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語言學中,及物性是動詞的一種屬性,關係到動詞是否可以接賓語、能接多少個賓語。及物性和配價相關,後者還考慮直接賓語之外的論元。強制名詞短語和前置介詞短語決定了一個謂詞能接多少個論元。強制元素會被視作是論元,而可選元素永遠不會是論元。[1]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
傳統英語語法對動詞及物與否是二元對立的,前者可帶直接賓語(如英語throw、injure、kiss,漢語拿、說),後者不能帶直接賓語(如英語fall、sit,漢語哭、跑)。實際上許多語言(包括漢語、英語)也有能帶兩個賓語的動詞(雙及物動詞),甚至有能同時做及物和不及物的動詞(可及物動詞)。[2]
系統功能語法中,及物性形成了一個連續統,而不是傳統語法中的二元區分。「連續統」視角更偏向語義學視角,動詞如何影響賓語也被考慮在內(如「看」就比「殺」具有更低的及物性)。
及物性的概念及今日作為語言學基礎的其他概念,最早是由斯多葛學派和逍遙學派提出的,但他們所指可能是含有及物或不及物動詞的整個句子,而非動詞本身。[3][4]斯多葛學派的發現後來得到了亞歷山太學派及之後的亞歷山大語法學派的應用與發展。[3][5]
匈牙利語等語言通過詞法手段標記及物性;及物動詞與不及物動詞的行為模式並不相同。在具有多重一致的語言中,不及物動詞只與主語一致,而及物動詞則會與主語和直接賓語都一致。
其他語言中,這區別體現於句法。例如,可以通過給動詞加適當的直接賓語來判斷是否為不及物動詞:
相比之下,不及物動詞加上直接賓語會產生不合語法、乃至不合語義的話語:
英語相較於其他印歐語系語言,及物性規則異常寬鬆:看上去應該是及物動詞,但也可用作不及物動詞,反之亦然。它們間往往有著語義上的差異:比較我炒菜與番茄炒雞蛋。
不及物動詞後接適當的間接賓語是可以接受的:
英語的不及物動詞也可以帶同源賓語,賓語可被認為是動作的組成部分,如:She slept a troubled sleep(她睡了一個不安穩的覺)。
印歐語系:
所有美拉尼西亞皮欽語都用-im或-em做及物性標記:巴布亞皮欽語中laik「想要」,而laikim「喜歡(他/她/它)」。
形式及物性在各種語言中與各種語義功能相關。Hopper & Thompson (1980)在跨語言方面提出,將及物性分解為十個形式及語義特徵(部分為二元,部分分等級);與及物程度相關的特徵總結於下表:
高 | 低 | |
---|---|---|
A. 受事 | 多個受事 | 一個受事 |
B. 動作 | 動作 | 非動作 |
C. 體 | 完成 | 未完成 |
D. 瞬息性 | 瞬息 | 非瞬息 |
E. 意願性 | 意願 | 非意願 |
F. 肯定 | 肯定 | 否定 |
G. 語態 | 現實 | 虛擬 |
H. 支配度 | A支配度較高 | A支配度較低 |
I. O的受動性 | O完全受影響 | O不受影響 |
J. O的個別性 | O高度個別性 | O不具備個別性 |
Næss (2007)詳細討論了以下兩點:
討論了的受事類型包括: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