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曆巴利語Sāsanā Sakaraj印地語:बौद्ध पंचांग、Bauddha Paṃcāṃga英語Panchangam)是一種採用佛滅紀年的古印度曆法英語Hindu calendar,為陰陽合曆,盛行於柬埔寨泰國寮國緬甸越南斯里蘭卡南亞東南亞佛教國家。佛曆的紀年佛滅紀年,是以釋迦牟尼佛滅度般涅槃)當年度為計算基準。佛曆一般以公元前544/543年為佛滅〇年,依照緬甸佛曆,公元2025年是2569年(2569 B.E.),依照泰國佛曆是2568年(2568 B.E.)[1][2]。也有以佛陀生年為紀元起始的佛曆,以佛誕日作歲首,為部分漢傳佛教信眾和寺院採用[3][4][5]

快速預覽 佛曆的各種寫法, 英語 ...
佛曆的各種寫法
英語Buddhist calendar
巴利語Sāsanā Sakaraj
緬甸語သာသနာ သက္ကရာဇ်
MLCTS: θàðənà θɛʔkəɹɪʔ
高棉語ពុទ្ធសករាជ
高棉語羅馬化: Puttheak-sakarach
僧伽羅語බුද්ධ වර්‍ෂ / සාසන වර්‍ෂ
Buddha Varsha / Sāsana Varsha
泰語พุทธศักราช
皇家泰語轉寫通用系統: phutthasakkarat
越南語Phật lịch
佛教用語列表
關閉
佛滅紀年的泰文縮寫พ.ศ.

佛陀生卒年

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原名喬達摩·悉達多,古印度釋迦族人。釋迦牟尼為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又被稱為「佛陀」(覺者)、「世尊」等[6]。由於印度古代歷史缺少明確年代的記載,對釋迦牟尼的出生和入滅年代,沒有直接史料可仰賴,只能從間接的歷史資料中尋找,故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大致上可以歸納為四種說法[7]

  • 《周書異記》說:據《周書異記》,釋迦牟尼生於周昭王二十六年甲寅(或記為二十四年)[註 1],卒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或記為五十二年)。此說來自北齊僧統法上、唐朝僧人法琳,其產生背景來自當時的佛道論爭。在法琳之前,中國就出現過許多佛誕年代的說法,《周書異記》只是其中一種。《周書異記》也被歷史學界認為是一部來歷不明的書,無法成為推論佛陀生卒年的可靠依據[10][11],而且中國歷史在共和元年之前也沒有精確紀年[12]。以此作為紀年,通常是延續傳統的約定俗成,此說只在漢傳佛教中有一定影響力,是依照《佛祖統紀》以佛陀出生年作為紀元。公曆2025年為此佛誕曆3052年(以公元前1027年甲寅年為元年)
  • 眾聖點記說:《歷代三寶紀》卷十一記載,南北朝時代有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譯出漢文《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並傳述「眾聖點記」之事。據此可推斷佛陀生卒年為公元前565年前486年呂澂主張此說。不過基於對眾聖點記一文的不同解讀,也有公元前562年前483年之說[13]
  • 阿育王即位說:由阿育王法敕推斷出阿育王的即位年,在公元前271—268年之間。再由南、北傳文獻記載的佛滅和阿育王即位兩事件的年代差,推斷出佛滅年。若據南傳佛教文獻,佛入滅後二百十八年阿育王即位,佛陀生卒年為公元前568—565年至前489—486年間,和眾聖點記說相近。若據北傳佛教文獻,佛入滅一百十六年阿育王即位,佛陀生卒年為公元前466—463年至前387—384年。宇井伯壽主張此說,推定佛滅為公元前386年[13]印順法師據傳記中說,阿育王先行即位,經過四年方依古禮舉行灌頂儀式正式即位,而訂為公元前470年前390年(不計當年,故為387+3)。
  • 菩提伽耶碑記說:菩提伽耶發現標明佛滅後過了1813年的銘文。依該銘文推斷,佛滅應為公元前五四六年。此說於十一世紀中頃傳入斯里蘭卡、緬甸,為公元前五四四年。傳入泰國、寮國、柬埔寨,為公元前五四三年,在泰國北部有發現一尊佛陀塑像,載佛滅2039年(公元1495/6)[13]。據此,佛陀生卒年為公元前624年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年前543年,此說為南傳佛教國家佛曆紀年的來源。早期西方佛教文獻學家發現根據《大史》的繫年,則孔雀王朝國王月護王的年代會與希臘人所記錄的同一位人物Sandrakottos相差六十年,因此將佛滅年代修正為公元前483年左右,稱為「Corrected Long Chronology」[13]

在眾多的佛滅年代說法之中,較為佛教學術界接受的是公元前五世紀(約在公元前486年或前483年,即眾聖點記說、南傳文獻的阿育王即位說或Corrected Long Chronology),或公元前四世紀(約公元前400年/前390年/前386年/前383年等,推斷年代不一,即北傳文獻的阿育王即位說,又稱為Short Chronology)[13][14]

歷史

所謂佛曆其實是採用了佛滅紀年的古印度曆法塞迦大曆 (梵語:Śālivāhana-Śaka,巴利語:Mahāsakaraj,泰語:มหาศักราช,緬語:မဟာ သက္ကရာဇ်)是採用了塞迦紀年的古印度曆法,源於公元前一世紀的印度,後來傳入東南亞地區。公元七世紀,室利差呾羅王國英語Sri Ksetra Kingdom(位於今日的緬甸)的驃人修正塞迦大曆,編制了朱拉曆 /塞迦小曆(巴利語:Culāsakaraj,泰語:จุลศักราช,緬語:ကောဇာသက္ကရာဇ်),為緬甸沿用至今,並成為其他東南亞地區長期採用的官方曆法。直到歐洲殖民時期之後,許多國家才改用或並行格里曆,如泰國在1889年改採格里曆作為官方曆法[15]。東南亞各國將其曆法,如緬曆泰曆等用佛滅來紀年,就成了佛曆。

另一個在印度大陸長期使用的是維克拉姆曆(梵語:Vikram Samvat),是採用了維克拉姆紀年的古印度曆法,尼泊爾至今仍在使用。此曆法為印度教錫克教北印度佛教社群使用,一些佛教遺址的銘文也使用它[1]

根據J. Gordon Melton的說法,在南亞和東南亞所用的印度教佛教曆法,基本上都紮根於古印度的天文書《蘇利耶悉檀英語Surya Siddhanta》(梵語:Sūrya Siddhānta,意思是「日曜論」),只不過各地可能會據其需要再加以改變或調整[16][17]。例如,朱拉曆 緬曆、小傣曆)引入了默冬章的概念。因此,緬曆會不定期地新增閏月閏日,以消除由於印度曆法中的恆星年和默冬章中的回歸年時間不同而積累起來的時間差[18]

紀元起始

公元1954年,第三屆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緬甸仰光舉行,會中決議以「佛曆」為紀元,並以釋迦牟尼般涅槃年推算,公元1954年為佛曆2498年(也就是採用緬甸的前544年為佛滅年)[19]。不過,南傳佛教各國實際上仍按各自的習慣來標示年份[2]

大多數的印度曆法都設有〇年。南傳佛教的佛曆以佛滅年(前544年/前543年)為佛曆〇年,次年(前543年/前542年)為佛曆壹年。

緬甸佛曆年 = 公曆年 + 544,若未過衛塞節農曆四月十五日)則再減1年[20]
泰國佛曆年 = 公曆年 + 543,採公曆之1月1日歲首。但民間多採公曆之4月1日(潑水節所在的月)為歲首。

月份

佛曆所用的古印度曆法,有專門的規定來設置每月的日數,其月份設置按照月亮周期決定。每月分為黑半(Kṛṣṇa-pakṣa)和白半(Śukla-pakṣa),自滿月之翌日至新月前日之前半月,稱黑半,計十四或十五日(相當於農曆十六至二九或三十日);從新月至滿月之後半月,稱為白半,計十五日(相當於農曆初一至十五日)。隨印度方俗不同,古印度曆法的黑半、白半前後配置也有差異。通常北印度是黑前白後(稱為Pūrṇimānta),南印度是白前黑後(稱為Amānta,朱拉曆傣曆藏曆、華人農曆亦是白前黑後)。節日仍然是在同一天慶祝(或非常靠近),但是因為黑半白半前後配置不同的關係,月份的標示有可能會不一樣,例如黑天誕辰是在黑半第八日,若是北印系統就會在婆達羅鉢陀月,南印系統會在室羅伐拏月[21][22]

印度曆法的月名來自吠陀占星術二十七宿,是滿月所在的星宿名,分別對應至二十八宿角宿氐宿心宿斗宿女宿室宿[23]婁宿昴宿觜宿鬼宿星宿翼宿[24]

更多資訊 梵語, 巴利語 ...
梵語 巴利語 緬語 高棉語 寮語 僧伽羅語 泰語 每月天數 公曆月份
(大致對應)
制呾邏英語Chaitra
Caitra
Citta Tagu
(တန်ခူး)
Chêtr
(ចេត្រ)
ຈິດຕະຣະ Bak
(බක්)
Chittra
(จิตร)
29 三月–四月
吠舍佉英語Vaisakha
Vaiśākha
Vesākha Kason
(ကဆုန်)
Pĭsakh
(ពិសាខ)
ວິສາຂະ Vesak
(වෙසක්)
Wisakha
(วิสาข)
30 四月–五月
逝瑟吒英語Jyeshtha (month)
Jyaiṣṭha
Jeṭṭha Nayon
(နယုန်)
Chésth
(ជេស្ឋ)
ເຊດ Poson
(පොසොන්)
Chettha
(เชษฐ)
29 [30] [25] 五月–六月
頞沙荼英語Ashadha
Āṣāḍha
Āsāḷha Waso
(ဝါဆို)[26]
Asath
(អាសាឍ)
ອາສາລະຫະ/ອາສານຫະ Æsala
(ඇසළ)
Asanha
(อาสาฬห)
30 六月–七月
室羅伐拏英語Shraavana
Śrāvaṇa
Sāvaṇa Wagaung
(ဝါခေါင်)[27]
Srapôn
(ស្រាពណ៍)
ສາວະນະ Nikini
(නිකිණි)
Sawana
(สาวน)
29 七月–八月
婆達羅鉢陀英語Bhadra (Hindu calendar)
Bhādrapada
Poṭṭhapāda Tawthalin
(တော်သလင်း)
Phôtrôbât
(ភទ្របទ)
ພັດທະບົດ Binara
(බිනර)
Phatthrabot
(ภัทรบท)
30 八月–九月
頞濕縛庾闍英語Ashvin (month)
Āśvayuja
Assayuja Thadingyut
(သီတင်းကျွတ်)[28]
Âssŏch
(អស្សុជ)
ອັດສະວະຍຸດ Wap
(වප්)
Atsawayut
(อัศวยุช)
29 九月–十月
迦剌底迦英語Kārtika (month)
Kārtika
Kattika Tazaungmon
(တန်ဆောင်မုန်း)
Kâtdĕk
(កត្តិក)
ກັດຕິກາ Il
(ඉල්)
Kattika
(กัตติกา)
30 十月–十一月
末伽始羅英語Agrahayana
Mārgaśirṣa
Māgasira Nadaw
(နတ်တော်)
Mĭkôsĕr
(មិគសិរ)
ມາຄະສິຣະ Undhuvap
(උඳුවප්)
Mikkhasira
(มิคสิร)
29 十一月–十二月
報沙英語Pausha
Pauṣa
Phussa Pyatho
(ပြာသို)
Bŏss
(បុស្ស)
ບຸດສະຍາ Dhuruthu
(දුරුතු)
Putsa
(ปุสส)
30 十二月–一月
磨袪英語Magha (month)
Māgha
Māgha Tabodwe
(တပို့တွဲ)
Méakh
(មាឃ)
ມາຄະ Navam
(නවම්)
Makha
(มาฆ)
29 一月–二月
頗勒窶拏英語Phalguna
Phālguna
Phagguṇa Tabaung
(တပေါင်း)
Phâlkŭn
(ផល្គុន)
ຜະລະຄຸນີ/ຜາລະຄຸນ Mædhin
(මැදින්)
Phakkhun
(ผัคคุณ)
30 二月–三月
關閉

各地的印度曆法及佛曆,其月份序數不全然一樣。印度曆法通常是以制呾邏英語Chaitra月為一月[29]朱拉曆緬曆[30]斯里蘭卡的印度曆[31]與其相同。維克拉姆曆[32]吠舍佉英語Vaisakha月為一月。泰國陰曆[33][34]寮國陰曆[33][35]高棉陰曆英語Month#Khmer_calendar[36]末伽始羅英語Agrahayana月為一月。泰北陰曆(蘭納曆)[33]頞濕縛庾闍英語Ashvin (month)月為一月,傣曆[33]尼瓦曆[37]迦剌底迦英語Kārtika (month)月為一月。泰曆、泰北曆、傣曆都已只用數字表示月份。藏曆本以制呾邏英語Chaitra月為一月,後來在蒙古時代引進「霍爾月」,以星宿的磨袪月為一月(間接受華人農曆影響)[38]

大多漢傳佛教徒所使用的佛曆,只用佛曆紀年,其餘月、日安排多使用農曆(亦有用格里曆的)。

現行佛曆對照

緬甸版佛曆年份

更多資訊 佛曆年, 公元 ...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2499 1955 2512 1968 2525 1981 2538 1994 2551 2007 2564 2020
2500 1956 2513 1969 2526 1982 2539 1995 2552 2008 2565 2021
2501 1957 2514 1970 2527 1983 2540 1996 2553 2009 2566 2022
2502 1958 2515 1971 2528 1984 2541 1997 2554 2010 2567 2023
2503 1959 2516 1972 2529 1985 2542 1998 2555 2011 2568 2024
2504 1960 2517 1973 2530 1986 2543 1999 2556 2012 2569 2025
2505 1961 2518 1974 2531 1987 2544 2000 2557 2013 2570 2026
2506 1962 2519 1975 2532 1988 2545 2001 2558 2014 2571 2027
2507 1963 2520 1976 2533 1989 2546 2002 2559 2015 2572 2028
2508 1964 2521 1977 2534 1990 2547 2003 2560 2016 2573 2029
2509 1965 2522 1978 2535 1991 2548 2004 2561 2017 2574 2030
2510 1966 2523 1979 2536 1992 2549 2005 2562 2018 2575 2031
2511 1967 2524 1980 2537 1993 2550 2006 2563 2019 2576 2032
關閉

泰國版佛曆年份

更多資訊 佛曆年, 公元 ...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佛曆年 公元
2498 1955 2511 1968 2524 1981 2537 1994 2550 2007 2563 2020
2499 1956 2512 1969 2525 1982 2538 1995 2551 2008 2564 2021
2500 1957 2513 1970 2526 1983 2539 1996 2552 2009 2565 2022
2501 1958 2514 1971 2527 1984 2540 1997 2553 2010 2566 2023
2502 1959 2515 1972 2528 1985 2541 1998 2554 2011 2567 2024
2503 1960 2516 1973 2529 1986 2542 1999 2555 2012 2568 2025
2504 1961 2517 1974 2530 1987 2543 2000 2556 2013 2569 2026
2505 1962 2518 1975 2531 1988 2544 2001 2557 2014 2570 2027
2506 1963 2519 1976 2532 1989 2545 2002 2558 2015 2571 2028
2507 1964 2520 1977 2533 1990 2546 2003 2559 2016 2572 2029
2508 1965 2521 1978 2534 1991 2547 2004 2560 2017 2573 2030
2509 1966 2522 1979 2535 1992 2548 2005 2561 2018 2574 2031
2510 1967 2523 1980 2536 1993 2549 2006 2562 2019 2575 2032
關閉

注釋

參考資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