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本星表是一系列針對篩選出的小恆星與時俱進,有著高精度位置資料,用來定義天體參考框架,做為測量恆星位置標準座標系統的天體測量星表,目前已發展至第六代。
這一系列六版基本星表的變革如下:
第一代的基本星表(FC)由亞瑟•奧弗斯編輯,分為兩卷出版。第一卷在1879年出版,包含539顆恆星,第二卷在1883年出版,包含83顆恆星[1]。
新一代的基本星表(Neuer Fundamentalkatalog,NFK)是J. Peter編輯,包含925顆恆星[1]。
第三代的基本星表(FK3)由奧古斯都•科普夫編輯,在1937年出版,並且在1938年增補[1]。
第四代基本星表(FK4)在1963年發佈,包含1,535顆恆星,並且列出1950.0分點和1975.0兩個不同分點座標的位置[1]。
FK4S是FK4的增補,新增了1,987顆恆星[1]。
第五代基本星表(FK5)在1988年更新了FK4,新增加了1,535顆恆星的位置。它被基於類星體位置的國際天球參考架(ICRF)取代。
1991年發佈的FK5的擴展版(Fifth Fundamental Catalogue Extension),新增3,117顆恆星。
第六代基本星表(FK6)是FK5的更新,依據依巴谷衛星的ICRF的資料編輯而成,分為FK6(I)和FK6(III) 兩部分:FK6(I)包含878顆恆星,FK6(III)包含 3,272顆恆星。兩者都依據依巴谷星表的資料從FK5的版本更新和修訂[2]。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