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功德,在道教和中國民間信仰中指的是種種善舉所積累的德行福報,大致可分為陰德、陽德兩種。華人傳統社會裡的功德概念最早在《易經》中已可見雛形,在吸收佛教教義中的功德、輪迴觀後最終成型。
在《易經》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的字句,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素來鼓勵行善的美德。俟佛教傳入漢地,功德、輪迴、轉世的觀念漸入人心。道教初期沒有輪迴、功德的觀念,在佛教的影響下,以全真道為代表的宗派開始認可功德的觀念,並與中華傳統社會中的美德相結合,延伸了功德的內涵,並在三教合流的歷史背景下深入到漢人的宗教信仰中。
在道教和中國民間信仰中,功德的形式可以有:不殺生、不妄語誑騙、重仁義、不毀費字紙、救濟貧困、慎獨、見人或動物曝屍橫野要幫助收埋、多放生、資助建橋、建學塾、不燒山林等等。在宋元之際的三教善書《文昌帝君陰騭文》、《太上感應篇》之中,列舉了很多善行。[1]在這些善行當中,明面上的,眾人都能看見、知曉的,稱為陽德;暗地裡的,眾人看不見、不知曉的,稱為陰功、陰德或陰
其中,陰德更為人敬佩,故常爲善書所推舉,如《文昌帝君陰騭文》即通篇講述陰騭。中國的古人認為,人若行善,應該不求回報,自發於至誠之心,如果爲求名利,所作陽德,雖爲萬人誇讚傳揚,但會隨著名氣的增加而抵消,這是將名氣也視為所獲福報的一部分。而人默默然行善,在小事上不求回報的助人,則更有福德的收成,雖不為人所知,各路神祇都會降下福隆。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