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科夫
波蘭第二大城、小波蘭省首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波蘭第二大城、小波蘭省首府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拉科夫[註 1](波蘭語:Kraków [ˈkrakuf] (ⓘ)[註 2]),國語譯克拉科夫,又稱克拉考(德語:Krakau [ˈkʁaːkaʊ̯] (ⓘ);英語:Cracow)是波蘭第二大城市、小波蘭省省會,位於波蘭南部,鄰近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維斯瓦河貫穿市區。其歷史文化積澱深厚,建城歷史可追溯到7世紀[3],自1038年起成為波蘭首都,至1596年齊格蒙特三世遷都華沙為止[4],傳統上一直是波蘭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克拉科夫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其老城區及瓦維爾城堡於197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克拉科夫 Kraków | |
---|---|
市、都市縣、省會 | |
克拉科夫王家首都市 Stołeczne Królewskie Miasto Kraków | |
綽號:波蘭雅典 | |
格言:Cracovia urbs celeberrima(拉丁語「克拉科夫,天下名城」) | |
坐標:50.0614°N 19.9372°E | |
國家 | 波蘭 |
省份 | 小波蘭省 |
縣份 | (擁有縣權力的市) |
建市 | 1257年6月5日 |
行政區劃 | 18區 |
政府 | |
• 市長 | 亞切克·馬赫羅夫斯基 (I) |
面積 | |
• 全市 | 326.8 平方公里(126.2 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1,023.21 平方公里(395.06 平方英里) |
海拔 | 219 公尺(719 英尺) |
人口(2021-03-31) | |
• 全市 | 800,653[1]人 |
• 密度 | 2,450人/平方公里(6,345人/平方英里) |
• 都會區 | 1,725,894 |
時區 | CET(UTC+1) |
• 夏時制 | CEST(UTC+2) |
郵政編碼 | 30-024至31-963 |
電話區號 | +48 12 |
網站 | www |
官方名稱 | 克拉科夫歷史中心 |
類型 | 文化遺產 |
標準 | iv |
評定時間 | 1978年 (第二次會議) |
參考編碼 | 29 |
分區 | 歐洲和北美地區 |
克拉科夫原為瓦維爾山上的一座小村莊,後逐漸崛起。根據中世紀安達盧斯商人易卜拉欣·伊本·雅庫布(Ibrahim Ibn Yakoub)的記載,早在985年,這裡已經成為中歐繁榮的貿易中心[3]。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後歸屬奧地利帝國統治,隨著1918年波蘭第二共和國的成立,以及20世紀大學及其他文化場所的建設熱潮,克拉科夫再次確立了其國家主要文化中心的地位。2022年,克拉科夫人口為800,653人。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波蘭淪陷,克拉科夫成為納粹德國殖民政權波蘭總督府的統治中心,城中的猶太人被納粹當局送入隔都,後絕大多數被送往附近的奧斯威辛、普瓦舒夫等集中營集體屠殺[5]。然而,這座城市得以倖免於戰爭破壞。
1978年,時任克拉科夫總主教嘉祿·若瑟·沃伊蒂瓦當選為教宗,即若望保祿二世,是455年來第一位非義大利出身的教宗[6]。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將克拉科夫老城區及歷史中心以及附近的維利奇卡鹽礦列入第一批世界遺產名錄[7][8]。克拉科夫被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網絡列為「高度自足」等級的全球城市[9]。克拉科夫擁有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建築,瓦維爾主教座堂、瓦維爾城堡、聖母聖殿、聖伯多祿聖保祿聖殿、中央集市廣場等是克拉科夫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10]。世界最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之一亞捷隆大學也位於克拉科夫。此外,該市還擁有克拉科夫國家博物館、克拉科夫歌劇院、尤利烏什·斯沃瓦茨基劇院、國家斯塔里劇院等重要文化機構。若望保祿二世國際機場是克拉科夫主要的聯外機場,年客流量在全國各大機場中位居第二,也是波蘭東南部地區民航運輸的中心。
2000年,克拉科夫獲選為歐洲文化之都。2013年,克拉科夫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入選文學之城[11]。天主教會主辦的2016年世界青年日也在此舉行[12]。2023年歐洲運動會則在克拉科夫和小波蘭地區舉行[13]。
傳統上,克拉科夫的名稱來源於傳說中維斯瓦人的首領、城市建立者克拉克。在波蘭語中,Kraków是Krak一詞的古體屬格形式,意為「克拉克的城市」。但歷史學界對這一名稱的來源爭議很大,存在多種不同的理論,且尚未形成共識。波蘭文獻對克拉克最早的記載始於1190年,但該聚落早在7世紀就已經存在,當時這一地區的主要居民是維斯瓦人。[3]這座城市的名字可能源自波蘭語kruk一詞,意為「烏鴉」。[14][15]
克拉科夫的正式名稱為「Stołeczne Królewskie Miasto Kraków」,意為「克拉科夫王家首都市」。[16]
波蘭王國 (965—1138)
克拉科夫公國 (1138—1320)
波蘭王國 (1320—1385)
波蘭王國 (1320—1569)
波蘭立陶宛聯邦 (1569—1795)
哈布斯堡君主國波西米亞王國 (1795—1804)
奧地利帝國波西米亞王國 (1804—1809)
華沙公國 (1809—1815)
克拉科夫自由市 (1815—1846)
奧地利帝國克拉科夫大公國 (1846—1867)
奧匈帝國克拉科夫大公國 (1867—1918)
波蘭第二共和國 (1918—1939)
納粹德國波蘭總督府 (1939—1945)
波蘭人民共和國 (1945—1989)
克拉科夫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瓦維爾山上的石器時代定居點。[17]在傳說中,維斯瓦人首領克拉克在瓦維爾巨龍棲息的洞穴之上建立了克拉科夫城。關於克拉科夫最早的書面記載可以追溯至公元965年,在這份文獻資料中,克拉科夫是一個重要的商業中心,起初位於摩拉維亞轄境,955年時被波西米亞的波列斯拉夫一世征服。[18]波蘭皮雅斯特王朝的梅什科一世於其統治末期從波西米亞人手中奪取了克拉科夫,將其納入皮雅斯特王朝的領地。[19]
10世紀末,克拉科夫已轉變為這一地區首要的貿易中心。[20]1038年,克拉科夫成為波蘭王國的首都。[3]此後,瓦維爾城堡等磚制建築以及聖亞德伯堂、聖母聖殿等羅馬式教堂陸續得以興建起來。[21]1241年,蒙古人洗劫並焚燒了克拉科夫。[22]1257年,克拉科夫大公波列斯瓦夫五世按原樣重建了該城[23],並參照弗羅次瓦夫建立了以馬德堡法律為藍本的市政制度,包括對市民的稅收優惠以及貿易特權等。[24]1259年,蒙古人再次掠奪該城。1287年,蒙古人第三次進犯克拉科夫,得益於新建的防禦工事,入侵的蒙古人被擊退。[25]
1335年,卡齊米日三世在城西的兩片郊區建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新城,即卡齊米日。1362年,卡齊米日中心地帶建立了防禦性城牆,同時聖彌額爾聖達尼老聖殿邊上的一塊地產被贈予奧斯定會。[26]1364年,卡齊米日三世建立了克拉科夫大學(今亞捷隆大學)。作為中歐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克拉科夫大學的成立,極大提高了城市的地位和重要性。[27]
進入亞捷隆王朝時期,克拉科夫得到進一步發展。作為波蘭王國的首都及漢薩同盟的成員,這座城市吸引了許多來自國外的手工業者、商人和行會,科學和藝術開始蓬勃發展。[28][29]王室機構和亞捷隆大學促成了克拉科夫波蘭文學文化的第一次大繁榮。[30]
15、16世紀是波蘭的「黃金時代」。[31]這一時期,波蘭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藝術和建築作品[32][33],克拉科夫卡齊米日區東北部猶太人聚居區的舊猶太會堂就是一大代表。[34]卡齊米日四世統治時期,許多藝術家前往克拉科夫定居。1473年,卡斯帕·施特勞布於此印刷出波蘭現存最早的印刷品《克拉科夫日曆》[35][36],隨後約翰·哈勒在城內開設了一座印刷廠。[37]
1520年,漢斯·貝赫姆(Hans Behem)在克拉科夫鑄造了波蘭最富盛名的教堂鍾,並根據當時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一世的名字命名為齊格蒙特鍾。[38]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的弟弟漢斯·丟勒曾是齊格蒙特一世的宮廷畫家。[39]漢斯·馮·庫姆巴赫為克拉科夫的數個教堂創作了單幅祭壇畫。[40]1553年,卡齊米日區議會賦予當地猶太社區於現有防禦城牆西側建立自己城牆的權利。1608年,由於社區規模的膨脹和波西米亞猶太人的流入,城牆得到進一步擴建。[41]1572年,亞捷隆王朝最後一位國王齊格蒙特·奧古斯特死後無嗣,法國的亨利繼承波蘭王位,隨後王位在各個外國統治者之間反覆易手,導致城市重要性大為下降,加之瑞典人的侵略和腺鼠疫的爆發,大量無辜市民死亡,城市處境雪上加霜。1596年,瓦薩家族的齊格蒙特三世將波蘭立陶宛聯邦的首都從克拉科夫遷至華沙。[4]
自18世紀初期起,波蘭立陶宛聯邦不斷衰落,到了18世紀90年代中期,波蘭立陶宛聯邦已兩度遭到普魯士、奧地利和俄羅斯三大強鄰瓜分。[42]1791年,奧地利大公約瑟夫二世將卡齊米日併入克拉科夫。此後,富有的猶太人家庭開始陸續遷出。但囿於安息日禁止行旅的法令,絕大多數猶太人仍然住在距離其傳統聚會場所較近的地方。1794年,塔德烏什·柯斯丘什科在中央集市廣場發動了一次不成功的反俄起事。儘管他在拉齊瓦維采戰役中以少勝多取得了對俄軍的勝利,但最終仍舊導致了第三次瓜分波蘭,波蘭立陶宛聯邦滅亡。[43]1809年,拿破崙·波拿巴從奧地利手中奪取了克拉科夫,並將其置於華沙公國管轄之下。1815年,拿破崙戰敗後,列強召開維也納會議,恢復了克拉科夫原有的邊界,並建立了克拉科夫自由市。1846年,克拉科夫再次爆發反對奧地利帝國的起義,結果遭到鎮壓。[44]該年11月16日,奧地利與俄國簽署條約後,將其吞併,建立克拉科夫大公國,由奧地利皇帝兼任克拉科夫大公。[45][46]
1866年,普奧戰爭失利後,奧地利給予了加利西亞地區更多的自治權。[47]這一時期,克拉科夫由於政治風氣較自由,成為了波蘭地區的文化、藝術中心以及波蘭民族的象徵,並獲得了「波蘭雅典」的稱號。當時,許多頂尖的波蘭藝術家居住於克拉科夫[48],例如畫家揚·馬泰伊科[49]、劇作家斯坦尼斯拉夫·維斯皮安斯基等。[50]19世紀末的克拉科夫逐漸演化為一座現代化城市。
1901年,克拉科夫開通了自來水和有軌電車線路。1910年至1915年間,克拉科夫與其城郊地區逐漸合併為一個名為「大克拉科夫」的單一行政區劃。[51][52]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約瑟夫·畢蘇斯基在克拉科夫組建了第一精銳連(隨後成為波蘭軍團),爭取波蘭獨立。[53]1914年11月,俄軍曾短暫地圍困了克拉科夫。[54]1918年,波蘭清算委員會控制了克拉科夫,結束了奧地利對此地100多年的統治。[55][56]
一戰結束後,波蘭第二共和國成立,克拉科夫恢復了其波蘭文化、學術重鎮的地位。這一時期,AGH科學技術大學、揚·馬泰伊科美術學院等高等教育機構以及幾所重要的職業學校相繼成立。同時,這裡也成為波蘭猶太人的一大重要文化中心,錫安主義、勞工主義等思想在城市的猶太青年中廣為盛行,哈西迪猶太教與猶太教改革派等不同的猶太教派也在此得以共存、發展。[57][58][59]
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後,將克拉科夫劃入其建立的殖民政權波蘭總督府管轄下。1939年10月26日,德國設置了克拉科夫大區,是為波蘭總督府下四個區劃之一,以克拉科夫為其首府。[60]納粹德國政府任命律師出身的漢斯·法郎克為波蘭總督,以瓦維爾城堡為辦公地點。納粹計劃將城中的波蘭人和猶太人全部驅逐出去,並用德語重新命名城市街道,同時將其宣傳為一歷史悠久的德國城市,從而實現將克拉科夫全盤德國化的目標。[61]1939年11月28日,漢斯·法郎克設置了猶太人委員會,協助納粹當局處理猶太人口登記、徵稅以及強制勞動等政務。波蘭家鄉軍在此地建立了一套平行的行政體系。[62]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約有56,000名猶太人居住在克拉科夫,約占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到1939年11月,克拉科夫的猶太人口已增長到約70,000人。[63][64]據德國1940年的統計,整個克拉科夫大區居住著超過20萬猶太人,占該大區總人口的5%以上。然而,這一地區猶太人的數量可能被低估了。[64]此外,為摧毀波蘭文化,從源頭上消滅波蘭民族意識,納粹當局組織了「克拉科夫特別行動」,將180名以上的大學教授和學者押送到了薩克森豪森集中營以及達豪集中營。後來,他們中的倖存者在義大利名流的請求下獲釋。[65][66]
1939年12月起,當局將城中的猶太人大規模驅逐到鄉村地區。1941年3月,納粹當局開始將仍然留在城中的猶太人全部送入克拉科夫猶太人區,區內的許多猶太人或者病死,或者餓死。起初,猶太人區是相對開放的,猶太人可以自由進出。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納粹當局全面切斷了猶太人區與外界的連結,安全措施也更加嚴密。1941年秋天,黨衛隊制定了「通過勞動滅絕」的計劃,這進一步惡化了區內猶太人的處境。[67]後來,猶太人區居民或在區內被直接屠殺,或被送入貝烏熱茨滅絕營、普瓦舒夫集中營、奧斯威辛集中營等集中營。[68]1942年6月至9月間,克拉科夫大區的猶太人被大規模送入集中營屠殺,其中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遣送發生在1942年6月的第一周。[64]1943年3月,猶太人區被徹底清空,克拉科夫猶太社區自此成為歷史。[69]
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是克拉科夫猶太人區的倖存者之一。企業家奧斯卡·辛德勒在猶太人區挑選員工到其工廠工作,使得他們免於遭受屠殺的厄運。[70][71]許多有勞動能力的猶太人並沒有被直接送到滅絕營,而是被送到總督府轄區的其他集中營做勞工。[64]克拉科夫在二戰中受損相對較輕,城中的古蹟大多未遭毀壞。[72]。1945年1月,科涅夫元帥率領蘇聯軍隊進入克拉科夫,隨後開始逮捕波蘭救國軍成員和忠於波蘭流亡政府的人。[73]
波蘭人民共和國時期,政府在諾瓦胡塔區建造了波蘭全國最大的煉鋼廠。[74]列寧煉鋼廠(今森吉米爾煉鋼廠)的建立,標誌著克拉科夫由學術中心轉變為工業中心。[75]克拉科夫的人口也因新的工人階層的遷入而快速增長。
嘉祿·若瑟·沃伊蒂瓦在1964年至1978年間擔任克拉科夫總教區總主教,期間成功說服政府在新工業區建設第一批教堂。[75][76]1978年,沃伊蒂瓦當選教宗,稱若望保祿二世,成為455年來第一位非義大利出身的教宗。同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克拉科夫老城列入第一批世界遺產名錄。
克拉科夫位於波蘭南部維斯瓦河畔,地處喀爾巴阡山脈北麓的谷地之中,海拔219米(719英尺),北臨克拉科夫-琴斯托霍瓦高地,南距塔特拉山脈100公里(62英里),東距波烏邊界230公里(143英里)。
克拉科夫有五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約48.6公頃(120英畝)。由於具有高度的生態價值,因此政府專門立法保護這些地區。城市西北側緊鄰別拉尼-泰涅克侏羅紀保護區[77],另有一部分城區位於維斯瓦河谷的生態走廊內。[78]市中心位於河流左岸。
一般而言,克拉科夫的氣候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79],但其具體數據更符合半大陸性氣候的特徵。[80][81]在較早的資料中,該市的氣候則屬於溫帶大陸性濕潤氣候的暖夏亞型。[82][83]根據文岑蒂·奧科沃維吉呂的氣候分類法,克拉科夫的氣候屬於暖溫帶融合型氣候。[84]
由於其地理位置,克拉科夫容易受到海洋和北極的間接影響,使得其天氣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劇烈變化。[85][86]
克拉科夫靠近東歐,距離大海相對較遠,因此溫差較為明顯,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8.9 °C(48.0 °F),1月平均氣溫為−1.6 °C(29.1 °F),7月平均氣溫為19.3 °C(66.7 °F)。[87]夏季氣溫經常超過25 °C(77 °F),有時甚至達到30 °C(86 °F),而冬季夜間氣溫一般在−5 °C(23 °F)左右,有時可降至−15 °C(5 °F),白天則約為0 °C(32 °F)。
相較於首都華沙,克拉科夫一年中冬季以外大部分時間的氣溫變化相對較小,而在冬天,和波蘭南部的其他地區一樣,克拉科夫的日溫差較大,風更溫和,雨天通常更多,但晴天的可能性也更大。更高的太陽高度角也使得當地的植物能夠生長更長時間。[88]此外,根據較早的數據,克拉科夫的平均日照時長較華沙短,但兩者的相對濕度差異很小,風向則以東北風為主。[80]
克拉科夫機場氣候數據,平均數據1991年–2020年,極端數據1951年至今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6.6 (61.9) |
19.8 (67.6) |
24.1 (75.4) |
30.0 (86.0) |
32.6 (90.7) |
34.2 (93.6) |
35.7 (96.3) |
37.3 (99.1) |
34.8 (94.6) |
27.1 (80.8) |
22.5 (72.5) |
19.3 (66.7) |
37.3 (99.1) |
平均最高溫 °C(°F) | 10.0 (50.0) |
12.3 (54.1) |
18.0 (64.4) |
24.3 (75.7) |
27.9 (82.2) |
31.1 (88.0) |
32.5 (90.5) |
32.2 (90.0) |
27.6 (81.7) |
23.4 (74.1) |
17.3 (63.1) |
10.9 (51.6) |
33.8 (92.8) |
平均高溫 °C(°F) | 1.6 (34.9) |
3.7 (38.7) |
8.4 (47.1) |
15.1 (59.2) |
19.8 (67.6) |
23.2 (73.8) |
25.3 (77.5) |
25.0 (77.0) |
19.5 (67.1) |
14.0 (57.2) |
7.6 (45.7) |
2.7 (36.9) |
13.8 (56.8) |
日均氣溫 °C(°F) | −1.6 (29.1) |
−0.2 (31.6) |
3.5 (38.3) |
9.3 (48.7) |
14.0 (57.2) |
17.6 (63.7) |
19.3 (66.7) |
18.9 (66.0) |
13.9 (57.0) |
8.8 (47.8) |
3.8 (38.8) |
−0.5 (31.1) |
8.9 (48.0) |
平均低溫 °C(°F) | −4.7 (23.5) |
−3.7 (25.3) |
−0.8 (30.6) |
3.7 (38.7) |
8.5 (47.3) |
12.2 (54.0) |
13.8 (56.8) |
13.4 (56.1) |
9.2 (48.6) |
4.7 (40.5) |
0.6 (33.1) |
−3.4 (25.9) |
4.5 (40.1) |
平均最低溫 °C(°F) | −15.7 (3.7) |
−13.0 (8.6) |
−8.0 (17.6) |
−3.0 (26.6) |
1.9 (35.4) |
6.6 (43.9) |
8.3 (46.9) |
7.7 (45.9) |
2.8 (37.0) |
−3.2 (26.2) |
−7.3 (18.9) |
−13.5 (7.7) |
−18.0 (−0.4) |
歷史最低溫 °C(°F) | −29.9 (−21.8) |
−29.5 (−21.1) |
−26.7 (−16.1) |
−7.5 (18.5) |
−3.2 (26.2) |
−0.1 (31.8) |
5.4 (41.7) |
2.7 (36.9) |
−3.1 (26.4) |
−7.4 (18.7) |
−17.2 (1.0) |
−29.5 (−21.1) |
−29.9 (−21.8)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7.9 (1.49) |
32.3 (1.27) |
38.1 (1.50) |
46.4 (1.83) |
79.0 (3.11) |
77.0 (3.03) |
98.2 (3.87) |
72.5 (2.85) |
65.8 (2.59) |
51.2 (2.02) |
41.4 (1.63) |
33.4 (1.31) |
673.0 (26.50) |
平均最大雪深 cm(英寸) | 7.6 (3.0) |
6.5 (2.6) |
2.7 (1.1) |
0.9 (0.4)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0 (0.0) |
0.3 (0.1) |
2.7 (1.1) |
4.1 (1.6) |
7.6 (3.0)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16.93 | 15.71 | 15.00 | 12.87 | 14.97 | 13.37 | 15.00 | 12.00 | 12.07 | 13.40 | 14.67 | 15.77 | 171.74 |
平均降雪天數(≥ 0 cm) | 17.9 | 14.1 | 5.5 | 0.8 | 0.0 | 0.0 | 0.0 | 0.0 | 0.0 | 0.3 | 4.3 | 11.9 | 54.8 |
平均相對濕度(%) | 85.8 | 82.5 | 76.3 | 69.9 | 72.0 | 72.7 | 73.2 | 74.5 | 80.2 | 83.8 | 87.7 | 87.5 | 78.8 |
月均日照時數 | 43.3 | 63.2 | 100.5 | 136.9 | 200.8 | 193.5 | 210.5 | 200.7 | 125.4 | 97.7 | 48.8 | 32.1 | 1,453.4 |
資料來源1:Institute of Meteorology and Water Management[87][89][90][91][92][93][94][95] | |||||||||||||
資料來源2:Meteomodel.pl (records, relative humidity 1991–2020, sunshine 1971–2000)[96][97][98][99] |
克拉科夫天文台氣候數據,平均數據1991年–2020年,極端數據1951年至今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歷史最高溫 °C(°F) | 17.3 (63.1) |
21.0 (69.8) |
24.7 (76.5) |
31.2 (88.2) |
33.7 (92.7) |
36.0 (96.8) |
36.7 (98.1) |
38.3 (100.9) |
35.8 (96.4) |
27.9 (82.2) |
24.0 (75.2) |
19.9 (67.8) |
38.3 (100.9) |
平均最高溫 °C(°F) | 10.9 (51.6) |
13.3 (55.9) |
18.9 (66.0) |
25.3 (77.5) |
28.9 (84.0) |
32.1 (89.8) |
33.4 (92.1) |
33.2 (91.8) |
28.4 (83.1) |
24.4 (75.9) |
17.8 (64.0) |
11.6 (52.9) |
34.7 (94.5) |
平均高溫 °C(°F) | 2.3 (36.1) |
4.4 (39.9) |
9.1 (48.4) |
15.8 (60.4) |
20.6 (69.1) |
24.0 (75.2) |
26.0 (78.8) |
25.8 (78.4) |
20.2 (68.4) |
14.6 (58.3) |
8.2 (46.8) |
3.3 (37.9) |
14.5 (58.1) |
日均氣溫 °C(°F) | −1.0 (30.2) |
0.4 (32.7) |
4.1 (39.4) |
9.8 (49.6) |
14.6 (58.3) |
18.3 (64.9) |
20.0 (68.0) |
19.3 (66.7) |
14.2 (57.6) |
9.2 (48.6) |
4.4 (39.9) |
0.2 (32.4) |
9.5 (49.1) |
平均低溫 °C(°F) | −3.5 (25.7) |
−2.6 (27.3) |
0.3 (32.5) |
4.8 (40.6) |
9.5 (49.1) |
13.2 (55.8) |
14.9 (58.8) |
14.4 (57.9) |
10.1 (50.2) |
5.7 (42.3) |
1.7 (35.1) |
−2.2 (28.0) |
5.5 (41.9) |
平均最低溫 °C(°F) | −14.0 (6.8) |
−11.4 (11.5) |
−6.4 (20.5) |
−1.6 (29.1) |
3.0 (37.4) |
8.1 (46.6) |
9.9 (49.8) |
9.2 (48.6) |
3.8 (38.8) |
−1.8 (28.8) |
−5.8 (21.6) |
−11.6 (11.1) |
−16.4 (2.5) |
歷史最低溫 °C(°F) | −26.1 (−15.0) |
−26.8 (−16.2) |
−23.2 (−9.8) |
−4.6 (23.7) |
−1.8 (28.8) |
2.3 (36.1) |
6.6 (43.9) |
4.5 (40.1) |
−2.6 (27.3) |
−5.7 (21.7) |
−16.1 (3.0) |
−25.7 (−14.3) |
−26.8 (−16.2)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7.9 (1.49) |
33.3 (1.31) |
38.3 (1.51) |
48.4 (1.91) |
82.6 (3.25) |
81.1 (3.19) |
98.6 (3.88) |
75.1 (2.96) |
70.3 (2.77) |
53.1 (2.09) |
41.8 (1.65) |
32.4 (1.28) |
693.0 (27.28) |
平均降水天數(≥ 0.1 mm) | 16.9 | 15.2 | 14.9 | 12.9 | 14.6 | 13.8 | 14.7 | 12.4 | 12.0 | 13.6 | 14.7 | 16.3 | 172.0 |
平均相對濕度(%) | 82.2 | 78.9 | 73.0 | 66.1 | 68.4 | 68.9 | 70.0 | 72.4 | 79.3 | 82.7 | 84.8 | 83.9 | 75.9 |
資料來源:https://meteomodel.pl/dane/srednie-miesieczne[100] |
千餘年來,克拉科夫從最早的核心區逐漸向外發展,並且幸運地躲過了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破壞,因此其歷史建築大多保存完好,且越靠近中心區,建築越古老。但與波蘭多數城市不同的是,克拉科夫的舊市政廳早已毀於瓜分波蘭的狂潮之中。[101]
克拉科夫擁有多達24所高等教育機構和約二十萬名學生[102],其中歷史最悠久的亞捷隆大學成立於1364年[103],是波蘭第一所大學,為僅次於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之中歐古校。
克拉科夫與下列城市結為姐妹城市或展開合作:[104][105][106]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