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2月22日) |
榻榻米是使用墊子(疊表)來包覆板狀的素材(疊床)。「疊表」使用燈心草來編織,使用稻稈作為填充材料;近年來也開始使用木屑或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來製作疊表。
蓆本作「席」,是一種坐具。中國古代的席是鋪於筵之上;筵則是直接鋪在地板上的墊子,在上面再鋪上席。席可以疊加[1][2],故稱「疊蓆」。筵的厚度則為席的兩倍。
席疊加的數量與人的地位有關,地位越高疊加之席越多,《禮記》載周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則為二重[3]。中國的席居文化[4][5],在漢代達到高峰,唐朝時期席居制度就已經消亡,逐漸被椅凳取代。
榻榻米起源於堆疊的稻草, 平安時代時,堆疊的稻草逐漸變厚、數量尺寸也變得標準化,演變成類似現代的榻榻米墊。室町時代起,日本的疊開始變成鋪滿整個居室的家具,但此時尺寸仍未標準化。江戶時代起,畳的大小尺寸開始規格化。一張榻榻米的傳統尺寸是寬半間長一間,寬90公分,長180公分,厚5公分,面積1.62平方公尺,也有尺寸為90公分乘90公分的半張榻榻米。因為榻榻米的大小是固定的,所以傳統的日本建築中,房間尺寸都是90公分的整數倍。值得一提的是,東京和關東地區的榻榻米要比京都和關西地區的稍稍小一些,東京的榻榻米尺寸是85公分乘170公分,面積1.53平方公尺。一般規格分京間(本間,955mm×1910mm)、中京間(三六間,910mm×1820mm)、江戸間(關東間、鄉村間、五八間,880mm×1760mm)、團地間(公團間、五六間,850mm×1700mm)。
在日本,典型房間的面積是用榻榻米的塊數來計算的,一塊稱為一疊。傳統的商店店堂設計為五疊半(8.91平方公尺),茶室常常是四疊半(6.97平方公尺)。鋪設組合時,依榻榻米的數量而有不同的排列方式。據說如果擺放方式不合風水就可能會帶來災禍,比如四疊半的半疊置中的左巴字形擺法,稱為「切腹之間」(切腹の間),其中三席是來檢查是否執行。除了喪葬及房間面積廣大的情況,榻榻米一定不能擺放成格子形,即絕對不能出現四塊榻榻米的角聚在一處的組合,所以一般和室的面積至少也有四疊半,否則無法避開四個角聚在一起的組合,事實上2疊、3疊的部屋很常見。[6]
榻榻米與日本的神道教宗教儀式和茶道都有密切聯繫,現代許多日本家庭的房屋中仍然至少有一間鋪設榻榻米的房間。
臺灣從日治時期由日本人引進疊蓆,臺語唸作Tha-thá-mih,一般寫作「榻榻米」。主要市鎮仍有製蓆老店傳承至今。然而隨著生活習慣西化,許多老店客群改以老建築修復、或宗教拜墊等為主。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