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回族,或稱臺灣回胞台灣族群之一,先祖為回族,主要信奉伊斯蘭教,在清朝與台灣日治時期開始遷居台灣,這批移民被視為是台灣本省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之後,遷居到台灣,主要被列入台灣外省人,《中華民國憲法》中的「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依內政部解釋即為回胞[1]

Quick Facts 臺灣回族, 分佈地區 ...
臺灣回族
Thumb
分佈地區
 中華民國臺灣
語言
中華民國國語及其他各種漢語
宗教信仰
伊斯蘭教(傳統上)
相關族群
回族漢族臺灣漢人)、臺灣維吾爾族
Close
Thumb
臺北清真寺是臺灣最大也是最古老的清真寺
Thumb
鹿港郭厝保安宮原本是清真寺,後經過漢化及多次遷建已變成祭祀廣澤尊王和忠武王郭子儀的道教廟宇

概述

「臺灣回族」是一個現代性且爭議性的詞彙,一般指使用漢語官話的穆斯林及其後代。該詞之出現或許受到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識別影響。中華民國法律條文中,並沒有「回族」一詞。《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三十五條定義這個群體為「內地生活習慣特殊之國民」,中華民國政府也未將這個群體視為少數民族。一般對於回族的認識是「『信仰伊斯蘭』及『不吃豬肉』」的群體。在明末清初時期,來自福建泉州穆斯林家族遷移至鹿港或台西等地(例如鹿港的丁家),但今日多數已漢化,不再是穆斯林。1949年前後,陸續有兩萬多名穆斯林從中國遷移來台,著名的人士為白崇禧西北馬氏軍閥等,其自我認同為「漢人穆斯林」。[2]

知名人物

相關建築設施

參見

參考文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