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爾·保羅·波蘭尼(Karl Paul Polanyi,/poʊˈlænji/;匈牙利語:Polányi Károly,[ˈpolaːɲi ˈkaːroj];1886年10月25日—1964年4月23日[1])是一位出身奧匈帝國的經濟人類學家、經濟社會學家和政治家。他以寫作《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英語: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廣為人知。[2]
卡爾·波蘭尼 Polányi Károly | |
---|---|
出生 | 1886年10月25日 奧匈帝國維也納 |
逝世 | 1964年4月23日 加拿大安大略省皮克靈 | (77歲)
配偶 | Ilona Duczynska(1923年結婚) |
兒女 | 卡利·波蘭尼·萊維特 |
親屬 |
|
研究領域 | 經濟社會學、經濟史、經濟人類學 |
學派 | 經濟歷史學派 |
受影響於 | 羅伯特·歐文、布羅尼斯拉夫·馬林諾夫斯基、喬治·道格拉斯·霍華德·科爾、理察·亨利·陶尼、理察·圖恩瓦爾德、卡爾·馬克思、亞里斯多德、卡爾·布赫、斐迪南·滕尼斯、亞當·斯密、阿弗烈·芮克里夫-布朗、維爾納·桑巴特、馬克斯·韋伯、盧卡奇·格奧爾格、卡爾·門格爾 |
影響於 | 馬克·格蘭諾維特、約瑟夫·斯蒂格利茨、Moses Finley、Fred L. Block、大衛·格雷伯、Margaret Somers、馬歇爾·薩林斯、Robin Hahnel、喬凡尼·阿銳基、Kari Polanyi Levitt、丹尼·羅德里克、傑科伯·黑克、John Gray、丹尼爾·貝爾、詹姆斯·C·斯科特、Ira Katznelson、赫爾曼·E·戴利、Tom Malleson、Samuel Bowles、Herbert Gintis、Ayşe Buğra、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彼得·德魯克、Regulation school、阿瑟·庫斯勒 |
貢獻 | 嵌入性、雙向運動、虛構商品、唯經濟論的謬誤、形式主義-實質主義之爭(實質主義) |
波蘭尼關注不同社會框架內經濟關係運作的整體觀點的發展,這導致他進行詳細的歷史和人類學研究。他以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組織形式為主題寫作多部專著。《鉅變:當代政治、經濟的起源》集中討論19世紀市場經濟的發展,波蘭尼表示這種經濟形式造成社會分裂,以至於沒有長遠未來。他與其他人合著的《Trade and Markets in the Early Empires》則集中討論非市場社會形式;波蘭尼為他所認為的非市場經濟制定概念架構。他也在《Dahomey and the Slave Trade》一書中分析奴隸輸出國的經濟結構。[1]
波蘭尼研究古代經濟的方法已應用於各種案例,例如前哥倫布時期的美洲和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儘管其對古代社會研究的實用性總體上受質疑。[3]
波蘭尼於1886年出生在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的一個猶太人家庭。波蘭尼的弟弟麥可·波蘭尼是一位哲學家,侄女伊娃·蔡塞爾是一位世界著名的陶藝家[4]。波蘭尼的父親米哈伊·波羅塔克(Mihály Pollacsek)是一位鐵路實業家。米哈伊從未修改過自己的姓氏,死後葬於布達佩斯的一處猶太墓地。卡爾·波蘭尼和弟弟把自己的姓氏改為波蘭尼(而不是馮·波蘭尼)。儘管父親的生意時好時壞,波蘭尼仍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並很快就在布達佩斯的知識分子與藝術家圈子裡嶄露頭角。
在布達佩斯大學讀書時,波蘭尼成立了激進且頗有影響力的伽利略俱樂部,這個俱樂部對其後的匈牙利知識分子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一時期,波蘭尼與當時有名的思想家廣為結交,如盧卡奇·捷爾吉、奧茨卡爾·雅茲、卡爾·曼海姆等。1912年,波蘭尼從布達佩斯大學畢業,獲法學博士學位。1914年,他幫助成立了匈牙利激進黨,並任書記。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波蘭尼作為奧匈帝國軍隊的一名騎兵軍官在俄國前線作戰,之後負傷被送入布達佩斯的醫院。波蘭尼支持卡羅伊·米哈伊伯爵所領導的共和國與她的社會民主體制。但民主共和國不久就被庫恩·貝拉推翻,並成立了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此時波蘭尼離開布達佩斯,前往維也納。
自1924年至1933年,波蘭尼作為資深編輯受僱於著名的「奧地利經濟學家」雜誌。正是在這一時期,波蘭尼開始對奧地利經濟學派進行批判,認為其創造了一個抽象模型來聯繫種種的經濟活動,卻喪失了對社會有機性的洞見。波蘭尼本人被費邊主義與喬治·道格拉斯·霍華德·柯爾的著作所吸引,同時還對基督教社會主義產生了興趣。
1933年,由於希特勒上台與奧地利本土洶湧的法西斯浪潮,「奧地利經濟學家」的出版商對容留一位突出的社會主義者作為雜誌編輯感到很有壓力,因此要求波蘭尼主動辭職。不久,波蘭尼離開維也納,前往倫敦,靠做記者和家教謀生,並在工人教育協會謀得一個講師的職位。他當時的講義包含了日後成為《鉅變》一書的研究。然而,直到1940年他前往佛蒙特州獲得本寧頓學院的教職時才開始撰寫這部著作。
波蘭尼1940年加入位於美國佛蒙特州的本寧頓學院,教授一門由五次講座構成的「當代的轉型」課程[5][6]。講座題目分別是,回顧19世紀[7]、趨向綜合社會[8]、國際體系的崩壞[9]、美國是例外嗎[10]、馬克思主義與俄國革命秘史[11]。除此以外,波蘭尼還參加了本寧頓人文主義系列講座[12],講座題為「讓-雅克·盧梭:自由社會是可能的嗎?」[13]
波蘭尼的《鉅變》於1940年開始寫作,1944年出版,甫一面世即大受好評。書中闡述了英國的封閉與當代經濟體系於19世紀初的形成過程。
二戰結束後,波蘭尼在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一個教職。然而,由於他的妻子曾經是共產主義者,不可能拿到美國的簽證,所以波蘭尼舉家遷往加拿大,同時波蘭尼改在紐約大學任職。在1950年代早期,波蘭尼獲得了福特基金會的大筆贊助,用於對古代帝國的經濟體系進行研究。
對現代經濟體系的出現作出解釋之後,波蘭尼試圖了解在遙遠的古代各種不同的經濟形態是如何誕生的。他在哥倫比亞大學主持的研討會吸引了很多知名學者,對學界產生很大影響,並於1957年結集出版了名為《早期帝國的貿易與市場》的著作。波蘭尼晚年繼續寫作,還創立了《共存》雜誌。1964年波蘭尼死於加拿大安大略省皮克林的住所內。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