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北京的中学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北京匯文中學(英語:Beijing Huiwen Middle School[1], 舊英文名字:Peking Academy[2]),現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培新街,首批北京市重點中學,首批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同時也是內四城區中占地面積最大的中學。
匯文中學始建於1871年(清同治十年),前身是美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附設的「蒙學館」,1912年更名為匯文大學校,1918年匯文大學堂大學部(燕京大學前身)與中學部拆分,同年中學部正式定名為匯文學校,1952年改名為北京市立第二十六中學,1959年因建北京火車站學校遷至現址,1989年始獲准恢復「北京匯文中學」的名字,2001年北京市教委認定北京匯文中學為首批「北京市示範性普通高中」。2006年,學校獲北京市精神文明先進單位、北京市基礎教育研究先進學校、北京市愛國衛生先進單位、北京市綠化美化先進單位,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等榮譽。
該校校友包括眾多曾在有關領域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及數名政治家。截止2021年,北京匯文中學的校友中共有21位兩院院士,4位國家級領導人,多位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將軍及省部級領導人。此外,文藝界、體育界與教育界也皆有眾多傑出校友。
匯文中學有悠久的歷史,距今2022年已經建校151周年。
無論時代,匯文人都和他們的母校一樣,在歷史的時空中,如恆星般閃耀灼熱並照亮他人。
——編者
北京匯文中學創辦於1871年,舊匯文校史曾載:「咸同以後,力倡維新,泰西文化相繼東漫,創其始者,厥有匯文」。同年,美國基督教會「美以美會」於崇文門內船板胡同建立教堂,並設「蒙學館」一所,名「培元齋」,即為匯文學校的前身。當時僅有學生四名,授課主要以《四書》、《聖經》為主。
自1882年以來,蒙學館因學者日眾,學校規模逐漸擴大,始任美國牧師賈腓力為校長。1884年 「美以美會」會督來華視察,提議建立中、高兩所學校。次年便在原蒙學館基礎上,建立了「懷理書院」,開設博學(高等學校)、備學(中學或全曰預科)、成美(相當小學)和蒙學(啟蒙教育)四館,同時將英語及基本科學增入課程,重要課程皆為英語授課。
1888年,美國人李安德博士升為校長,並在教會會督阜查理的建議下建立大學,懷理書院更名為「匯文書院」,從此便以「匯文」作校名。學校隨即大興土木,增加課程,設文、理、神、醫及藝術等科目,一躍踞於北京名學府之列。
1900年,庚子拳亂興起,匯文書院慘遭燒毀。此後,時任校長劉海瀾通過教會的施與,在崇內船板胡同原址重建匯文書院,並於1902年,重建德本齋、德厚齋等用作學生宿舍。1904年,為紀念前校長李安德,建安德堂樓作學生大講堂,並於同年,改校名為「匯文大學堂」,學制四年。自此以後,來求學者日益踴躍。
1912年起,學校更名為「匯文大學校」。1913年,最後一個建築高林齋宿舍樓落成,這形成了匯文校園建築的基本規模,也使學校成為華北地區有名的最高學府之一。
1914年,駐京基督教各大教會提議合併所屬大學,建立一個全新的大學。經協調,匯文大學堂大學部與華北協和女子大學等聯合定新名為「燕京」。1918年正式成立燕京大學,匯文大學校宣布解體。燕京大學最後安定在京西郊燕園(今北京大學址)。崇內船板胡同的匯文大院,留下大學預科和中學兩部,定名為「匯文學校」,蔡元培先生後曾親自為學校題寫校名和校訓。
1926年3月高鳳山博士任為校長,並於1927年在國民黨教育部立案。遵照教育部指令,校名改為「京師私立匯文中學」。
1937年,七七事變,北平淪陷。匯文中學因是美國教會學校,不被日偽管轄,但是當時時局十分惡劣,經費短缺,致使學生名額銳減,辦學環境十為艱難。1941年春,國內時局更加動盪,高鳳山校長親赴重慶從事救國運動,董事長李榮芳博士代理校務並於同年9月升任校長。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美日交戰,匯文中學終遭封鎖。1942年,日偽市政府接管匯文,更校名為「北京市立第九中學」。
1945年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北平私立匯文中學」的校名得以恢復。高鳳山校長於次年春天重返匯文,恢復整頓。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匯文中學開始了新生。
1952年,由北京市教育局接管,改為「北京市立二十六中學」。
1956年,學校被定為北京市十所重點校之一。
1959年,因建北京火車站,匯文中學被拆除,校址遷至現東城區培新街6號,並被選定為北京十所重點中學之一。校園原址的操場所在地正是當今北京站大廳的位置。匯文中學的殘餘部分此後只留在船板胡同內的一二六中學和丁香胡同內的丁香小學,其校舍中還有一些清末樣式的老房子。一二六中學於2003年因修建北京站行包房及無柱雨棚而被撤銷、拆除[3]。
1970年,學校被確定為首批對外開放窗口校。
1978年,學校被定為北京市重點學校之一。
1985年,學校成立聯合國教科文俱樂部。
1989年,經北京市政府批准,恢復「北京匯文中學」名字。
1998年,世界教科文組織俱樂部最高級別會議——執行理事會開幕式在學校實驗樓報告廳舉行。同年,學校實行建制改革,取消初中部,正式成為了一所北京市重點高中校。後經北京市、區教委批准,以原匯文中學的師資籌辦了初中校,定名為「北京文匯中學(北京匯文中學分校)」,在籌辦的過程中,匯文校友會亦提供大力支持。
1999年,市、區政府批准學校81畝校園擴建總體規劃。同年,學校完成實驗樓生物標本廊和教學樓天象廳的建設。
2001年底,被市政府批准為首批高中示範校。
2005年,學校恢復初中部,招收120名初一新生。
2006年,被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組委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授予「北京2008奧林匹克教育示範學校」。
2008年,學校開辦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高中班(黃南高中班),首批招收25名學生。
2009年,學校新建通用技術實驗室3個,完成理化生實驗室12個改造項目。
2011年,東城區教委正式宣布成立北京匯文中學校區,北京匯文中學、北京市匯文第一小學成為首批聯盟校。同年,北京匯文中學慶祝建校140周年,140年間從匯文走出去的畢業生接近5萬人,其中湧現出眾多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和社會中堅,僅兩院院士便有20餘人。
2012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授予「全國無煙示範學校」稱號。
2016年,經東城區教委批准成立北京匯文中學教育集團。
2017年,匯文中學成為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
2019年,匯文中學教學樓重建計劃基本完成。
2021年,位於永外西革新里的北京市第十一中學實驗學校(原一一四中學)併入北京市第十一中學,原114中學校址成為匯文中學南校區。
2023年,北京匯文中學南校區經歷兩年周轉後,在東城區永定門外望壇棚戶區改造項目景泰路9號院落址。
1927年,匯文以「智、仁、勇」作為校訓。1929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以《中庸》原句「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題釋之,並以此書贈匯文學校。
校徽由篆體「匯文」、火漆封印造型、匯文中學英文名稱、建校年份、圓環五共類元素構成。
篆體「匯文"是學校自1927年沿用至今的視覺元素。篆體「匯文"的邊緣形似一個平置的S,形如太極圖,象徵匯文中學「融匯天下文化之精華"。
校徽的背景取材自火漆封印。意寓匯文中學「融匯天下文化之精華"的形象特徵;同時,火漆封印還象徵著誠信與品質。
「PEKING ACADEMY'』是匯文中學的英文名稱。
「1871"是匯文中學的建校年份,簡潔的表達匯文中學悠久的歷史。
此時期制定校歌,其詞曰:我匯文,居中央,扼幽燕、控齊梁。星兮箕尾聯奎壁,直騰千丈光芒。(疊句)巍巍乎,我匯文,萬斯年,壽綿長,萬斯年,壽綿長,文明日進無疆!我匯文,重自強,宏造就,作棟梁。爾我弟兄齊奮發,揚祖國之榮光。(疊句同前)我匯文,日熾昌,開文化,接青黃。萬國精華齊陶冶,黃鐘大呂鏗鏘。(疊句同前)
1931年六十周年校慶,李戲魚老師改詞,楊榮東老師根據德國音樂家勃拉姆斯的作品,改新校歌。
現有校歌 註:歌詞中的「全人教育」是匯文中學第三任中國校長高鳳山博士於1926年提出的匯文中學的辦學理念,其宗旨是——增進身體健康,涵養審美情操,增殖職業知能,預備升學基礎,練習善用閒暇,學做良好公民,養成高尚品德。
國際合作
北京匯文中學站在教育面向世界的高度,積極推動中西文化交融,擴大對外交流合作,是基礎教育界最早的對外交流窗口學校之一,是聯合國教科文俱樂部在中國的第一個基層單位,學校與法國、德國、丹麥、瑞典、韓國、日本、美國,以及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十餘所學校建立友好交流關係,每年有數百名師生參加互訪活動。
匯文舊校址在崇文門內船板胡同1號,也就是現北京站所在地。1959年因建北京火車站,匯文中學從船板胡同遷出,原址建築被基本拆除。 但是自1913年以來,匯文所形成的校園規模和具有的校園氣質,早已成為當時北京老城內一道新鮮清澈的風景。其灰色清水磚式的建築風格也於此同時詮釋了那個年代獨有的,一種中西合璧的素雅美感。
安德堂:此建築建於1904年,為講堂主樓,取名「安德」是為了紀念前任校長李安德博士。建築有四層,下層為物理、化學實驗室以及儲藏室,二層1號為輔導處,二層甲號為圖書室兼作學生自習室,可容納200人左右。三層乙號是禮堂兼學生自習室,可容納300人左右。四層為博物室,內部陳列動植物標本與各種礦石,同時還有史地教室,其中陳列中西參考書籍與各種圖表。整個講堂共有20餘間房間,除公用與專用處所,其餘都為教室。
德本齋:學生寄宿舍,位於安德堂以東,由美國德本先生捐助,於1902年重建。共三層,坐北向南,設有暖火爐電燈等設施。首層東手為生物實驗室,二層為青年會所與閱報室。下層有沐浴處,理髮所及食堂。房間共有50餘間。
厚德齋:位於安德堂以北,為美國德厚先生捐築,於1902年重建。用作學生寄宿舍,規模設備與德本齋大致相同,共有房間70餘間。首層西首設有校長室及教育及商業兩學科的教室。
高林齋:建於1913年,學生最大最新的寄宿舍,由美國高林先生所捐築。位於安德堂以西。共四層,房間160餘間,可容納學生400人左右,其中西式鋼床、水暖電等設備設施皆由美國偉樂施先生捐築;下層有食堂及沐浴室;二層設有學生會會所,青年會所閱報室,公用教室及來賓招待室。
圖書館:落成於1935年秋,其位置位於當前北京一二六中學南部。建築坐南朝北,主入口在北面中部,可由兩側台階進入。面寬為十一開間,東西長28.5米,南北進深11米,牆身材料採用清水灰磚,檁墊枋繪有彩畫。此館作為老匯文時代最後的見證之一,在2002年北京站擴建時被拆除。
2013年11月11日,因進行教學樓重建工程,開啟周轉。周轉校位於天壇東路58號,是原109中的地址。
天壇東路58號的硬體較差,但足矣完成中學階段的基本教學任務。而更複雜的、需要硬體設施的課程會集中安排到某一天回到培新街校區上課。
多種因素的影響,培新街教學樓的重建工作延長到2018年才結束。2019學年開始,北京匯文中學結束周轉,全體師生回到培新街6號上課。
三·一八烈士紀念碑 | |
---|---|
北京市崇文區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培新街6號 |
分類 | 石窟寺及石刻 |
時代 | 民國 |
編號 | 2-? |
認定時間 | 1989年 |
現有校園位於東城區培新街6號。學校現有整體建築群包括教學主樓、科技樓、實驗樓(林同炎樓)、綜合樓、宿舍樓,400米標準跑道運動場和一座體育館,已成為北京中心城區占地面積最大的中學,學校占地面積超過27000平方米。
在幸福大街匯文中學校園內,有為紀念三·一八慘案烈士而建的「唐耀昆、謝戡烈士紀念碑」。這是從匯文中學船板胡同原址遷來。碑身正面刻有「為國死義唐謝君紀念之碑」,碑銘全文為:「舉幡伏闕,自古有之。惟義與此,匪黨匪私。何瀆於天,市朝陳屍?!捨生報國,千古同悲!」[4]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