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奥地利指挥家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卡爾·貝姆(德語:Karl Böhm,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奧地利指揮家,以詮釋莫札特、華格納和理查·史特勞斯的作品聞名。[1]
卡爾·貝姆指揮過數量眾多的著名交響樂團,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的關係尤其緊密,和柏林愛樂樂團也合作錄製過許多唱片,其中包括莫札特的交響曲全集。貝姆還指揮過歐美各地許多著名歌劇院的演出,比如大都會歌劇院、柏林國立歌劇院,與拜魯特音樂節、薩爾茨堡音樂節等很多音樂節保持著幾十年的緊密聯繫。卡爾·貝姆錄製了許多唱片,其中一些還拍成了電影,他指揮演出的重點是德奧古典和浪漫時期的作品。在德勒斯登的時候,他與理查·施特勞斯相交甚好,因而指揮過他很多作品的首演。在公眾心目中,與同胞卡拉揚涉足甚廣的風格不同,貝姆更多的被認為是一位本土音樂家[來源請求],他們同為維也納愛樂至今為止僅有的兩位榮譽指揮(德語:Ehrendirigent)。
貝姆出生於奧地利格拉茨一個熱愛音樂的家庭,父親雖然知道他有音樂天賦並為之高興,但並不十分同意讓音樂成為卡爾·貝姆的職業。貝姆於是在做指揮助理、學習音樂的同時學習法律,後就讀於維也納音樂學院、格拉茨音樂學院格拉茨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聲歌手樂理論。
貝姆1917年在家鄉格拉茨開始職業指揮生涯,1921年在布魯諾·瓦爾特的支持下成為慕尼克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指揮。1927年在達姆施塔特擔任音樂總監,1931年遷職漢堡,1934至1943年任職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首席指揮,1943年起執導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等樂團。二次大戰末期,1944年8月,卡爾·貝姆被希特勒擬定為受保護的藝術家之一,免於上前線演出。由於和納粹黨靠近的歷史,卡爾·貝姆在戰後被聯軍免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指揮職務,禁止上臺指揮直至1947年。
貝姆於1928年首演貝爾格的《伍采克》,並成為《伍采克》與《露露》的權威詮釋者。1933年因《阿拉貝拉》的演出,貝姆與理查·史特勞斯結下不解之緣。之後首演理查·施特勞斯的《沉默的女人》以及題獻給貝姆的《達佛涅 (歌劇)》。此外貝姆亦在各地不斷指揮演出莫札特、華格納、理查·施特勞斯等人為數不少的歌劇,及德奧作曲家為主的交響曲作品。1970年因為他對維也納音樂貢獻卓著而榮獲奧地利共和國科學和藝術榮譽勳章。
1981年8月14日貝姆在薩爾茲堡排練理查·史特勞斯的《厄勒克特拉》時逝世,享年86歲。按照他的遺願,貝姆身後安眠於薩爾茲堡[2]。
卡爾·貝姆的兒子是演員、慈善家卡爾海因茲·貝姆。
由於在二戰期間曾在納粹當局治下演奏,貝姆被盟軍方面列管、調查,並且列為不受歡迎人物,禁止他演出的限令長達兩年之久。遽聞他從未正式加入納粹黨[3],但相關爭議甚多[4]。
2015年12月,薩爾茨堡音樂節董事會決議在音樂節主建築的「卡爾·貝姆廳」(德語:Karl-Böhm-Saal)[a]加嵌一銘牌,肯認他在政治上的不足之處[5][6]。
總體來說,貝姆的指揮樸實大方、四平八穩,被譽為「精準大師」。雖然有人說他「學究氣」重,可能是針對他忠實原譜而言,不會擅自加入戲劇性效果;而他這種自然不造作的風格,其實反倒為絕大多數樂迷所稱道。特別是莫札特的作品,貝姆即使年事已高,也不斷對之研究探索。他演奏的莫札特簡潔而不浮華,卻又不失幽默。[原創研究?]
註:標註的年份為錄音時間。
貝多芬
莫札特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