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洗是指使用四氯乙烯等有機溶劑取代水作為媒介,清洗服裝和紡織品的技術。目前台灣約有80%的乾洗業者使用石油系溶劑為乾洗溶劑,其餘約20%則使用四氯乙烯為乾洗溶劑(歐美國家乾洗業者使用四氯乙烯為乾洗溶劑者約佔85%,其餘約15%業者使用石油系溶劑為乾洗溶劑)。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11月23日) |
大多數織物原則上都可以乾洗。但乾洗需要在有專門設備的乾洗店進行,因而比起水洗不方便而且價格較貴。乾洗適用於不宜沾水的材料:例如羊毛、皮革遇水容易縮水變形,某些絲綢製品遇水和常規洗滌劑容易褪色。
塑料、人造皮等材料溶於一些常見有機溶劑,因此乾洗需要用特別的溶劑。乾洗後的衣物可能會殘留微量溶劑,所以貼身的內衣、床單不宜用有毒、有刺激性的溶劑乾洗。另外,雖然乾洗對織物損傷較小,特別脆弱的衣物(例如綴有大量不牢飾品的)仍然需要手工洗滌以免損壞。
歷史
乾洗最早出現於19世紀中期。傳說法國的一位染坊主注意到煤油從打翻的煤油燈裡灑到桌布上,擦乾後的桌布變得更乾淨,從而進一步發明了乾洗。早期乾洗使用來自石油的汽油、煤油,但這些溶劑都有易燃的缺點。
白1930年代起,四氯乙烯是最常見的溶劑。它具有化學性質穩定、不可燃、對多數衣物損傷小等優點。
現在液態二氧化碳已作為新的乾洗溶劑出現。人們使用液態二氧化碳比以石油清洗更為乾淨,而且安全性優於四氯乙烯,也不容易溶解紐扣,飾品等物件。
步驟
送洗的衣物先要經過檢查,查看是否有不適合乾洗的成分、部件,例如可能溶解的塑膠鈕扣需被取下或加保護套,容易掉色的衣物和其他淺色衣物需要分開洗滌,對於特定的污漬可能預加處理劑等。
乾洗使用專用的乾洗機,其具體結構一般隨溶劑的變化而有所不同。䞘今為止四氯乙烯仍是最常見的溶劑,此外還有各種來自石油的碳氫溶劑、液態二氧化碳等。乾洗機的原理類似家用的洗衣機和烘乾機,首先將要洗的織物裝在容量9-36公斤的開孔內轉籠/滾筒中,再讓外面的外轉籠盛載約1/3體積的溶劑,接著洗滌會在嚴格控制溫度的條件下進行,內外籠相對旋轉,同時不斷有新鮮溶劑取代含有髒物的部分。常見洗滌時間為8-15分鐘。
經過溶劑最後漂洗後,外轉籠裡被排空,然後內轉籠開始旋轉(速度一般每分鐘350-450轉),用離心力甩乾衣物,並且通熱空氣,在內轉籠旋轉過程中揮發殘存的溶劑。
乾洗過程中的髒溶劑經過濾、吸附等工序後,會被淨化回收。由於剩下的殘渣含有的少量溶劑直接排到自然界會造成污染,因而需進一步處理。
空氣污染
乾洗作業,其空氣污染之來源,大致可分為:
- 衣物前處理:有機溶劑於噴灑過程中有機溶劑會逸散至空氣中。
- 清洗、溶劑脫除程序及傳遞過程:清洗、溶劑脫除作業於不同機器進行時,有機溶劑易於衣物傳遞過程中逸散;若清洗、溶劑脫除作業於洗脫一體之密閉系統中進行,則有機溶劑逸散可能性小。此外乾洗衣物脫乾後,由洗衣槽取出,以人工或推車送至烘衣機途中,有機溶劑會逸散至空氣中。
- 烘乾程序:烘乾程序為目前乾洗作業最大之污染來源。95%之業者使用自然方式晾乾衣物或水洗烘乾機烘乾衣物,因此脫乾後殘留於衣物上的有機溶劑將直接於晾乾時逸散或隨烘乾廢氣排放至大氣中。只有少數規模之業者使用石油系烘乾機烘乾衣物,將乾洗油回收再利用。
四氯乙烯乾洗業者使用之乾洗機多屬乾進乾出之洗衣、溶劑脫除、烘乾一體之機種,且附有冷凝系統回收乾洗溶劑,部分機種還加裝環保碳槽,以活性碳吸脫附方式吸附未完全冷凝回收之溶劑,並將吸收在活性碳脫附冷凝,因此相較於石油系乾洗作業,揮發性有機物污染問題並不嚴重。[1]
溶劑
歷史上曾以煤油、汽油、松節油等碳氫化合物作為溶劑,但由於這些碳氫化合物的可燃性,曾導致火災甚至爆炸,因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陸續以有機氯化合物(包括四氯乙烯、三氯乙烯)取代。
目前主流乾汽機採用四氯乙烯。由於四氯乙烯是致癌物,西方國家正研究以其他溶劑取代,包括碳氫化合物如埃克森美孚開發的DF-2000、雪佛龍菲利普斯化工開發的EcoSolv及Pure Dry、超臨界二氧化碳(由於其極性不足而會加入異丙醇)、十甲基環五矽氧烷等。
資料來源
參見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