教座堂」,原為天主教會古爾克教區的主教座堂[注 12],現為教區聯合主教座堂[26],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2世紀,是奧地利最重要的羅曼式教堂(巴西利卡)。這座教堂的顯著特色是其「百柱」地下聖堂、其創始人古爾克的聖赫瑪的埋葬處,以及豐富的濕壁畫收藏。[27] |
「因斯布魯克 - 諾德凱特 / 卡文德爾」文化景觀 |
![]() |
2002年 | 文 19;i、ii、iii、iv | 因斯布魯克城建立在幾條重要貿易路線的交匯之處,自中世紀後期以來一直是蒂羅爾伯國的都城,為公爵、國王和皇帝的駐地。因斯布魯克的一些重要的地標性建築包括黃金屋頂和建有皇帝兼蒂羅爾伯爵馬克西米利安一世衣冠冢的宮廷教堂。該城坐落於卡文德爾山脈的一部分諾德凱特山的山腳下,諾德凱特山是統治者們重要的高山牧場和旅遊目的地。[28] | |
埃爾茨貝格和施泰爾老城的鋼鐵遺蹟 | ![]() |
![]() ![]() |
2002年 | 文 20;i、ii、iii、iv | 埃爾茨貝格地區位於史泰爾馬克州的萊奧本鎮和希夫勞鎮之間,是大規模鐵礦礦藏的所在地。露天開採改變了山坡地貌,同時該地區還擁有一些與鐵礦冶煉和貿易活動相關的設施。施泰爾老城是奧地利最重要的歷史工業城鎮之一,位於兩條河流的交匯處,這兩條河流既為鋼鐵工業提供動力,又提供了運輸路線。[29] |
「高地陶恩」國家公園 | ![]() ![]() ![]() |
2003年 | 自 1645;vii, viii, ix, x | 這座國家公園是阿爾卑斯山脈特有的動植物物種的家園,同時也見證了形成山脈的地貌過程。該公園的一部分被冰川覆蓋。奧地利最高峰大格洛克納山(海拔3,798米)也在這座國家公園內。自公元前2千年以來,該地區的山道一直很重要,而建於20世紀30年代的大格洛克納阿爾卑斯高山公路是一項重要的開創性成就。[30] | |
蒂羅爾州的哈爾 – 造幣廠 | ![]() |
![]() 哈爾 |
2013年 | 文 5801;i、ii、iv | 哈爾鎮的名稱在文獻中最早出現於13世紀,最初它以鹽的生產和貿易出名,成為蒂羅爾地區的貿易中心城鎮,甚至超過了首府因斯布魯克。1477年,當時任奧地利大公兼蒂羅爾伯爵西吉斯蒙德將蒂羅爾造幣廠從梅拉諾轉移到哈爾時,這座小鎮變得引人注目。哈爾造幣廠生產了高質量的銀幣,稱為「塔勒」,還引進了一些技術創新,比如用連續敲打代替鑄造的輥壓造幣法。哥德式晚期建築風格的哈爾歷史城區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完好,是中世紀城鎮規劃和城市發展的典範。[31] |
歐洲重要的溫泉療養地* | ![]() |
![]() 巴特伊施爾、 ![]() 維也納附近巴登 (奧地利部分) |
2014年 | 文 5930;ii、iii、iv、vi | 歐洲重要的溫泉療養地覆蓋了19世紀工業藥物療法發展之前,使用礦泉水治療和幫助放鬆精神的場所。該項目由奧地利與比利時、捷克、德國、法國、英國和義大利聯合申報,其中奧地利有兩處溫泉療養地,分別是巴登和巴特伊施爾。[32] |
羅馬帝國邊牆* | ![]() ![]() ![]() (奧地利部分) |
2015年 (擴展) |
文 6004;ii、iii、iv | 多瑙河邊牆是沿多瑙河的防禦工事體系,保護著羅馬帝國的邊界。該項目是已登錄的世界文化遺產「羅馬帝國邊牆」(英國與德國共有)[33]預備申報的擴展項目,由奧地利與德國共同申報[34],其中奧地利部分長357.5公里,共有21處遺址。[35] | |
大格洛克納阿爾卑斯高山公路 | ![]() |
![]() ![]() |
2016年 | 文 6074;i、ii、iv | 這條公路與美泉宮同為奧地利最重要的旅遊地標。它是繼阿爾卑斯地區旅遊業普及之後,於20世紀30年代建成的,設計者為工程師弗朗茨·瓦拉克。它建於原始的山地景觀之中,其中霍克托爾(Hochtor)山道海拔2,504米,是奧地利最高的鋪裝路面的山路。它將山路建設藝術與獨特的自然和景觀體驗相結合,以方便廣大公眾使用,人們可以通過這條公路到達奧地利最高峰大格洛克納山和東阿爾卑斯山脈最長的冰川——帕斯特澤冰川。整條公路貫穿高地陶恩國家公園的中心地帶,展示了20世紀初高山公路建設和旅遊景點管理的技術發展。[36] |
注釋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