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巴谷衛星HIgh Precision PARallax COllecting Satellite,縮寫為 Hipparcos),全稱為高精度視差採集衛星,中文按照縮寫音譯為依巴谷衛星。是歐洲太空總署發射的一顆科學天體測量衛星,用以測量恆星視差自行

快速預覽 基本資料, NSSDC ID ...
依巴谷衛星
Thumb
大型太陽光模擬器中的依巴谷衛星, 1988年2月
基本資料
NSSDC ID1989-062B
組織機構ESA
主要製造商Matra Marconi Space, Alenia Spazio
發射日期1989年8月8日
發射地點蓋亞那太空中心
發射載體亞利安四號運載火箭 (V33)
任務時長3.5年
除役日期1993年3月
質量1140 kg (發射重量)
軌道類型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軌道高度507 至 35,888 km
軌道周期10小時40分鐘
波段可見光
口徑29 cm
焦距1.4 m
網站www.rssd.esa.int/hipparcos
關閉

依巴谷衛星於1989年8月8日由亞利安4號火箭運載升空。它本應於地球同步軌道上運作,但因助推火箭失效,衛星只到達近地點507千米、遠地點35,888千米的狹長橢圓軌道。儘管如此,它仍能完成85%的原任務目標。與該衛星的通訊於1993年8月15日中止。

整個計劃分「依巴谷實驗」和「第谷實驗」兩部分。前者目標是測量120,000顆恆星的五個天文測量參數,精度達2至4毫角秒;後者目標是測量另外400,000顆恆星的天文測量參數及B-V色指數,但位置精度稍遜(20─30毫角秒)。

1996年8月,依巴谷星表第谷星表正式完成,並於1997年6月由歐洲太空總署出版。這兩個星表的資料用來編製千禧年星圖,包含全天百萬餘顆暗至11等的恆星,以及一萬餘個非恆星天體。

曾有人指出依巴谷衛星的測量數據中,至少在某些天區有大約1毫角秒的系統誤差。利用依巴谷衛星數據所推算的昴星團距離,比採用其他量天方法得出的距離要短10%。直至2004年,這爭論還未有結果。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