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國際天球參考架(International Celestial Reference Frame,ICRF)是天體測量學使用電波觀測到的參考源實現的國際天球參考系(ICRS)。在國際天球參考系的上下文中,參考架是參考系的物理實現,即參考架是參考源報告的坐標集,使用的是國際天球參考系所規定的程式[1]。
國際天球參考架是以太陽系質心為中心的準慣性參考系,它的軸心是星系天文學使用特長基線干涉測量法進行觀測,測量所得到的外星系(主要是類星體)位置來定義的。雖然廣義相對論意味著在萬有引力天體的周圍沒有真正的慣性架,但是國際天球參考架是很重要的,因為用於定義參考架的天體距離都非常遙遠,因此它沒有表現出任何可測量的角運動。現在,國際天球參考架是用於定義行星(包括地球)和其它天體位置的標準參考架。
最早的國際天球參考架(ICRF),現在稱為ICRF1,是在1998年1月1日獲得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通過的[2]。ICRF1有一個角度大約250微角秒(μas)的雜訊底板,參考軸的穩定性約為20μas;相較於來自第五基本星表(FK5)的參考框架,有了一個數量級的改進[2]。 ICRF1除了包含212個定義源的位置,還包括396個非定義源的位置做為參考。這些位置資料的來源,在以後延伸的目錄中進行了一些調整。雖然第五基本星表的精確度較低,ICRF1認同第五基本星表"J2000.0"框架的方向。
在2009年建立的更新參考架稱為ICRF2[2][3]。這次更新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國際地球自轉服務和國際大地測量和天體測量國際VLBI服務聯合的合作[4]。ICRF2由295個緻密電波源(其中97個也在ICRF1的定義源中)定義位置。ICRF2與ICRF1-Ext2(ICRF1的第二次擴展)調準,這兩個參考框架共有138個相同的定義源。ICRF2也包含使用特長基線干涉測量法測量的3,413個非定義源。ICRF2的雜訊地板約為40μas,軸穩定性約為10μas。ICRF2的維護將由295個具有特別好的位置穩定性和明確空間結構的295個來源完成。
用來得出參考架的資料來自特長基線干涉測量法從1979年至2009年,大約30年的觀測結果[2]。電波觀測同時記錄S波短(2.3GHz)和X波段(8.4GHz)的觀測資料,以便校正電離層的效應。觀測結果在每一對望遠鏡之間進行了約650萬次的群延遲測量。群延遲測量是考慮大氣和地球物理過程的軟體處裡。參考源的位置被視為未知數,通過群延遲組裡的最小化均方誤差來解決。這個解決方案用來約制國際地表參考系統(ITRF2008)和地球定向參數(EOP)系統保持一致。
ICRF3是國際天球參考架第三次的重大修正,於2018年8月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通過,自2019年1月1日起生效。建模時結合了太陽系對銀河中心的加速度,這是ICRF2所沒有的新功能。ICRF3 包含4,536個外星系源的位置,其中303個已經確定為定義源。ICRF3也增加了南天的定義源數量[5][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