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卡繆
法國作家(1913-1960)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Remove ads
法國作家(1913-1960)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阿爾貝·加謬(法語:Albert Camus,法語發音:[albɛʁ kamy] (ⓘ);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生於法屬阿爾及利亞蒙多維城,法國小說家、哲學家、戲劇家、評論家,其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卡繆位於20世紀最有名的和最重要的的法國作家之列。
卡繆出身於阿爾及利亞的移民家庭,其家族自1871年第三代開始就在阿爾及利亞定居。他的父親是法國血統,母親是西班牙血統。卡繆出生於當時的殖民地Saint-Paul(阿拉伯語Chebaïta Mokhtar)的一個酒莊,距離蒙多維(阿拉伯語 Drean,靠近Bône城(即現今的安納巴))8公里遠。卡繆的父親路西安是個未受過教育的馬車夫,在卡繆出生前不久,他被公司從阿爾及爾派到Saint-Paul。
卡繆的父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應徵加入法軍,在第一次馬恩河戰役中受傷。1914年10月,他死於Saint-Brieuc(屬於布列塔尼大區)的軍醫院中。因此卡繆的母親帶著他和哥哥搬到了祖母家裡。他們住在阿爾及爾的一個工人階級社區,這位不識字的母親開始在工廠工作,隨後又當起了清潔工。她的大兒子沒有結婚,且有語言障礙,但也當起了制桶工人。他們一同支撐著家庭開銷,也受著卡繆祖母的照料。
卡繆靠獎學金讀完中學,1933年起以半工半讀的方式在阿爾及爾大學攻讀哲學,1935年初加入法國共產黨,1936年畢業,論文題為《新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思想》,但因肺病而未能參加大學任教資格考試。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卡繆參加了反對德國法西斯的地下抵抗運動。大戰爆發時他任《阿爾及爾共和報》主編,後在巴黎任《巴黎晚報》編輯部秘書。德軍侵法後,卡繆參加地下抗德組織,負責《戰鬥報》的出版工作。
卡繆從1932年起即發表作品,1942年因發表《異鄉人》而成名。他的小說《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評,但是《反抗者》(1951)一書由於宣揚「純粹的反抗」,即反對革命暴力而導致了他和薩特等左派知識分子的決裂。他主要的作品還有隨筆《薛西弗斯的神話》(1942)、劇本《卡里古拉》(1944)、《正義者》(1949)、小說《墮落》(1956)和短篇小說集《流放與王國》(1957)等。卡繆於1957年10月17日獲諾貝爾文學獎,成為法國當時第九位,也是最年輕的獲獎者。
1960年1月4日,46歲的卡繆因車禍死亡。1960年,卡繆在南部的沃克呂茲省盧爾馬蘭家中,與家人、伽利瑪出版社的米歇爾·伽利瑪(Michel Gallimard)及其妻女,一起過新年假期。1月2日,卡繆的妻子和子女乘火車返回巴黎,但卡繆決定乘坐伽利瑪豪華的Facel Vega HK500汽車返回巴黎。在勃艮第大區約訥省桑斯區的維勒布勒萬小鎮,汽車撞上了國道的一棵懸鈴木,而卡繆坐在乘客座位上,因沒有系安全帶而被拋出,當場去世。[1] 伽利瑪在幾天後去世,不過他的妻子和女兒沒有受傷。有史學家推測,卡繆是被克格勃暗殺,因為他批評蘇聯的暴行。[2][3]
在殘骸中發現了144頁的《第一人》手稿。卡繆曾預言,這部未完成的小說將是他最好的作品,是根據他在阿爾及利亞的童年改編的。[4] 卡繆安葬在法國沃克呂茲省的盧爾馬蘭公墓,他居住的地方。[5] 他的朋友薩特宣讀了悼詞,向卡繆英勇的「固執的人文主義」致敬。[6]
2009年11月22日法國總統沙柯吉有意將卡繆的墳遷移至塞納河左岸的先賢祠,為紀念卡繆逝世50週年;可是卡繆的兒子反對該提議,其認為他父親一生反對虛名,不會接受搬進先賢祠受人膜拜。[7]
卡繆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義,人的尊嚴問題,一直纏繞著他的創作、生活和政治鬥爭的根本問題。《薛西弗斯神話》和《局外人》構成了卡繆文學創作的母題,包含著卡繆未來作品的核心問題。《薛西弗斯的神話》中,薛西弗斯提出的幸福假設,其本質動機不在荒誕,因為荒誕不能告訴我們何謂幸福及不幸;之所以卡繆假設薛西弗斯是幸福的,是因為他認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嚴。反抗才能體現尊嚴。薛西弗斯被責為永罰,卻幸福,這是一種反抗,也是在這種條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
卡繆的創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對立的主題,其中有一些亦直接作為書名,如《反與正》,《流放與王國》等。
卡繆強調的其他還有「荒誕和理性」,「生與死」,「墮落和拯救」,「陽光和陰影」,「有罪和無辜等」,二元對立的主題經常成對出現。
卡繆一貫反對別人給他加上的存在主義的標籤,但在他接受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頒獎詞中依然稱他為存在主義者。
存在主義包容了各種各樣思想的一種思潮,在各種公認的存在主義思想之間也存在著尖銳的矛盾。簡單而言,存在主義的重大主題為個人對於存在的恐懼,荒誕的感受;它反映人在面對世界時所感到的一種情緒:孤立無援、個人承擔但無意義的世界荒謬而沒有盡頭、個人處於一種「被拋棄」的境地。
如卡繆《薛西弗斯神話》中說的,每個人都是薛西弗斯,差別只在是否認識到這一點:「起床,電車,四小時辦公室或工廠的工作,吃飯,四小時的工作,電車,吃飯,睡覺,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大部分的日子一天接一天按照同樣的節奏周而復始地流逝。可是某一天,『為什麼』的問題浮現在意識中,一切就都從這略帶驚奇的厭倦中開始了。『開始』,這是至關重要的。厭倦產生在機械麻木的生活之後,但它開啟了意識的運動。」卡繆的作品中都以存在主義的方式表現了存在主義,故普遍認為卡繆是存在主義者。
卡繆反對存在主義的原因之一是和薩特劃清界限,當時的輿論界基本上認為所謂存在主義就是薩特式的存在主義。卡繆與薩特的思想有不少共同點,也有分歧,尤其是在對待革命、歷史以及蘇聯的態度。薩特戰後受馬克思主義影響,卡繆卻一貫反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歷史主義。
繁體書:
簡體書: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