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大不列顛共產黨(英語: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通譯英國共產黨,簡稱英共[7](CPGB),是英國歷史上的一個共產主義政黨。該黨的機關報為《晨星報》,黨刊為《今日馬克思主義英語Marxism Today》。

快速預覽 大不列顛共產黨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 總書記 ...
大不列顛共產黨
Communist Party of Great Britain
總書記
  • 阿爾伯特·英克平英語Albert Inkpin (首任)
  • 尼娜·坦普爾英語Nina Temple(末任)
成立1920年7月31日[1]
解散1991年11月23日[2]
合併自
繼承者民主左翼[3][4]
不列顛共產黨
蘇格蘭共產黨
黨員
  • 60000 (1945年,鼎盛時)[5]
  • 4742 (1991年,解散時)[6]
意識形態
政治立場左翼
國際組織共產國際
官方色彩    紅色黃色
英國政治
政黨 · 選舉
關閉

歷史

成立

1920年7月31日,該黨成立於倫敦,由不列顛社會黨和若干地方性的左翼社會主義組織(其中包括社會主義工黨中的共產主義團結團體和南威爾斯社會主義協會)合併而成,成立後立即加入共產國際

在該黨成立的過程中,許多問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最引起爭議的是「 議會路線 」問題和共產黨對工黨的態度。 「議會路線」是指通過競選選舉和現有議會開展工作的戰略。這引起了那些想與社會民主主義決裂的人的反對。批評者認為,議會制已導致舊政黨致力於改革,這導致舊政黨相較於社會主義更加重視選票。「議會路線」導致機會主義者的加入,並且承認現有資本主義統治機構的合法性。與之相似,反對工黨黨派的理由是共產黨員不應與「改革派」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合作。這些左翼共產黨員的立場得到了埃斯特爾·西爾維亞·潘克斯特威廉·加拉赫英語Willie Gallacher (politician)等人的大力支持。但是,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對此持反對意見。 1920年,列寧在他的文章《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中提出共產黨應該與改良主義工會和社會民主黨合作,因為它們是工人階級的現有組織。列寧認為,如果這樣的組織獲得權力,他們將證明自己並不是真正地站在工人階級這一邊,因此工人對他們失去希望,並開始支持共產黨。列寧的意見最終得到了廣泛接受。

Remove ads

1920年代至1939年

1924年,該黨被捲入「季諾維也夫書信」事件。1950年後,該黨在選舉中未能取得任何英國下議院席位。

在20年代和30年代之間,大不列顛共產黨堅持這樣的觀點:共產黨應由革命幹部組成,而不是對所有申請人開放。 大不列顛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在英國的代表,應致力於執行共產國際的決定。

這在1926年的總罷工中被證明是喜憂參半,在此之前,大不列顛共產黨的許多中央領導都被監禁了。十二人被控「煽動陰謀」。五人被判入獄一年,其他人被判六個月。該黨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其放棄在罷工中扮演主要角色並呼籲工會聯盟的總理事會發揮革命性作用的政策。

儘管如此,在罷工本身和隨後的礦工罷工中,大不列顛共產黨的成員在捍衛罷工和試圖與礦工團結方面脫穎而出。其結果是,到1926年和1927年,該黨在採礦區的成員人數大大增加。雖然在罷工中取得的成果大部分在「第三時期」理論提出後喪失,但是這在某些地區產生了影響,並且持續到該黨消亡幾十年之後。

儘管該黨得到的支持主要集中在特定行業,特別是重型工程,紡織和採礦領域,但大不列顛共產黨確實成功地培育出了對黨及其政策十分忠誠的激進分子,此外,這種支持也傾向於集中在煤炭領域,某些工業城市,例如格拉斯哥和倫敦東區猶太人居住區。

但這種支持在「第三時期」因為史達林主義領導了共產國際而變得岌岌可危。這種「階級反對階級」政策的結果是,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和工黨被視為與法西斯主義政黨一樣的威脅,因此被稱為「社會法西斯主義」。很明顯,與「社會法西斯主義」政黨的結盟是不允許的。

「第三時期」還意味著,大不列顛共產黨應試圖發展革命性的工會,與已成立的工會聯盟的附屬工會相抗衡。儘管成立了極少數的「紅色」工會(其中包括蘇格蘭的礦工工會和東倫敦的裁縫工會),但該黨並沒有取得較大的成功。

按照常理判斷,「第三時期」完全是一場政治失敗,但這也是英國共產主義的「英雄時代」,其競選活動的影響力確實超出其範圍。這是因為沃爾·漢寧頓領導的全國失業工人運動。失業率的上升導致了共產黨人的數量大量增加,尤其是那些失業的工程技術人員。沃爾·漢寧頓和哈里·麥克沙恩就是這種人的象徵,他們因此建立了全國失業工人運動英語National Unemployed Workers' Movement ,從而導致了1930年代在失業問題上的許多遊行。儘管是在「第三時期」以及大蕭條中誕生,但全國失業工人運動在人民陣線時期也是主要的鬥爭機構,直到1941年才解散。

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國上台導致所有共產黨轉而採用人民陣線的政策,「第三時期」政策因此被放棄了。該政策認為,由於法西斯主義是工人運動的主要威脅,因此共產黨應該與包括右翼民主黨派在內的所有反法西斯力量結盟。在英國,這項政策體現在大不列顛共產黨努力與工黨及一切爭取勞工權利的力量結盟。

在1935年的大選中, 威利·加拉赫英語Willie Gallacher (politician) 當選為該黨六年來的第一位議員。

在1930年代,大不列顛共產黨反對保守黨對於納粹德國和義大利法西斯的綏靖政策。在反對奧斯瓦爾德·莫斯利領導的不列顛法西斯聯盟的鬥爭中,共產黨員在街頭上起到了領導性的作用。

Remove ads

1939年至1956年

隨著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大不列顛共產黨最初繼續支持兩個方面的鬥爭(反對國內的張伯倫和國外的納粹法西斯主義)。繼蘇聯與德國於8月23日達成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之後,共產國際立即改變了立場。大不列顛共產黨加入了爭取和平的陣線,並將戰爭描述為帝國主義的產物,而工人階級則沒有明確的立場。在黨內,哈里·波立特和《每日工人的編輯J.R.坎貝爾對此表示反對,兩人於1939年10月解除了職務。波立特被R.帕爾梅·杜特取代。從1939年到1941年,大不列顛共產黨非常積極地支持罷工和譴責政府對戰爭的追求。

但是,在1941年德國入侵蘇聯時,大不列顛共產黨立即改變了立場,轉向支持戰爭,理由是它已成為法西斯主義與蘇聯之間的戰爭。波立特被恢復為原黨委書記。為了支持戰爭,該黨發動了「第二陣線運動」,以支持蘇聯並加速擊敗軸心國。在工業上,他們現在反對罷工,並支持旨在提高生產力的聯合生產委員會,並支持由溫斯頓·邱吉爾克萊門特·艾德禮領導的國民政府。同時,由於R.帕爾梅·杜特在黨內的影響,印度獨立和殖民地獨立的問題在黨內得到了重視。

在1945年的大選中,共產黨獲得了103,000票,並推選了兩名共產黨員成為議會議員,威利·加拉赫英語Willie Gallacher (politician)返回,菲爾·彼拉汀被選為倫敦東區麥爾安德地區的議員。哈里·波立特因為只得到972票沒有在東羅丹達選區成功當選。然而,兩位共產黨議員在1950年大選中都失去了席位。該黨積極表現出對於英國工業競爭力的興趣,並以此作為邁向社會主義的起點。在第19屆議會上,哈里·波立特口口聲聲地問:「為什麼我們需要增加產量?」答案是「為我們被迫進口的東西付出代價。保持我們作為一個國家的獨立。」

該黨的成員人數在1943年達到頂峰(約60,000人),但與歐洲大陸的其他共產主義政黨相比,該黨仍然很小。例如,法國共產黨有80萬成員,義大利共產黨有170萬成員。該黨試圖在1935年,1943年和1946年加入工黨,但未成功。

該黨在1951年發布了一份綱領,即「英國社會主義之路」(1952年4月在第22屆議會上正式通過),該計劃明確主張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的可能性(但只有在得到史達林本人親自批准之後才能實行)。從戰爭年代到1956年,該黨在勞工運動中處於鼎盛時期,許多工會官員都加入了該黨。它不僅在全國礦工工會中發揮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在電氣工會和聯合工程工會的藍領工人中也產生了巨大影響。工黨也受到了該黨很大的影響。

1953年,史達林的去世和東德六一七事件幾乎沒有對該黨造成直接影響,但他們預示了即將發生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赫魯雪夫在蘇聯共產黨第二十屆代表大會上的秘密講話。根據喬治·馬修斯英語George_Matthews_(journalist)的說法,赫魯雪夫與該黨達成了一項協議,每年向該黨提供金額超過100,000英鎊的秘密資助。

1956年匈牙利革命讓大不列顛共產黨和許多其他國家的共產黨之支持度受創,該黨經歷了最大規模的黨員流失,損失了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黨員,其中包括許多主要知識分子。該事件最初由該黨贊助的《工人日報》的記者彼得·弗賴爾彼得·弗萊爾英語Peter Fryer報道,但隨著事件的發展,事情變得複雜了起來。弗萊爾返回英國後,從《工人日報》辭職並被開除黨籍。

Remove ads

1960年代至1990年代

在匈牙利革命之後,該黨逐漸成為一個利益團體,試圖利用其在工會運動中組織良好的基礎來推動工黨向左發展。

1962年,該黨黨員、第二代米爾福德男爵沃根·菲利普斯就任英國上議院議員,成為該黨最後一位議會代表。

1966年,《工人日報》更名為《晨星報》。與此同時,該黨變得越來越向尋求與蘇聯合作以及希望脫離蘇聯控制的兩派兩極分化。1961年,蘇聯與中國之間的分裂導致許多共產黨內部產生分歧,但在該黨中,很少有人支持中國。後來,圍繞雷格·伯奇英語Reg Birch成立了不列顛共產黨(馬列)。最初,該黨支持中國共產黨的立場。

該黨中關於脫離蘇聯控制的黨派分裂在1968年爆發,當時華約部隊介入了布拉格之春。該黨對莫斯科提出了一些非常溫和的批評,拒絕稱其為入侵,而更傾向於「干預」。入侵發生三天後,約翰·格蘭說:「我們完全理解蘇聯對社會主義陣營安全的關注……我們是蘇聯的真正朋友。」

即使是這樣的回應,也引起了黨派的局部分裂,這在許多方面都是1977年分裂的前身,該分裂形成了新共產黨。從那時起,由於其對華約軍隊的支持,該黨中恪守親蘇傳統的人被其對手稱為「 Tankie 」。黨內其他人日益傾向於歐洲共產主義。1970年代中期,歐洲共產主義者「在黨內占據領導地位」[8]

在1960年代,青年和學生占該黨文化政治部門的主導。因此,它的許多成員是學者或專業知識分子(或者在他們的反對者看來是中產階級)。他們受到當時的大環境,尤其是女權運動的影響。

1991年11月23日,受蘇東劇變影響,該黨放棄馬列主義意識形態並改組為民主左翼智庫。

Remove ads

歷任總書記

  1. 阿爾伯特·英克平英語Albert Inkpin(1920年7月21日—1928年7月)
  2. 約翰·羅斯·坎貝爾英語J. R. Campbell (communist)(1929年2月—5月)
  3. 哈里·波立特(1929年7月—1939年10月)
  4. 拉賈尼·帕爾梅·杜特英語R. Palme Dutt(1939年10月—1941年6月)
  5. 哈里·波立特(1941年6月—1956年5月13日)
  6. 約翰·高蘭英語John Gollan(1956年5月13日—1975年3月11日)
  7. 戈登·麥克倫南英語Gordon McLennan (politician)(1975年3月11日—1990年1月13/14日)
  8. 尼娜·坦普爾英語Nina Temple(1990年1月13/14日—1991年11月23日)

坦克黨

坦克黨」(Tankie)是一個帶有貶義色彩的名詞,指大不列顛共產黨中追隨蘇聯路線,同意匈牙利革命的失敗和蘇聯坦克對布拉格之春的鎮壓 ; 或更廣泛地說,是那些遵循傳統的親蘇聯立場的人。

該術語最初是共產黨的英國強硬派成員使用的短語。記者彼得·帕特森(Peter Paterson)向機工聯合會英語Amalgamated Engineering Union 的官員Reg Birch英語Reg Birch 詢問了他在匈牙利入侵後當選為大不列顛共產黨執行官的情況:

當我問他如何可能支持「tankies」(因為蘇軍動用坦克鎮壓)時,他說「他們想要一個可以忍受匈牙利的工會主義者,而我符合這個條件。」

現在Tankie亦可以泛指忽視人權、主權,帶有霸權主義立場色彩的左翼思想以及持這種思想的人。[9][10]

外部連結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

Remove a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