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鮮放送協會(日語:朝鮮放送協会),正式名稱為「社團法人朝鮮放送協會」,是日本統治下的朝鮮半島的一個廣播電臺,設立於1926年(大正15年)12月21日,開播於1927年(昭和2年)2月16日,呼號為JODK(京城中央放送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4月6日) |
早在1924年,當時的朝鮮總督府通信局就開始著手創辦無線電台。同年11月,在當時的京城(今韓國首爾)開始了日語試驗廣播,呼號為J8AA,1925年6月又開始了韓語試驗廣播。而直到1925年,日本本土的東京放送局、大阪放送局和名古屋放送局才先後開始試驗廣播。
1926年2月,「京城放送局成立準備委員會」提交了廣播設備申請許可,同年11月,「社團法人京城放送局」成立,12月獲得使用廣播用私設無線電設施的許可。為體現「內鮮一體」,在朝鮮總督府的要求下,京城放送局的呼號為JODK,使用與日本本土相同的「JO**」呼號(之後在朝鮮半島設立的地方廣播局使用「JB**」呼號)。1927年1月,京城放送局開始試驗放送,同年2月16日正式開播。放送區域為朝鮮半島一帶,波長345m,頻率870kc,功率1kW。開播初期,日語和韓語節目的比例各占一半。然而,由於電台的功率過小,再加上收聽費用過高(當時收聽費為每月2朝鮮圓),聽眾數量一直都不是很多。1927年7月,節目比例調整為日語節目60%、韓語節目40%,同年10月收聽費降為每月1圓。1929年,京城放送局開始轉播日本本土的廣播,節目比例也調整為日語節目70%、韓語節目30%,此時已有11000戶聽眾。
由於京城放送局經營不振,為了打破這一局面,1931年2月,京城放送局開始著手籌備專門的韓語第2廣播,期間得到了朝鮮總督府和日本放送協會的經濟和技術支援。1932年,社團法人朝鮮放送協會成立,原京城放送局更名為京城中央放送局。1933年4月,韓語第2廣播開播,聽眾人數激增,朝鮮放送協會的困難局面得以緩解。第2放送客觀上促進了現代韓語(韓國語)的確立和普及,但也正因為如此,部分人認為這會妨礙日語的普及,進而不利於「皇民化」。1942年4月,由於日本政府的電波管制法令,第2廣播停播,直到1943年11月恢復。
1945年8月15日,伴隨著日本戰敗,朝鮮被美國及蘇聯以三八線為界分割占領。但在三八線以南,京城中央放送局的日語廣播仍然繼續廣播。9月9日,美軍進駐南朝鮮,接管京城中央放送局,同時廢除日語廣播。10月2日,朝鮮放送協會中的日本人職員被全員解僱,僅有1名日本人播音員被美軍要求留下,而日語新聞直至1946年1月之前仍在播出。1947年9月3日,國際無線電大會召開,呼號前綴「HL」分配給韓國。10月1日,朝鮮放送協會各放送局開始使用新的呼號:漢城(HLKA)、釜山(HLKB)、裡里(HLKF)、大邱(HLKG)、光州(HLKH)、大田(HLKI)、春川(HLKM)、木浦(HLKN)、馬山(HLKO)、清州(HLKQ)、江陵(HLKR)。1948年6月,美軍政廳將廣播事業轉移回朝鮮放送協會,1948年8月6日,在大韓民國的朝鮮放送協會改組為大韓放送協會;經過幾次變遷,大韓放送協會改組為韓國放送公社。
而在北朝鮮,1945年8月26日,三八線以北的廣播專用線路被切斷,京城中央放送局的轉播暫停(同時廣播暫停)。同年10月1日,平壤放送局恢復廣播。10月14日,平壤放送局開始轉播金日成將軍祖國凱旋歡迎平壤市民大會。之後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朝鮮放送協會被改組為朝鮮中央廣播電台,其後又從中分離出平壤廣播電台和朝鮮之聲。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