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周朝君主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周武王(前1076年—前1043年),姬姓,名發,諡武,又名為珷帝日丁[1]。西周創建者,第一代天子,青銅器銘文珷,是西伯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為邑姜。夏商周斷代工程斷代其在位時間為前1046年至前1043年,《劍橋中國史》推測其在位時間約為前1049年至前1043年。傳統上,周武王同堯、舜、禹、湯和周文王一向為後世儒家人物所尊崇的先秦明君。周武王滅商伐紂後,商遺民的勢力仍然強大,東面又散居著多個部落,地處西方的周難以直接控制他們,於是實行封建制度。
受命十一年(約前1046年),商紂(帝辛)不顧慮財政,持續發動征討東南夷的戰爭,已把商朝弄得國困民乏。周武王見時機己到,便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親自率領戰車三百輛,虎賁三千人、甲士四萬五千人,進攻商朝陪都朝歌,在牧野發動戰鬥,血流漂杵。《尚書·武成》:「會於牧野,罔有敵於我師,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論衡》說:「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戰,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與漢、秦一實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實也。」
一些有奴派學者認為,商朝因為軍隊人數不足,要將奴隸臨時武裝起來,商朝奴隸陣前突然倒戈,反攻商軍,商軍最終不敵周國士兵大敗,商紂王繼而自焚於鹿臺,周武王以鉞砍紂王遺體,代表誅殺商紂,商朝覆亡,史稱武王克殷。但是無奴學派普遍認為商朝不是奴隸社會,商代士兵不可能由奴隸充當,而當時的將領又由各級貴族擔任,因此史書記載的「軍隊倒戈」實際上是貴族叛亂。
滅商後,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追封父親西伯昌為周文王,再將枉死於商紂王之手的比干改葬,和釋放被商紂王禁錮的箕子。
由於商朝餘部的勢力依然殘存,周武王於是對商朝餘部實行懷柔政策,先將商紂王的兒子武庚封在商朝的首都殷,再分別分封自己三個王弟,管叔鮮、蔡叔度及霍叔處於管國(河南鄭州),蔡國(河南上蔡),霍國(山西霍州),是為三監,包圍看管武庚及其商朝餘部。又將神農氏的後人封於焦,黃帝的後人封於祝(濟南長清區),堯的後人的一支封於薊,為公爵(今北京豐臺區蓮花池公園一帶)[3](堯的另一支仍居唐國,為侯爵,不久為周公所滅 [4],後人遷至杜國,為伯爵 [5])。舜的後人封於陳(河南淮陽),夏朝的後人封於杞(河南杞縣)。周的開國功臣如:召公封於燕,太公望封於齊(現今山東省)。
周武王得天下後,憂國憂民,自夜不寐[6]。
攻克殷商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便駕崩[7]。按照武王受命伐殷在(文王)十一年,周成王十三歲繼位(1043年),武王生周成王應該在20歲左右,故武王生年當在前1076年,英年34歲。
關於周武王年壽有多種説法:
在漢字文化圈諸國一些史書版本中,出於為自己君王避諱的傳統或因襲傳抄原因,有的將「周武王」寫為「周虎王」,如高麗史書《三國遺事》和《帝王韻記》,為高麗惠宗「王武」避諱即改「武」為諧音的「虎」。
《尚書·泰誓》:「予(周武王)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孔傳:「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孔穎達疏:「《釋詁》云:亂,治也。」晉·潘岳《西征賦》:「豈三聖之敢夢,竊十亂之或希。」《樂府詩集·郊廟歌辭十一·唐昭德皇后廟樂章》:「辰位列四星,帝功參十亂。」明·李贄《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邑姜以一婦人而足九人之數,不妨其與周、召、太公之流並為十亂。」後因以「十亂」指上述十個輔佐周武王治國平亂的大臣。十人為:
前任: 周文王 |
西伯侯 約前1049-約前1046 |
繼任: ─ |
─ | 周天子 西周第1代 約前1046-約前1043 |
周成王 |
商紂王 | 中國國君 約前1046-約前1043 |
年份 | 劇名 | 演員 | 製作單位 | 備註 |
---|---|---|---|---|
2023年 |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 | 於適 |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