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台灣國族認同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灣民族主義或稱台灣國族主義,是一種在台灣人中盛行的民族主義思想。該思想以台灣的本土主義為基礎,並產生臺灣主體意識等論述,進而追求台灣民族利益的最大化,擺脫來自任何台灣之外的國家民族的控制和支配;這進一步導致了台灣獨立運動的出現。台灣民族主義與以種族主義為基礎的族群民族主義(種族民族主義)不同的是,前者是建構在理性主義與自由主義理念之上的公民民族主義。僅僅強調台灣人應認同「台灣」這個國家,不關乎血緣、祖先、文化及種族(或族群)層面的認同。台灣民族主義之中,「民族」(或為國族)並非特指和獨尊特定的台灣族群(臺灣原住民族和臺灣漢族等),而是指任何認同台灣價值的台灣公民所形成的群體。因此,台灣民族主義倡導一種由臺灣原住民、臺灣漢族移民及所謂「新住民」等所有族群所共同擁有的民族身份。
在台灣本土化運動中,台灣民族主義是一種受矚目的思想潮流。它與台灣另一種受矚目的民族主義思想潮流——中國民族主義相對立。雙方的主要爭執為台灣文化的定位問題。後者認為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有少數較激進的台灣獨立運動支持者認為應該去除台灣文化中的中華文化成分。但多數台灣民族主義者認同維護中華文化的重要。例如民主進步黨的謝長廷在2012年10月訪問中國大陸以後認為「中國大陸根本沒什麼中華文化,反而台灣保留比較多」。[1]
台灣民族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有著緊密的關係,但不是同一個概念。前者是一種民族主義,目的是建立台灣人區別於其它民族(如中華民族)的獨立的民族認同;後者是一種政治運動,意在建立主權獨立的台灣共和國來取代目前統治台灣的中華民國,或是以華獨這一理念為基礎,建構有別於「中國」的台灣人國家,例如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中華民國台灣等
台灣民族主義最早的起源是在台灣日治時代,此時由於日本人的統治,以及日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十四點和平原則的提出,在台灣人(或台灣的漢人)中逐漸產生了「命運共同體」的概念。
以下羅列了一些發生在二戰之後的事件。
台灣獨立運動人士視『中國國民黨』主導政府為非正義政府的部分因素:
臺灣人或台灣獨立運動人士視『中國共產黨』主導政府為非正義政府的部分因素:
前中華民國副總統兼《玉山周報》創辦人呂秀蓮於2010年專訪國民黨籍總統馬英九時表示1996年的總統大選是「台灣人民第一次用選票選出國家領導人,其間中國3度試射飛彈恫嚇,美國柯林頓總統卻派2艘航空母艦暗中協防臺灣;從那天開始,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在事實及法理上已經是主權獨立國家,台灣人民選出來的總統就叫中華民國總統,這是藍綠陣營的最大公約數。」她將此稱為「九六共識」,做為凝聚台灣民眾對國家定位及台灣認同的基礎[2][3][4]。
激進的台灣民族主義者,是指具有台灣民族主義信念(甚至是沙文主義),且具有較激進的思想、言論或行動的人。
台灣大量民眾反感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主張獨立的台灣人數量不少。
激進台灣民族主義者的預設立場,正如蘇明仁[5]所說:「任何台灣人都要牢牢記住:只要能夠達成目標,讓台灣真正獨立起來,誰來領導都不是問題。假如只在乎別人的觀感(『社會及人民的感受』),什麼像樣不像樣,彼此爭吵添亂,結果把整個台灣都交給別人統治。那時候,不要說權力,恐怕連生命都不保。」
台灣人對日本的看法不一,大多承認日本有其缺點及歷史罪過,但也有人認為日治時期還是優點較多。
幾乎所有台灣人都承認日本治台期間是殖民統治,而某些獨派及統派台灣人認為國民黨一黨獨大時期是更糟糕的統治,更認為日本官員雖然歧視台灣人、但他們的統治手段比國民黨更高明,故有些臺灣人對日治的好感優於國民黨。臺灣在日治時代的許多非武裝反日人士,除遭到逮捕外,基本被日本政府的迫害並不算特別嚴重,並有旅居中國後歸台的親中人士(俗稱半山仔),但在戒嚴時期,卻往往成為國民黨緝捕甚至處決的赤色分子、叛黨或黨外人士。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及國立政治大學於2005年進行民意調查顯示,有67.8%的受訪者支持「兩岸現狀就是『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的說法;有57.3%的受訪者認為「大陸當局對我政府是不友善的」,並有47.5%的受訪者認為「大陸當局對我人民是不友善的」。[8]另外於台灣《中時電子報》於2007年進行的電話民調結果顯示,有57.3%的受訪者贊成以大選辦公投方式決定台灣是否加入聯合國,並有53.3%的人支援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有71.7%的受訪者贊成以公投方式決定台灣是否加入聯合國,反對者的比例則僅有28.3%[9];2011年10月TVBS所作民調,若排除維持現狀選項,則支持獨立者67%、統一為17%,17%無意見。[10]這些民調結果反應了近十多年來臺灣獨立運動興起之後,一般的台灣民眾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及部分人民與團體不斷挑釁、文攻武嚇、及持續於國際上打壓台灣的反感。但從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中國國民黨曾實行以反攻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導向的政策,實行戒嚴、進行反共主義洗腦等威權管制,這都影響到台灣居民對中國的印象。同時部分綠營媒體稱對岸部門、單位爲中共某某部門或中共某某單位,與解嚴前用語保持一致。
中國崩潰論在台灣民族主義者中,認為中國經濟的成長是曇花一現,並且不可能維持下去。
1994年至2014年,傾向獨立的民眾在一成至兩成之間遊移。
根據2011年的一份民調,認同台灣是祖國的受訪者為89.3%,中國5.7%,無意見者4.9%。[11]
台灣學者吳叡人認為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是「台灣民族國家形成的徵兆」[12]。例如:根據國立政治大學關於身分認同趨勢的長期民調,2014年的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者有60.6%,認為自己是是中國人而非臺灣人者僅3.5%。[13]。
2017年6月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關於身分認同趨勢的長期民調,認為自己是臺灣人而不是中國人者有56%,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有36.6%,是中國人而非臺灣人者有3.8%,無意見的有3.6%[14]。
2020年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調查,「台灣人」的認同感繼續攀升,達到67%最高峰;兩種身分認同均有者是27.5%,歷年新低。中國人則是2.4%[15]。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及國民黨被迫撤退到台灣時[16],幾個中國大陸而並非原來由日本控制的島嶼仍處於國民黨的控制之下。由於中共從未獲得對金門,烏坵和馬祖群島的控制權,它們現在仍由中華民國政府管轄,在精簡的福建省內,稱為金門縣(金門,烏坵鄉)和連江縣(馬祖)。這些島嶼通常被統稱為金門馬祖,或是簡稱為「金馬地區」。
金馬地區的意義是重要的,主要在於以下幾點:
也因此一些與台獨相關的知名人士如沈富雄與黃昭堂等,認為金馬不屬於台灣的一部分,並支持金馬放棄論。
另一些陣營則認為金馬地區屬於台灣,因中華民國與台灣已成為一體。按照這種邏輯,台灣實際上擁有中華民國目前擁有的所有領土。這些地區包括金馬地區;在這個邏輯下金馬地區將不再被歸類為「福建省」,而將其簡單地歸類為「台灣離島」(與澎湖)。這也是華獨論者的論點之一。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