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戰爭
1998-2000年埃厄两国所发生的边界战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1998-2000年埃厄两国所发生的边界战争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戰爭發生於1998年5月至2000年6月。當事兩國都屬於世界上最貧窮國家之列[18][19][20],承受了非常大量的人員傷亡,[21]最終邊界僅改變了極少部分。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9年10月12日) |
衣索比亞-厄利垂亞戰爭 | |||||||
---|---|---|---|---|---|---|---|
非洲之角衝突的一部分 | |||||||
劃給衣索比亞的地區
劃給厄利垂亞的地區 | |||||||
| |||||||
參戰方 | |||||||
厄利垂亞 外援: |
衣索比亞 外援: 白俄羅斯[1] 俄羅斯[2]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伊薩亞斯·阿費沃基[5] 塞伯哈特·埃弗利姆 |
內加索·吉達達 梅萊斯·澤納維[5] Tsadkan Gebretensae[6] | ||||||
兵力 | |||||||
100,000-150,000 | 300,000-350,000 | ||||||
傷亡與損失 | |||||||
19,000人死亡[7][8] (厄利垂亞的說法) 67,000人死亡[9] (衣索比亞說法) 20,000-50,000人[10]或150,000人[11]死亡 (其他方估計) |
34,000[12]-60,000人[13]死亡(衣索比亞說法) 123,000人死亡[14][15] (衣索比亞內部反對派估計) 150,000人死亡[11] (其他方估計) | ||||||
雙方合計有70,000[16]-100,000人[17]死亡 (國際危機組織估計) 總計300,000人死亡[11] (其他方估計) |
根據具有管轄權的海牙的一個國際委員會的調查,厄利垂亞違反國際法入侵衣索比亞引發這場戰爭。[22]
戰爭結束時,衣索比亞占據了所有爭議土地並攻入厄利垂亞腹地。[23]聯合國安理會批准組建的衣索比亞-厄利垂亞邊界委員會裁決戰爭衝突的北部核心地區的主要城鎮巴德梅歸屬厄利垂亞。[24] 但截至2014年[update]衣索比亞仍然占據這一地區。南線爭議的核心區是Bure歸屬衣索比亞。中線爭議的Tsorona-Zalambessa區域被裁決分別歸屬於兩國。
從1961年至1991年,衣索比亞歷經了厄利垂亞獨立戰爭和衣索比亞內戰。內戰於1974年9月12日爆發,門格斯圖發動軍事政變推翻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25]內戰持續到1991年,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提人陣)領導的衣索比亞人民革命民主陣線(衣革陣)推翻了政權建立起過渡政府。[25]
在內戰中,提格雷人民解放陣線與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厄人陣)為盟友。1991年,在聯合國安排下,厄利垂亞人民解放陣線成立過渡自治政府並於2年後經公投獨立並加入聯合國。[5][26][27]
1991年,雙方成立一個委員會解決過渡期的任何爭議問題。[28]但雙方關係仍日益惡化。[26]
內戰期間,雙方同意按照當時的行政區界劃界。但厄利垂亞獨立後,雙方都不同意照此劃界,分別追溯到1935年前義大利與衣索比亞的劃界協定與條約。[29][30][31]1997年11月28日,厄利垂亞發行新貨幣納克法,衣索比亞因此對厄利垂亞實施經濟抵制,雙方關係急劇惡化。
厄利垂亞總統伊薩亞斯·阿費沃爾基戰前認為可以吞併巴德梅,[32][33]但是巴德梅位於衣索比亞執政黨的發源地提格雷省,是許多衣索比亞政要的故鄉(包括梅萊斯·澤納維),衣索比亞政府出於政治壓力不會妥協。[32]
在巴德梅附近的邊界衝突,[34]1998年5月6日一支厄利垂亞的機械化部隊進入巴德梅地區。[34][35]
14. 有證據表明,1998年5月12日凌晨5時30分,至少兩個旅的厄利垂亞陸軍在坦克和大炮支援下進攻巴德梅和衣索比亞的Tahtay Adiabo Wereda多處邊界以及在附近的Laelay Adiabo Wereda兩處地區。當天及次日,厄利垂亞陸軍通過巴德梅平原占據衣索比亞東部高地。雖然衣索比亞國防軍捲入此衝突,但有證據表明衣索比亞方的主要防禦者是當地的民兵與警察,並很快被迫撤走。由於不存在對厄利垂亞的軍事進攻,5月12日的戰鬥不能被判斷是符合聯合國憲章的自衛。
15. 厄利垂亞陸軍最初在當天攻入的地區或者屬於衣索比亞無爭議的領土或者屬於衣索比亞和平管轄下的領土並且在2000年6月18日停火協議衣索比亞國防軍必須撤離線的衣索比亞一方。
— 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賠償委員會[36]
1998年5月13日,衣索比亞實施完全動員應對厄利垂亞發動的總體戰攻勢。[37][38]雖然兩國並未宣戰,但聯合國安理會批准組建的衣索比亞-厄利垂亞賠償委員會認為這證實了交戰雙方存在戰爭狀態,衣索比亞也通知聯合國安理會要求在聯合國憲章第51條的權利。[39]
戰鬥很快升級為炮戰與坦克戰,高強度的4周作戰。地面戰在3個戰線展開。1998年6月5日,衣索比亞空襲阿斯馬拉國際機場。厄利垂亞報復性的空襲默克萊機場。[40][41][42]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1177號決議[43]譴責使用武力並歡迎雙方結束空襲的聲明。
隨後戰線出現平靜期,雙方動員大量部隊在戰線挖掘戰壕。[44]兩個國家各自耗費數億美元採購裝備。[18]非洲聯盟與當時的美國/盧安達和平計劃(US/Rwanda peace plan)積極調解,其中美國/盧安達和平計劃提出4點和平方案要求各自撤至1998年6月前的位置。厄利垂亞拒絕該方案,要求所有爭議地區非軍事化並由中立武裝監督和雙方直接對話。[45][46]
1999年2月6日,衣索比亞指控厄利垂亞違反暫停空襲協議轟炸阿迪格拉特。2月19日衣索比亞撤回指責。[47]1999年2月22日,衣索比亞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以奪回巴德梅. 衣索比亞將軍Samora Yunis評價厄利垂亞軍大規模挖掘的戰壕:「厄利垂亞人善於挖壕而我們善於把戰壕轉為墳墓。他們也知道這點。我們彼此很了解對方。」[48]
在巴德梅的頭五天的激戰之後,衣索比亞國防軍突破厄利垂亞軍堅守的戰線突入了10km縱深。1999年2月27日厄利垂亞接受了非盟的和平方案。[49][50]雖然雙方都已經接受非洲聯盟的和平方案,但衣索比亞國防軍沒有立即停止推進(衣索比亞要求要展開和平談判厄利垂亞軍得先撤出戰爭爆發後占據的所有地區)。[51]
衣軍在前線集結了10個步兵師,約12萬人,外加860門火炮、310輛坦克,還得到駐默克雷的Su-27戰鬥機、MiG-21-2000戰鬥機和Su-25攻擊機的支援。厄軍雖然只有不到9萬人,但由於其指揮單位距離前線更近和控制巴德梅周邊的制高點與衣軍形成僵持局面。
1999年5月16日BBC報道在衣索比亞國防軍進攻中部戰場Tsorona地區的Velessa威脅阿斯馬拉南部,但這一攻勢被厄利垂亞軍隊挫敗,厄利垂亞稱,「厄軍共斃傷1.8萬名衣軍官兵,擊落4架MiG-23和1架直升機,擊毀5輛坦克」。該戰線已經平靜了2星期。[52]1999年6月,雙方轉入塹壕戰。[53]厄垂軍隊大約四分之一是女軍人。[54]衣軍又出動轟炸機對厄利垂亞的馬薩瓦港進行高強度轟炸,炸毀大批剛卸下船的烏克蘭軍火。
1999年下半年,在阿爾及利亞總統布特弗利卡的斡旋下,兩國再次坐到談判桌前。2000年雙方就停火協定的大部分條款達成共識,但在4月29日至5月4日會談破裂,衣索比亞指責厄利垂亞提出了不可接受的條件。[55][56]
2000年5月12日,衣索比亞發起總攻,穿插迂迴部隊秘密跨過了馬雷布河,突破Shambuko與門德費拉一線,切斷巴倫圖與門德費拉之間的公路。這條公路是西部戰場厄利垂亞軍隊的主要補給線。[57][58]13日晨,衣軍從正面、側翼、敵後同時發起進攻,迅速將厄軍前沿部隊包圍,並切斷其與部隊的聯絡通道。在隨後的兩晝夜裡,衣軍全殲被圍困厄軍。衣索比亞稱:此戰中,衣軍向厄利垂亞境內推進了24公里,集結在巴德梅的厄軍主力潰敗。敗退的厄軍後撤至巴倫圖阿勒扎一線構建防線,並進行反突擊作戰希望與孤立的巴德梅要塞恢復聯繫,但在衣軍的攻勢下,在野外機動的厄軍損失慘重。
衣索比亞稱2000年5月16日轟炸了阿勒扎與Maidema, 巴倫圖與Omohager一線並全部飛回了基地。同時在Das、巴倫圖、Maidema地面激戰。5月17日,衣軍在空中支援下占領了巴德梅的中心Das,厄軍撤向巴倫圖並在Maidema繼續戰鬥。[59]至此,戰役的第一階段結束,衣軍擊潰了西線約8個師的厄軍,並重創其餘的7個師,消滅了一半的厄軍兵力和裝備。
5月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298號決議對雙方實施武器禁運。[60]
戰役第二階段於5月23日至24日夜開始。衣索軍隊在中部戰線在優勢空軍火力支援下,以3個山地步兵營翻越多座山脊(平均海拔2500-3000米),切斷了部署在扎拉姆貝薩防區的厄軍補給線。之後,在航空兵的支援下,衣軍從烏姆-哈傑爾方向的胡梅拉地區發起進攻。數師兵力突然襲擊突破厄軍防線,並向厄軍縱深腹地發展攻勢,圍殲了厄軍主力。當日衣索宣布已經奪取中部爭議扎拉姆貝薩地區的厄垂軍指揮部,距離阿斯馬拉以南100km。5月24日衣索軍攻占瑟納費。[56]但厄垂稱撤出了中部爭議區作為一個善意姿態以恢復和談。[61]同時衣索稱這是「戰術撤退」以移除衣索繼續戰爭的最後一條理由。[62]Chatham House報道,「厄垂戰敗的規模是顯然的,當它出乎意料地接受了非盟的和平框架」。[63]衣索在奪取大多數爭議地區,並且宣布在國際社會保證厄利垂亞方面不再對衣索比亞構成軍事威脅之後衣索將撤到1998年5月6日前的邊界之內;厄垂表示將撤出所有其他的戰爭爆發後占據地區以遵從非盟的要求之後,2000年5月25日衣索宣布戰爭結束。[3][64][65]5月29日為了給談判施加壓力,衣軍並未停止地面行動,並在該日早晨衣軍出動戰機對厄利垂亞的多座重要城市進行了轟炸;厄空軍也發起代號「埃德爾」的空襲行動,試圖轟炸位於衣索比亞默克萊的蘇-27駐地,但誤炸了默克萊城郊的民居。 2000年5月底,衣索占領了大約厄垂四分之一的國土,遷移了650,000人,[66]摧毀了占領區的關鍵基礎設施。
這場戰爭大量使用塹壕另西方媒體聯想起一戰時期的塹壕戰。[44][67]厄垂軍隊的防禦被出乎意料的衣索軍鉗形攻勢突破,通過一片布雷但是沒有重點設防的山區導致攻占巴倫圖,厄垂軍隊總撤退。[68]
戰爭也波及到索馬利亞,兩國都試圖在此迂迴牽制對方。厄利垂亞政府開始支持衣索國內的奧羅莫解放陣線,[69] 一個試圖把奧羅莫人從衣索獨立出來並得到索馬利亞地方軍閥穆罕默德·法拉赫·艾迪德的支持。[70] 衣索比亞報復性支持南部索馬利亞反對艾迪德的勢力,並恢復與蘇丹政府關係,而蘇丹政府一直支持厄利垂亞伊斯蘭聖戰者組織以報復厄利垂亞對蘇丹東北部反政府組織的支持。[71][72]
厄利垂亞宣稱19,000名厄垂軍人陣亡;[73]很多報道稱雙方傷亡了70,000人。[74][75][76][77][78][16]其他報道稱數萬人或十萬人死亡。[21][17]厄垂指責衣索實施了人浪以突破厄垂的塹壕。但英國獨立報稱並無人浪因為衣索軍隊智取並壓倒力量突破厄垂的塹壕防禦。[79]
戰爭導致兩國內部大量平民逃離戰區。衣索驅逐了77,000厄垂僑民與厄垂裔國民並沒收其財產。[69][80][81][82]厄利垂亞國內,7,500名衣索僑民被拘押,數千人被驅逐出境,數千人留在厄垂境內因為不能支付1,000衣索比亞比爾的定居稅。根據人權觀察,雙方對拘留者都有酷刑、強姦或其他侮辱性待遇。[83]
雙方經濟在長年內戰與乾旱後都十分落後。這場戰爭進一步惡化了這些問題,導致食品短缺。戰前,厄利垂亞的大部分貿易是對衣索,而衣索的大部分外貿運輸通過公路與厄利垂亞的港口。[84]
2000年6月,由非統組織主持的衣厄兩國近距離間接會談結束,在阿爾及爾達成了停火協議。2000年6月18日,雙方同意遵守並把爭議領土交常設仲裁法院來約束性仲裁。2000年7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312號決議,在兩國邊界建立25km寬的臨時安全區,由聯合國維和部隊(聯合國衣索比亞厄利垂亞特派團)巡邏,雙方脫離接觸。特派團向各國首都派遣聯絡官,在邊境地區派駐軍事觀察員。特派團還受託負責軍事協調委員會,以協調臨時安全區內及周邊地區的人道主義排雷行動,提供技術援助。並負責協調聯合國衣索比亞和厄利垂亞特派團與聯合國及其它組織在這些地區的人道主義行動和人權行動。9月,安理會批准派遣4200名軍事人員以監督雙方停止敵對行動,並協助確保兩國遵守雙方所作出的安全承諾。
2000年12月11日,厄利垂亞外交部長黑利-伍爾登西(Haile Woldensae)和衣索比亞外交部長塞尤姆·梅斯芬代表兩國政府簽署了和平協議。[85]該協議允許聯合國維和部隊進駐緩衝區,緩衝區設在厄利垂亞境內一側25km範圍內。衣厄兩國邊界劃分交由設在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為此特設的邊界委員會仲裁,衣厄兩國承認邊界委員會的仲裁結果是最終的並具有約束力。
2002年4月13日,根據阿爾及爾協議設立的與常設仲裁法院合作的厄利垂亞-衣索比亞邊界委員會同意最終且有約束力的裁決:把爭議土地分別歸屬雙方各一部分,其中戰爭焦點的巴德梅歸屬厄利垂亞。[4][86]裁決公布時雙方都表示誠心誠意接受。[87]數月後衣索比亞要求澄清,並表示非常不滿意裁決。[88][89][90]2003年9月,厄利垂亞拒絕新的委員會。[91]並要求國際社會壓衣索比亞接受裁決。[91]2004年11月,衣索比亞原則上接受裁決。[92]
2005年12月10日,衣索比亞宣布從厄利垂亞邊境上撤出部分軍隊以維護和平。[93]12月15日,聯合國開始從厄利垂亞邊界撤出部分維和部隊。[94]
2005年12月21日,海牙的常設仲裁法院的一個委員會裁決厄利垂亞在1998年違反國際法進攻衣索比亞,這一裁決引起了更大規模的戰爭。[95]
兩國隨即重新在邊界上動員軍隊。[96][97] 2005年12月7日,厄利垂亞禁止聯合國直升機在邊界上巡邏並命令維和部隊的西方國家人員限10天內離境。[98]2006年11月,兩國都抵制在海牙召開的邊界委員會用聯合國地圖為兩國劃界的會議,衣索比亞是不接受劃界結果並反對現場勘界,厄利垂亞則支持邊界委員會的建議並堅持必須在現場完成勘界。[99]
兩國互相指責對方支持了反對派與武裝叛亂勢力。[100][101]
至2007年11月的截至期限,雙方沒有爆發軍事衝突。[102]這時厄利垂亞的經濟非常糟糕,而衣索比亞在摩加迪沙陷入困境,美國又不允許衣索挑起對厄利垂亞的戰爭。[102]
根據阿爾及爾和平協定,兩方同意把爭端提交常設仲裁法院的兩個不同的委員會:
1. 厄利垂亞-衣索比亞邊界委員會[103]
依據厄利垂亞與衣索比亞兩國2000年12月12日協定建立的委員會國際機構,具有義務劃界並勘定殖民地邊界條約(1900, 1902與1908)及適用的國際法。第一份給聯合國秘書長的進展報告發表於2001年6月19日。厄利垂亞-衣索比亞邊界委員會劃定厄利垂亞與衣索比亞邊界的決定於2002年4月13日星期六發給了兩國政府的代表。
2003年11月19日,委員會在海牙召開了各方代表會議。委員會主席發表公開聲明對勘界過程缺乏進展的關注。
— 厄利垂亞-衣索比亞邊界委員會[104]
厄利垂亞-衣索比亞邊界委員會裁決巴德梅歸屬厄利垂亞。[4][86]
2. 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賠償委員會[105]
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賠償委員會依據厄利垂亞與衣索比亞兩國2000年12月12日協定第5條建立。委員會負責
- 就一方政府、國民(包括自然人與法人)的損失、損害或傷亡的索賠,通過有約束力的仲裁裁決,針對另一方政府或具有所有權或控制權的實體滿足(a)與衝突相關,是框架協議的主體,它的實現與停火各方,以及(b)違背國際人道法律的結果,包括1949年日內瓦協議或違背其他國際法。
— 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賠償委員會[105]
2001年7月,賠償委員會作出它的法律、程序與可能的措施,並於2001年8月正式公開。2001年10月,針對各方的諮詢,賠償委員會批准了程序規則。2001年12月,各方向該委員會提起了賠償請求,如在前線採取的軍事行動,戰俘待遇,對平民及其財產的待遇,外交豁免待遇,衝突中特定政府行動對經濟的影響。2005年底,發表了對索賠的最終裁定:戰俘、中部戰線、民事賠償、西線與東線,外交,經濟與財產損失,以及Jus Ad Bellum。
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賠償委員會裁定:
15. 厄利垂亞軍隊最初在1998年5月12日攻入的地區或者屬於衣索比亞無爭議的領土或者屬於衣索比亞和平管轄下的領土並且在2000年6月18日停火協議衣索軍隊必須撤離線的衣索一方。在對衣索比亞的中央戰線賠償請求的部分裁定,賠償委員會具有充分證據表明該區域自1998年5月初起由衣索比亞有效管轄。 ...
16. 因此,賠償委員會認定厄利垂亞違反了聯合國憲章第2條第4款,於1998年5月12日開始訴諸武力攻擊或占據由衣索比亞和平管轄的巴德梅,以及在衣索比亞的Tahtay、Adiabo與Laelay Adiabo Weredas的其他地區,厄利垂亞應當賠償其違反國際法造成的衣索比亞的損失。
— 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賠償委員會[36]
2008年6月19日,BBC出版了邊界爭議衝突大事記:
- 2007年9月 – 聯合國非洲之角特使謝爾·馬格納·邦德維克警告厄利垂亞-衣索比亞邊界戰爭有可能爆發
- 2007年11月 – 厄利垂亞接受了國際邊界委員會的劃界。衣索比亞拒絕接受。
- 2008年1月 – 聯合國安理會延長了衣索比亞-厄利垂亞邊界維和部隊的6個月授權,並要求厄利垂亞解除對聯合國維和部隊的燃料限制。厄利垂亞拒絕,堅持維和部隊必須撤離。
- 2008年2月 – 由於厄利垂亞政府的限制造成燃料短缺,聯合國開始撤離了1700多名維和部隊。
- 2008年4月 –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警告如果維和部隊全部撤出,厄利垂亞-衣索比亞邊界戰爭有可能爆發
- 吉布地指控厄利垂亞軍隊在爭議的Ras Doumeira邊界地區挖掘戰壕並侵入吉布地的領土。 厄利垂亞否認指控。
- 2008年5月 – 厄利垂亞要求終止聯合國維和任務。
- 2008年6月 – 厄利垂亞與吉布地的邊界戰鬥爆發。
- 2009年8月,厄利垂亞、衣索比亞被要求互相支付賠償。[106]
- 2011年3月,衣索比亞指控厄利垂亞的轟炸機越境。4月,衣索比亞承認支持厄利垂亞境內的叛亂。[106]7月,聯合國監督小組(United Nations Monitoring Group)指控厄利垂亞支持對2011年1月在阿迪斯阿貝巴召開的非盟峰會的攻擊陰謀。厄利垂亞稱這一指控完全是虛構。[107]
- 2012年1月,5名歐洲遊客在衣索比亞阿法爾州接近厄利垂亞邊界附近被殺害,另有2人被劫持。3月初綁架者宣布釋放了2名被劫持的德國人。3月15日,衣索比亞陸軍進攻了厄利垂亞軍事哨所並稱其涉及了1月份的劫持事件。[106][108]
——BBC[10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