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e ads
北京桥梁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運河 | |
---|---|
永通橋及石道碑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 |
地址 | 北京市朝陽區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 |
編號 | 6-810(7-1973-3-009) |
認定時間 | 2006年(2013年合併至大運河) |
永通橋,俗稱八里橋和八里莊橋,位於北京市通州區與朝陽區交界處的通惠河上[1][2],地屬朝陽區管莊鄉[3][4]。
永通橋是京杭大運河北京段保存最完整、形制最精美的石橋[3]。1984年,永通橋及石道碑列為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永通橋及石道碑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的子項。2013年,合併至大運河。
永通橋在通惠河五閘普濟閘以東,為通惠河上有名的古橋,因為距離通州老城以西八里之處而得俗名「八里橋」。如今的八里橋處在通州區與朝陽區的交界處。北京地鐵八通線八里橋站便位於該橋稍南處。該橋地理位置重要,是明清兩朝漕運入京及清朝皇帝東謁清東陵的必經之道,也是通州通往北京城的要道。該橋是北京三大具有防禦功能的古橋之一(其他兩座是盧溝橋、朝宗橋)。[1][3]另一種說法稱該橋是拱衛京師四大橋之一(其他三座是盧溝橋、朝宗橋、馬駒橋)。[5]
永通橋始建於明朝正統十一年(1446年)。正統帝賜橋名「永通」。《永通橋記》載:「通州城西八里河,京都諸水匯流而東。河雖不廣,每夏秋之交雨水泛濫,常架木為橋,比舟為梁,數易輒壞。」所以明朝朝廷決定在這裡興建該石橋。該橋平面呈南北向,橫跨在通惠河上,為三孔聯拱實心欄板石橋。此橋長50米,寬16米,兩側設有石欄,每側望柱各33根,每個望柱頭雕有石獅,石獅神態各異,堪與盧溝橋的石獅媲美。此橋橋面由花崗石鋪成,各橋石之間用鐵連嵌,使橋面連成一體,非常堅固。橋身用灰土填實夯固,灰土外有磚牆。四隻石雕鎮水獸臥在雁翅上。為使通惠河行船方便,該橋中間的券孔非常高大,兩側橋洞則小很多。舊時民間諺語稱:「八里橋下不落桅」,稱讚此橋通行船隻之便利。[1][2]
明代吳仲撰《通惠河志》中的「通惠河圖」(中國古代地圖的方位習慣與現在相反,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 |
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清朝遭到英法聯軍進攻,天津、通州先後失守。清政府調集3萬軍隊,於1860年9月21日在永通橋(八里橋)和英法聯軍血戰,史稱八里橋之戰。八里橋為北京至天津間的水路要地,東距通州八里,西距北京城三十里。英法聯軍若從通州進攻北京城,須經八里橋。清軍在八里橋準備同英法聯軍決戰。當時清軍統帥僧格林沁在奏摺中向朝廷立誓:「奴才等現在督帶官兵退八里橋以扼赴京道路。奴才等趕緊再振軍心,倘該夷由通(州)上犯,奴才等惟有與之以死相拼。」清軍在八里橋與英法聯軍遭遇,戰況極其慘烈。僧格林沁率蒙古馬隊多次衝鋒,皆未成功,清軍在英法聯軍槍炮攻擊下死傷慘重,但守橋的清軍仍非常英勇,「他們中沒有一個後退,全都以身殉職。」在八里橋之戰中,清軍損失2萬多人,英法聯軍僅損失12人(一說損失為1200人)。最終,清軍失守八里橋。據參加戰鬥的法國軍人回憶,戰鬥自清晨七時許開始,直打到中午。在大炮轟擊之下,八里橋的石欄被炸得粉碎,很多石獅被炸毀,橋面上堆滿清軍官兵屍體。[1]
八里橋為北京城最後的屏障。八里橋之戰的次日,1860年9月22日,居住在圓明園的咸豐帝逃往熱河避暑山莊。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聯軍劫掠圓明園後焚毀該園。八里橋之戰後,清政府修復了受損的八里橋,但一些炮彈造成的損傷仍然存留下來。[1]
2002年至2005年間,北京市乃至中國多家媒體曾報道該橋遭嚴重破壞,文物部門表示:「2003年已將八里橋文物保護列入北京市人文奧運補助項目,保存它的歷史價值,但修復起來工程規模巨大,將與其他相關部門進行協商解決。」但保護工作一直沒有進展。2006年,該橋橋面、石攔板、石獅許多遭到毀壞,還被人用油漆噴上的小廣告。[2]
八里橋東側有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年)《御製通州石道碑》。[2]此碑是為紀念雍正七年(1729年)敕筑北京朝陽門至通州各倉、碼頭間石道之事而立。該石碑南向面朝道路,艾葉青石制,總高七米。碑額篆刻「御製」二字,碑身陰刻御筆,左為漢文,右為滿文,文字四周浮雕群龍游水。上述石道由於搶修過快,路基較軟,工程質量較差,運輸量增大,不過數年石道已經變得坎坷不平。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五年(1757年至1760年),重修京通石道,又有重修朝陽門石道碑,立在三間房以西,形制與該石道碑相同。石道碑的碑文中有「潞河為萬國朝宗之地,四海九州歲致百貨,千檣萬艘,輻輳雲集,商賈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車轂織路,相望於道,蓋倉庾之都會而水路之沖達」之語,描寫了當年通州經濟的繁榮景象。[5]
光緒《通州志》中的「城池圖」 |
1984年5月,八里橋與御製通州石道碑以「永通橋及石道碑」之名,列入第三批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6]。2006年,「永通橋及石道碑」做為大運河北京段的文物點,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京杭大運河的子項。2013年,「永通橋及石道碑」隨之併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內。[7]
雖然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八里橋還長期承擔了承載機動車行駛的任務。2019年,老橋西邊約152米處新建的六車道新八里橋竣工,老橋才結束了交通承載使命。新橋為了呼應老橋,採用拱橋設計;為了避免影響老橋歷史風貌,不高於老橋[8]。
應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對永通橋整體修繕方案的要求,朝陽區方面在2021年啟動永通橋修繕工程[3]。修繕工程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剔除現代修繕痕跡,將橋面以及周邊的兩千多塊條石全部還原,並整修橋梁的安全隱患部位,恢復其歷史風貌。開展修繕工程的同時,同步推進永通橋數位化保護工作,用以展示橋梁基本信息和修繕過程。修繕工程歷時兩年[4],於2023年完工[3]。
2024年6月6日,舉辦永通橋(八里橋)文物活化利用啟動儀式暨大運河申遺十周年活動[3],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文物學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單霽翔與北京市文物局一級巡視員向德春,中共朝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孟銳一同出席[4]。永通橋正式對市民開放[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