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火車總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吉隆坡火车总站map

吉隆坡火車總站馬來語Stesen Kereta Api Kuala Lumpur)是位於馬來西亞吉隆坡鐵路車站。該站始建於1910年,於1917年全面竣工[1]。它取代了原址上的舊車站,在2001年吉隆坡中央車站接管其大部分職能前,該站一直是馬來亞鐵路公司(英語:Keretapi Tanah Melayu)及其前身馬來聯邦鐵路英語Federated Malay States Railways在吉隆坡市內的鐵路樞紐。該站以融合東西方設計的建築風格著稱。

快速預覽 KA02 吉隆坡火車總站Kuala Lumpur Railway StationStesen Kereta Api Kuala Lumpurகோலாலம்பூர் தொடருந்து நிலையம், 位置 ...
 KA02 
吉隆坡火車總站

Kuala Lumpur Railway Station
Stesen Kereta Api Kuala Lumpur
கோலாலம்பூர் தொடருந்து நிலையம்
吉隆坡火車總站東南向外觀
吉隆坡火車總站東南向外觀
位置 馬來西亞
 吉隆坡蘇丹希沙慕丁路英語List of roads in Kuala Lumpur
地理座標3°8′22″N 101°41′36″E
車站類別通勤鐵路車站
電動列車車站
擁有者馬來亞鐵道公司
營運者馬來亞鐵道公司
途經路線12 1 芙蓉線2 巴生港線馬來亞鐵路通勤鐵路,1995-)
 ETS  KTM電動列車服務(2010-)
轉乘交通可通過行人天橋轉乘至 KJ13  SBK16 中央藝術坊站
車站構造
站體類型地面車站
停車設施
建築設計亞瑟·本尼森·哈巴克英語Arthur Benison Hubback
月台2個側式月台
1個島式月台
股道4條
其他資訊
車站編號 KA02 
網站馬來亞鐵路公司官方網站
歷史
啟用日期1886年
電氣化1995年
服務
上一站 馬來亞鐵道
通勤鐵路
下一站
中央銀行 巴生港線 吉隆坡中央
巴生港
中央銀行
黑風洞
芙蓉線 吉隆坡中央
上一站 馬來亞鐵道電動列車服務 下一站
甲洞中央 吉隆坡中央-怡保(金色) 吉隆坡中央
起訖站
吉隆坡中央-怡保(銀色)
雙溪毛糯 吉隆坡中央-巴東勿剎(白金)
雙溪毛糯 吉隆坡中央-北海(白金)
雙溪毛糯 巴東勿剎-昔加末(金色) 吉隆坡中央
雙溪毛糯 北海-昔加末(金色)
位置
地圖
關閉

車站坐落於蘇丹希沙慕丁路(Jalan Sultan Hishamuddin,舊稱勝利大街(Victory Avenue),原屬白沙羅路的一部分),毗鄰同風格的鐵路行政大樓英語Railway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Kuala Lumpur國家清真寺宏圖大廈,與中央藝術坊站巴生河相望,相距400米。

歷史

早期車站

在現址吉隆坡火車站建成前,市內已有兩座車站投入營運。首座吉隆坡車站因鄰近國家迎賓館英語Carcosa Seri Negara而暱稱官邸車站(Resident Station),位於雪蘭莪俱樂部(今獨立廣場)西側。這座木結構建築以聶帕棕櫚葉覆頂,通過首條連接吉隆坡與巴生(Pengkalan Batu)的鐵道路線(1886年9月22日正式啟用),使吉隆坡與馬來半島其他地區接軌。

第二座車站蘇丹街車站(Sultan Street Station)於1892年建於福煦大道(今敦陳禎祿路),鄰近現馬來亞銀行大廈富都車站 AG8  SP8 人民廣場站。其設計仿效官邸車站,坐落於1910年車站北側分岔的安邦礦區鐵道路線(半山芭線)上。該線獨特之處在於,從主線通往蘇丹街車站的軌道初期段夾在福煦大道的雙向車道之間,貫穿城市東側。

吉隆坡新車站建成後,官邸車站被拆除。而蘇丹街車站在福煦大道軌道拆除改為公路後,被小型終點站取代,並於1960年後拆除。原安邦線部分路段現由輕快鐵安邦線沿用。

設計與營運

亞瑟·本尼森·哈巴克英語Arthur Benison Hubback,英國公共工程署總監的建築助理,負責車站設計。他將當地獨特的歐亞混合建築風格融入車站,採用當時盛行的「新摩爾英語Moorish Revival/蒙兀兒/印度撒拉遜復興」風格。類似建築如蘇丹阿都沙末大廈(由A.C.諾曼英語A.C. Norman主理,R.A.J.比德韋爾英語Regent Alfred John Bidwell實際設計,1897年完工)、舊市政廳(A.B.哈巴克設計,1904年竣工)及占美清真寺(A.B.哈巴克設計,1909年竣工)均早於吉隆坡車站。

Thumb
1986年翻新後,車站主廳內部部分原始裝飾被現代化改造。2007年起,該區域用作鐵路博物館展覽空間(如圖中車廂模型)。

耗資叻幣23,000元,車站於1910年8月1日啟用。隨著官邸車站拆除及蘇丹街車站邊緣化,吉隆坡車站成為市內鐵路核心樞紐。 車站北翼及上層曾設有170間客房的車站酒店(1996年更名為古蹟車站酒店),其華麗大廳內設查理餐廳與酒吧(2000年代末期)。1995年,馬來亞鐵道通勤服務(KTM Komuter)引入本站。

2001年4月15日,長途城際列車業務南遷至吉隆坡中央車站後,本站重要性下降。儘管城際列車仍經停本站,但不再載客,僅保留通勤與貨運服務。客流量銳減導致城際售票櫃檯、辦公室及商鋪陸續關閉。古蹟車站酒店因經營不善及2000年代末翻修問題於2011年停業,2014年短暫重開後再度關閉[2] 。雖然側式月台已為城際列車調整高度,但島式月台配置在通勤服務開通前15年間無法有效利用,直至2009年改造抬升最後一批原始月台(見月台章節)。

2007年8月31日(馬來亞獨立50周年)前夕,多方報道稱舊鐵路設備從巴生倉庫等地遷移至本站,包括修復的小型調車機車及古董消防車。本站於當日作為鐵路博物館重新開放(主廳與月台設展),並計劃轉型文化中心。

翻新與改造

Thumb
車站大廳

本站歷經多次重大改造:1967年北翼拱廊加裝窗戶改為辦公空間;1986年大規模翻新,內部裝潢現代化,外部修復保留原貌,並增設空調候車廳、旅遊諮詢台與小食部。古蹟車站酒店仍保留部分原始內飾。此次翻新在南翼增建「拉吉」風格延伸體,北翼正面加裝類似風格立面以掩蓋原有西式設計。改造後建築角樓恰特里英語chhatris從四座增至六座。其他改動包括:後牆開鑿新入口、增建計程車招呼站與商業空間,以及主樓前通道上加建雙層商鋪。1986年改造還向北延伸月台並新建站體,連通同期竣工的宏圖大廈(1982-1984年建)內吉隆坡郵政總局英語Kuala Lumpur General Post Office

1995年通勤鐵路開通芙蓉線巴生港線後,本站增設通勤售票機與閘機,但僅新島式月台可供使用(見月台章節)。2001年中央車站接管城際業務後,本站相關設施逐步拆除。2009年作為電動列車服務(ETS)站點後,有限城際業務重新引入。

月台

Thumb
車站原有月台(攝於2009年月台改造前)保留早期建築元素,如大型鋼架坡頂列車棚英語train shed
Thumb
1986年增建月台採用現代主義設計,呼應舊站與鄰近宏圖大廈。前景支柱為2006年增建雨棚。

本站設三座月台四條軌道:兩側側式月台(1、4號)及中間島式月台(2、3號)。1995年前,月台編號涵蓋新舊部分;通勤服務啟用後,原2、3號月台延伸段編號改為2a、3a,1、4號維持不變。

1910年啟用時,所有月台高於軌道但低於車廂地板,通過兩條隧道連接(乘客走階梯,手推車用斜坡)。1986年改造抬升側式月台匹配新車廂高度(隧道入口未改動),但島式月台主體未調整,導致通勤列車無法停靠。2009年為適應電動列車及加長通勤列車組,抬升2、3號月台,拆除百年隧道護欄並封閉部分階梯出口。2006年加建連接新舊棚頂的雨棚。

月台功能分配:

  • 1、4號月台:2001年前服務城際列車,售票處設於站體內。2001年後轉為貨運,2009年改造後2011年重啟為電動列車月台,售票處遷至原鐵道迷俱樂部。
  • 2、3號月台:原服務城際列車,1995年延伸段改為2a、3a供通勤列車。因舊月台高度不足,通勤列車僅停新段,閘機設於南北端。2009年抬升後,整段月台可停通勤與電動列車,南端閘機移入舊站體。

建築特色

Thumb
車站正面與街對面鐵路行政大樓英語Railway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Kuala Lumpur(左)及獨立廣場周邊建築風格統一。

1917年竣工時,吉隆坡火車站由前部主站樓與後部三座月台(服務四條軌道)組成。

Thumb
1986年改造工程擴展車站正面結構,現存北翼建築被"拉吉"風格立面覆蓋。

主建築體包含大廳、售票櫃檯、鐵路辦公室及鐵路酒店,主體採用融合西方與蒙兀兒元素的"拉吉"風格,近似摩爾復興英語Moorish Revival印度撒拉遜復興建築。建築以大量馬蹄拱英語Horseshoe arch洋蔥拱英語Ogee及六座(後增建兩座)大型恰特里英語chhatri角樓為特色,輔以前庭小型車款設計,與同期建築如蘇丹阿都沙末大廈獨立廣場周邊建築及街對面的鐵路行政大樓英語Railway Administration Building, Kuala Lumpur形成呼應。早期增建的北翼三層附樓採用更西化的本土設計,配以環繞式遊廊與多種跨度平圓拱英語segmental arch。外立面採用全灰泥粉刷(有別於同風格建築常見的裸露磚牆工藝),長期保持淺色調(多為白色或奶油色)塗裝。

月台區覆蓋大型鋼架棚頂,初期長度較短。頂棚原為玻璃材質並設可開啟部分以排放蒸汽機車煙霧,後期更換為波浪鐵皮。非連接主樓側的月台圍牆延續主樓建築風格。站體與月台通過兩條人行地下道相連。1986年改造的月台延伸段採用現代主義設計:大型混凝土支柱支撐格柵結構英語Latticework頂棚,北端設有懸空兩層的混凝土板售票處。延伸部白色牆面與拱形裝飾元素融合舊站與宏圖大廈設計語彙,並通過空中步道與宏圖大廈連通。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