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英雄傳》(原名《金玉緣》,又名《日下新書》),清朝八旗子弟文康所作的小說,共40回,完成於清咸豐五年(1855年)至同治元年(1862年)間[1],是中國小說史上最早出現的一部熔俠義與言情於一爐的社會小說,著力刻畫了俠女「十三妹」的形象。
賞析
文康別名燕北閒人,本書原名《金玉緣》,後經不斷補寫,[2]改名為《兒女英雄傳》。《兒女英雄傳》受《紅樓夢》影響很深,都是描寫家族的衰落,都在揭露社會現實和官場黑暗,這是由於曹雪芹與文康都是屬於沒落貴族。[3]《兒女英雄傳》採用評話形式撰寫,如同對讀者當面娓娓而談,全文為純熟、流利的北京口語,不時從旁插話,或插科打諢,妙趣橫生。胡適認為:「他的特別長處在於言語的生動,漂亮,俏皮,詼諧有風趣。」[4]胡適也指出這部小說的思想非常淺陋,「是一個迂腐的八旗老官僚在那窮愁之中做的如意夢」。一般學界亦認為該書思想淺陋,內容淺薄。[5]陳寅恪對《兒女英雄傳》評價頗高,甚至在他看來該書很多方面比《紅樓夢》還好。[6]《兒女英雄傳》一書成功刻畫十三妹的形象,但要閱讀到第十九回方知女主角之真名。[7]孫楷第曾考證十三妹俠女的形象出自《初刻拍案驚奇》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償錢十一娘雲岡縱譚俠》。
小說梗概
清朝副將何杞被紀獻唐陷害,死於獄中,其女何玉鳳改名十三妹,出入江湖,立志為父報仇。淮陰縣令安學海獲罪,其子安驥籌銀千兩前去營救。安驥和民女張金鳳遇險於能仁寺,幸虧玉鳳及時相救,始免於難。
俠女十三妹
小說中的俠女十三妹本名何玉鳳,是一個除暴安良、嫉惡如仇、智勇雙全的俠女形象。漢八旗子弟安驥相在能仁寺落難,萍水相逢的十三妹拔刀相助。是中國古典武俠的經典人物形象之一。在小說後半段,在安學海的薰陶濡染之下,成為一個行動規矩的貴婦人,與之前的俠女形象相異。
紀獻唐
蔣瑞藻《小說考證八》云:「吾之意,以為紀者,年也;獻者,《曲禮》云:'犬名羹獻';唐為帝堯年號:合之則年羹堯也。
評價
改編作品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