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環形山(Baco)是月球正面崎嶇的南部高地上的一座大撞擊坑,約形成於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義大利籍英國哲學家及科學家羅吉爾·培根(1214年-1294年),1935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
描述
該隕坑西側毗鄰居維葉環形山、北面靠近布賴斯拉克環形山、伊德勒隕石坑位於它的東北、東南分別坐落了阿斯克勒皮隕石坑和坦納烏斯隕石坑、而雅可比環形山則橫亙在它的西南[2]。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為51.04°S 19.1°E,直徑65.31公里[3],深約2.74公里[4]。
培根環形山自形成以來,其內外側坑壁已經歷了無數次小撞擊的侵蝕和磨損,其結果,內壁所有的階地狀結構都已被磨平,而外壁則覆蓋了大量細小的隕坑,環周邊也坐落了數座略小的撞擊坑,包括位於南面的衛星坑培根 A和西北側的培根 B等。該環形山的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280米[1],內部容積約4200公里³[1]。坑底內部接近平坦,中心處沒有中央峰特徵,同時也沒有較醒目的小隕坑。
雖然該隕坑是以英國人羅吉爾·培根之名命名,但名稱是由德國人約翰·海因里希·馮·馬德勒所起,因此,其拼寫也就由Bacon(培根)變為了Baco(巴可)。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培根環形山的衛星坑將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它的中心點旁邊。
培根 | 緯度 | 經度 | 直徑 |
---|---|---|---|
A | 52.8° S | 20.2° E | 39 公里 |
B | 49.5° S | 16.6° E | 43 公里 |
C | 50.8° S | 14.8° E | 14 公里 |
D | 51.6° S | 16.4° E | 8 公里 |
E | 52.9° S | 16.2° E | 28 公里 |
F | 50.4° S | 17.7° E | 6 公里 |
G | 54.4° S | 17.2° E | 9 公里 |
H | 51.9° S | 18.9° E | 6 公里 |
J | 54.7° S | 19.3° E | 19 公里 |
K | 53.9° S | 17.6° E | 29 公里 |
L | 49.5° S | 16.7° E | 7 公里 |
M | 49.2° S | 18.0° E | 7 公里 |
N | 50.8° S | 16.3° E | 23 公里 |
O | 52.1° S | 19.9° E | 9 公里 |
P | 50.8° S | 19.6° E | 5 公里 |
Q | 52.3° S | 18.7° E | 20 公里 |
R | 49.2° S | 21.0° E | 18 公里 |
S | 49.4° S | 18.5° E | 18 公里 |
T | 53.7° S | 19.8° E | 5 公里 |
U | 52.4° S | 19.3° E | 6 公里 |
W | 53.3° S | 21.1° E | 9 公里 |
Z | 53.0° S | 15.0° E | 7 公里 |
參考資料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