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龍屬(學名:Laosaurus)是鳥臀目的一屬恐龍。模式種是快速化石龍(L. celer),是由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在1878年敘述、命名,根據從美國懷俄明州莫里遜組發現的化石所描述的,地質年代為侏羅紀晚期的牛津階至提通階。因為化石是破碎骨頭,所以化石龍的有效性受到質疑。第二物種是纖細化石龍(L. gracilis),化石是從加拿大艾伯塔省的上白堊紀地層發現的。小化石龍(L. minimus)也是疑名。三個物種認為都是屬於基底鳥腳亞目的稜齒龍科。
歷史及分類
在1878年,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將一些脊椎骨(編號YPM 1874)命名為新屬,快速化石龍(L. celer)。正模標本包括9節部份尾椎及2節完整尾椎,是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發現於美國懷俄明州科摩崖的莫里遜組地層。馬什判斷這些標本是屬於像狐狸大小的動物[1]。同年,他更命名了兩個另外的物種:
- 纖細化石龍(L. gracilis):馬什根據1節背椎的椎體、1節尾椎的椎體、及部份尺骨來命名[1][2]。在1983年,彼得·加爾東(Peter Galton)發現應該包括13節背椎及8節尾椎,以及部份後肢[3]。
- 高化石龍(L. altus):馬什根據一個骨盆、後肢及牙齒(編號YPM 1876)來命名[4]。
在1894年,馬什將高化石龍連同新近發現的化石,建立為橡樹龍,並將發現於科摩崖的部份骨骼(編號YPM 1882),建立為另一個物種,伴侶化石龍(L. consors)[5]。在1895年,他更創立了化石龍科(Laosauridae),但最後被認為是稜齒龍科的異名[6]。
在1909年,查爾斯·惠特尼·吉爾摩將一隻幼年個體的股骨(編號USNM 5808)[7]。在1925年,吉爾摩爾將一個部份骨骼(編號CM 11340),根據牠們的大小,編入於纖細化石龍(L. gracilis)[8]。但在1983年,彼得·加爾東將該股骨改歸類於奧斯尼爾龍(Othnielia),而該部份骨骼歸類於橡樹龍。
在1924年,吉爾摩爾將部份左後肢及部份脊骨(編號NMC 9438),命名了第五個物種,小化石龍(L. minimus);化石發現於艾伯塔省老人組,地質年代屬於上白堊紀坎帕階末[9]。在當時,化石所屬地層被認為是下白堊紀的布來摩耳組,因此吉爾摩爾將牠們歸類為晚侏羅紀的化石龍屬[10]。在1949年,Loris Russell舉出新的地質資料,並質疑小化石龍的分類,並稱這組骨骼最類似下白堊紀英國維耳德的稜齒龍[10]。
在1977年,加爾東將伴侶化石龍及纖細化石龍,合併、新建立為雷克斯奧斯尼爾龍(Othnielia rex)[11];並在1983年重新描述大部分的化石,並重新歸類牠們[3]。在1980年代早期,加爾東是主張「傷齒龍是肉食性鳥腳亞目」假說的學者之一,根據沒有正式發表的文獻證據,這是他把小化石龍編入傷齒龍的結果[3]。這造成後來幾年的奔山龍及傷齒龍的蛋混淆事件,最後證實是傷齒龍在奔山龍的蛋巢中,吃奔山龍的蛋[12]。快速化石龍被加爾東歸類為疑名[13][14]。
後來在1990年,小化石龍被認為可能是奔山龍的第二物種、或是標本之一,但是化石太少而不足以確定[13]。而在2006年,加爾東提出雷克斯奧斯尼爾龍只是根據未經診斷的化石,將這些化石建立為新屬,伴侶奧斯尼爾洛龍(Othnielosaurus consors),並把原本的伴侶化石龍定為模式標本[15]。
古生物學
參考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