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哈林(英語:Harlem),又譯哈萊姆,是位於美國紐約市曼哈頓的社區,原名來自一個荷蘭的村莊。曾經長期是20世紀美國黑人文化與商業中心,也是犯罪與貧困的主要中心,目前正在經歷一場社會和經濟復興。1873年,哈林區納入紐約市的部分。
哈林位處美國曼哈頓北端,與布朗克斯接壤。在曼哈頓以中央公園為邊界。一般說來哈林在普遍看法,與官方劃定有點不同──後者看只要是黑人聚居的,周遭地區都是哈林範圍。
在歐洲人到來以前,哈林居民都是一些美洲土著為主。十七世紀荷蘭人佔領今日曼哈頓地區,並把整個曼哈頓重新劃分,其中哈林就以荷蘭城市哈倫(荷蘭語:Haarlem)來命名。後來英國人起兵,佔領了整個紐約市,包括哈林。
在美國剛立國時,哈林還只是一個村莊,並未像曼哈頓南端般被發展成商業區。後來鐵路的興建和其他道路網絡之改進,吸引了一些人投資購買哈林土地,以搏取升值。而輸水管等基礎設施也在此時興建。越來越多人居住於哈林,以求方便到曼哈頓上班。而有史以來黑人遷入之記載,則是1900年代之事。
隨著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紐約市產業空洞化使工作崗位有所減少,哈林犯罪和貧困率也隨之增加。直到1990年代紐約市長魯迪·朱利安尼大力撲滅,哈林治安才有所改善。
在20和30年代,中和西哈林是哈林文藝復興的中心點。這是美國黑人社會中史無前例的藝術勃發期。
哈林出了許多名音樂家和作家,此外社區裡還有眾多戲劇公司及劇場。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阿波羅劇院。阿波羅劇院於1934年1月26日開幕於125街,此前是個舞廳。 位於雷諾克斯大街的Savoy舞廳,是著名的搖擺舞場地,並是爵士名曲「 Stompin' at the Savoy」的靈感來源。在20和30年代,哈林有超過125個營業中的娛樂場所,包括地下酒吧、咖啡館、西餐廳、牛排館、歌舞廳和交誼廳。 第133街,又名「搖擺街」,在禁酒時代以爵士表演與地下酒吧聞名,並因為在大街上常見的「跨種族交融」而被稱為叢林巷 。 一些爵士場館,包括因艾靈頓公爵表演而出名的Cotton Club,都僅限白人入場。其他的包括萬麗宴會廳和薩沃伊宴會廳是不分種族開放的。
1936年,奧森·威爾斯改編的馬克白在哈林的拉法葉劇院開演。此齣莎士比亞劇全由黑人出演。 許多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大劇院被拆除或改建成教堂。直至2006年哈林缺乏任何永久性的表演空間。
James Baldwin的短篇小說《桑尼的布魯斯》講的就是一對來自哈林的黑人兄弟的故事
哈林也是美國最大的非洲裔節遊行慶祝的所在。
許多著名嘻哈音樂家亦出身哈林,如吐派克·夏庫爾,A$AP Rocky,尚恩·庫姆斯和阿澤莉亞·班克斯。哈林也是許多流行嘻哈舞蹈的發源地。
哈林目前正在經歷一個美食新餐飲的復興。
哈林有約四百家基督教教堂,分別屬衛理宗、浸信會、聖公會、羅馬天主教等等。大多教堂都是小型教會,往往都是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聚會,成員不超過50人。但是區內也有一些少數的例子,甚至擁有物業資產。
哈林的清真寺包括了馬爾科姆·沙巴茲清真寺、伊斯蘭兄弟會清真寺(the Mosque of Islamic Brotherhood),和阿克薩清真寺(Masjid Aqsa Salam)。
自1940年起統計數字顯示,哈林每年發生約100宗謀殺案,但強姦案則較罕見。在1950年代,幾乎所有白人已搬離了哈林;到1960年代,一些生活有所改進的黑人也不再居於哈林。與此同時哈林居民吸毒的比率,比紐約市其他區域高約10-12倍,在全市30,000名吸毒者中,有15,000-20,000人是哈林居民。而在1953年至1962年間,哈林青少年犯罪比率,比全市還高出50%。
哈林有地鐵連接至紐約其他區域。大都會北方鐵路設有哈林-125街站。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