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日本小說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夏目漱石(日語: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年2月9日—1916年12月9日[1]),本名夏目金之助(夏目 金之助/なつめ きんのすけ Natsume Kinnosuke),日本明治至大正時代的作家、時事評論家、英文學者[2]。俳號「愚陀弘」,在文壇上的活躍時期約明治末期至大正初期,也被認為是日本現代文學中最偉大的作家之一,有「國民大作家」之譽。
代表作為:《我是貓》、《少爺》、《草枕》、《三四郎》、《心》、《明暗》。作為明治時期的文豪的代表曾被列為日元一千元紙幣上的人物。
夏目金之助,生於江戶的込馬場下橫町(今 東京都新宿區喜久井町)一個小吏家庭,為家中末子。其父為夏目小兵衛直克,母親是夏目千枝。夏目直克是當地豪紳,領有江戶高田馬場,負責當地的公務、民事訴訟,過著豐厚的生活。[3]傳聞漱石其母千枝因已多子卻仍於高齡誕下漱石而感到羞恥。
夏目漱石的本名「金之助」是因出生時為庚申日,時有迷信認為出生在庚申日申時的孩童刑剋父親,為了辟邪而取名為「金之助」(日語中「強盜」寫為「泥棒」,是為土生金)。夏目漱石三歲時染上天花,幼年時的感染為其留下了痘痕。
夏目金之助的祖父夏目直基是浪人,因酗酒而死。在夏目直基猝死後,家族財產已所剩無幾,但經過其父直克的努力,夏目家仍積累了相當可觀的財富。[3]時值明治維新剛開始不久,世道仍不穩定,此時夏目家也開始逐漸沒落,金之助出生後不久就被送到四谷的舊貨店的親戚家收養。他的姐姐因在深夜見到他睡在貨物旁心生憐憫,便又把他帶了回去。[來源請求]
1874年,七歲,入淺草壽町的戶田學校。夏目自幼喜歡漢學,14歲開始學習中國古籍,少年時曾立志以漢文出世。[1]
23歲,夏目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現東京大學)。1889年,就學期間的夏目因受好友正岡子規等人影響而開始寫作[1];同年9月9日,他的漢文暑假遊記《木屑錄》脫稿。《木屑錄》不僅是漱石最早匯集成冊的作品,且署名為「漱石頑夫」。漱石二字來源於唐代《晉書》的故事漱石枕流,一開始是子規的筆名,為夏目借用,並最終成為了他的正式筆名「夏目漱石」。1895年,在愛媛縣松山中學任教,後又去熊本縣執教[1];這段經歷後來體現在他的小說《少爺》中。1896年,夏目在家人的安排下與貴族院書記官長中根重一的長女鏡子結婚。[1]這一時期夏目在俳句界較為活躍聲名鵲起。
1899年10月28日,33歲的夏目抵達倫敦,開始了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留學生活。1902年12月5日,夏目啟程歸國,結束為期兩年的留學生活。夏目歸國後,在東京帝大講授英文,並開始文學創作。1905年的《我是貓》令他一舉成名。1907年,開始為《朝日新聞》寫連載小說(包括《虞美人草》、《三四郎》)。
暮年的夏目漱石追求「則天去私」的理想。1911年,他曾拒絕接受政府授予的博士稱號。[1]
1916年,因胃潰瘍去世。夏目死後,家屬將他的腦和胃捐贈給東京帝大的醫學部。他的腦至今仍保存在東京大學。1984年,他的頭像被印在日元1000元的紙幣上。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學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稱為「國民大作家」。他對東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詣,既是英文學者,又精擅俳句、漢詩和書法。寫作小說時他擅長運用對句、迭句、幽默的語言和新穎的形式。他對個人心理的精確細微的描寫開了後世私小說的風氣之先。他的門下出了不少文人,芥川龍之介也曾受他提攜。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