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縣
赣州市下辖县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于都縣(舊名
歷史沿革
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縣,以北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6月1日起,因字生僻,由原名「雩都」更名為「于都」[3]。
建縣時幅員遼闊,所轄地域含現瑞金、會昌、石城、寧都、安遠和尋烏諸縣。素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之沖」之稱。古時於都曾為贛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和軍事要地,郡治設在於都近250年之久。
公元前201年(西漢高祖六年)建縣,迄今已有2214年的歷史。是贛南建縣最早的三個縣之一。
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在白鹿營分設陽都縣(280年改寧都縣)。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在南鄉分設安遠縣。
五代時分設石城縣,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將瑞金監升為瑞金縣。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在九州分設會昌縣。
蘇區時期,先後分設雩都、勝利、登賢、瑞西、興勝、雩西等縣,中共贛南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駐雩都縣城。
1949年雩都解放。先後屬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行政公署、贛州專區、贛州地區、贛州市。
地理

因地處東經115°11'~115°49',北緯25°35'8"~26°20'53"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土壤為紅壤,質地粘重,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507mm,年日照時數1621.9小時,年均無霜期305天。境內有貢水、梅江、濂江等河流,其中貢水在境內的長度為66公里,河流總長1283公里,江河水面約16.2萬畝,水力蘊藏量38.7萬千瓦。一月和七月平均氣溫約為8.2℃和29.7℃,極端氣溫為39.9℃和-8℃,夏季悶熱,冬季乾冷,有寒潮、颱風、高溫和冰雹等災害性天氣影響。
行政區劃
貢江鎮、鐵山壠鎮、盤古山鎮、禾豐鎮、祁祿山鎮、梓山鎮、銀坑鎮、嶺背鎮、羅坳鎮、小溪鄉、利村鄉、新陂鄉、靖石鄉、黃麟鄉、沙心鄉、寬田鄉、葛坳鄉、橋頭鄉、馬安鄉、仙下鄉、車溪鄉、段屋鄉、於都工業園和羅江鄉。
交通
人口
2003年人口為90.2萬,截至2017年末戶籍總人口為111.5萬,以客家人為主。 2021年,于都縣戶籍總人口111.77萬人,比上年減少1686人,其中城鎮人口273330人,比上年增加353人,鄉村人口844462人,比上年減少2039人。常住人口906290人,比上年增加734人,其中城鎮人口404638人,鄉村人口501652人,城鎮化率44.65%,比上年提高0.9%。全年出生人口8354人,出生率9.22‰,死亡人口5609人,死亡率6.19‰,比上年基本持平,自然增長率3.03‰,下降0.01個千分點。
經濟
2008年國民生產總值為64.4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3.68億元;第二產業29.96億元;第三產業20.76億元。[5]2020年,全縣完成生產總值279.43億元,增長4.3%;財政總收入完成22.5億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2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6%;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1億元,增長3.4%;實際利用外資1.34億美元,增長7.3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33342元,增長6.3%;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3037元,增長9.3%。
自然資源
地方特產
風景名勝
- 羅田岩摩崖石刻
- 屏山
-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舊址(包括毛澤東周恩來等和中央直屬機關長征第一渡口、中央紅軍各所屬部隊長征渡口、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舊址、中央紅軍第一軍團部舊址、中央紅軍第五軍團部舊址、贛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暨長征前夕毛澤東舊居、贛南省委舊址、贛南省三級幹部大會舊址八處)
-
贛南省三級幹部大會舊址(于都縣博物館)
-
贛南省委舊址(原為天主教堂)
-
毛澤東、周恩來等和中央直屬機關長征第一渡口
-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館
-
中央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園
名人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