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女高音(1915-2006)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奧爾加·伊莉莎白·弗里德里克·舒娃茲柯芙女爵士,DBE(Dame Olga Maria Elisabeth Frederike Schwarzkopf,1915年12月9日生-2006年8月3日),德國女高音歌唱家。她被視為20世紀後半葉最知名的抒情女高音之一,尤擅長莫札特和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演繹。她在1953年與華爾特·李格結婚,歸化英國國籍。在2006年8月2日夜晚到3日的凌晨間,於睡眠中過世,享壽90歲。
伊莉莎白·舒娃茲柯芙是一校長之女。小童時期就已顯出其對音樂的熱愛,13歲就在馬德堡學校表演上演唱了格魯克的《奧菲歐與艾萊蒂斯》的艾萊蒂斯。1934年她到柏林音樂高校學習音樂。開始的時候她學習女中音,後來改唱花腔女高音。
舒娃茲柯芙在1938年4月15日迎來自己的首演,地點是夏洛特堡的德語歌劇院,她飾演了華格納《帕西法爾》中第二位花女郎。她前後留在柏林4年。
二戰後,舒娃茲柯芙到維也納加入到卡爾·貝姆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的演出陣容中。她有時也會到維也納河畔劇院飾演普契尼《波希米亞人》中的咪咪和威爾第《茶花女》中的維奧列塔。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歐洲之行裡,她於倫敦皇家歌劇院中參演莫札特歌劇《唐·喬凡尼》,1948年在米蘭史卡拉歌劇院里飾演《玫瑰騎士》中的元帥夫人。
而她在皇家歌劇院的首演則是在1948年1月16日,飾演《魔笛》中的帕米娜,在史卡拉的首演則是在1950年6月29日,演唱貝多芬的《莊嚴彌撒》。1951年9月11日她參與了史特拉汶斯基歌劇《浪子的歷程》的首演。她在1964年10月13日首次在大都會歌劇院登台,演唱元帥夫人。
1946年3月舒娃茲柯芙在EMI製作人華爾特·李格面前試唱沃爾夫歌曲〈是誰呼喚你?〉(Wer rief dich denn?)並獲得EMI的合約。和萊格的合作之中兩人產生感情,並於1953年10月19日在埃普索姆成婚。
1960年代,舒娃茲柯芙只演幾個角色:《唐·喬凡尼》裡的Donna Elvira、《費加洛的婚禮》中的伯爵夫人、理察·史特勞斯《隨想曲》中的女伯爵、《玫瑰騎士》中的元帥夫人、《風流寡婦》中的漢娜,以及威爾第《法斯塔夫》中的愛麗絲·福特。
1980年代舒娃茲柯芙在其大師班授課。她授課嚴格,要求學生發聲清晰,順滑。[1] 她的學生有芮妮·弗萊明、托馬斯·漢普遜、Elizabeth Norberg-Schulz、白井光子、Uwe Heilmann和Cornelius Hauptmann。
1971年12月31日舒娃茲柯芙在布魯塞爾皇家鑄幣局劇院里作了歌劇告別演唱,仍然扮演元帥夫人。接下來的幾年她只演唱藝術歌曲,1979年3月17日她舉行告別演唱,地點是蘇黎世。2002年起她定居於福拉爾貝格,只零星從事授課。
1982年音樂史學家奧立佛·拉特科波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文中提到舒娃茲柯芙在1940年1月26日提出了納粹黨入黨申請,並於3月1日被批准入黨。《紐約時報》甚至嘲弄她為「納粹女歌手」(Nazi-Diva)。舒娃茲柯芙首先提出聲明,當時她是為了自己不至於像其父親那樣被職業禁止所制肘,提出了申請,但申請並未受批准。在1983年一月一次《泰晤士報》的採訪中,她起先否認了自己的入黨。但當記者拿出證據之後,她就改變了口供。雖然舒娃茲柯芙承認了入黨的事實,但是她稱自己並未從黨員身份中有所求: "那就好像加入一個工會,無為其他,只是為了得到一份工作。"(Es war das gleiche wie einer Gewerkschaft beizutreten und mit dem gleichen Grund: um einen Job zu haben.)後來還有新的發表物指出,舒娃茲柯芙的納粹史甚可追溯到1940年前,理由是她在黨慶祝會上演唱過,戰爭期間在武裝親衛隊前也作過露面,甚至還有猜測她參與了戈培爾的帝國宣傳部的工作。[2]
1983年她成為了維也納國家歌劇院榮譽會員。1990年她成為巴登-符騰堡的女教授,而瑞典國王古斯塔夫六世則授予她「Litteris et artibus」勳章。1992年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她DBE勳銜。2006年她獲得了ECHO音樂獎。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