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濁液
液体类型之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乳濁液(英語:emulsion)也稱為「乳液」、「乳劑」、「乳狀液」或「乳化液」,是指一相液體以微小液滴狀態分散於另一相液體中形成的非均相液體分散體系。由油和水混合組成的乳濁液根據連續相和分散相不同,分成油包水型乳劑和水包油型乳劑,前者連續相為油脂,分散相為水溶液,後者連續相為水溶液,分散相為油脂;除了上述這兩類乳劑之外,還有複合乳劑。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5年1月24日) |
油相、水相和乳化劑是乳劑的主要組成成分,藥物根據自身的物理性質分散在水相或者油相;乳化劑應具有顯著的表面活性;能在液滴周圍形成界面膜;能在液滴表面形成電屏障;能增加介質粘度;並且還要具有良好的對酸、鹼、鹽的穩定,無刺激性。
乳化劑
乳化劑是用來幫助乳濁液的油相、水相保持懸浮,不至於分層的物質。乳化劑屬一種表面活性劑,是通過降低兩種溶劑中間界面的表面張力促進結合。和別的表面活性劑意義,乳化劑通常是兩親分子,有親水和親油的兩個部分。更偏向親水(也就是說,在油中溶解度更低;或者說,油水平衡係數較低)的乳化劑適合製作油包水型乳劑,反之偏向親油的乳化劑適合製作水包油型乳劑。[1]
常見的乳化劑有:
- 蛋黃,其中主要的乳化劑是卵磷脂;大豆卵磷脂也是類似的原理
- 芥子,有效成分是種子殼周圍的黏質[2]
- 皮克林乳液
- 單雙甘油脂肪酸酯:在脂肪三酸甘油酯的基礎上去掉了一個或兩個脂肪酸
- 硬脂醯乳酸鈉
- 雙乙醯酒石酸單雙甘油酯
- 蛋白質:有些蛋白質同時有親水、親油部分,因此也可以用。常見的是酪蛋白(酪蛋白酸鈣、酪蛋白酸鈉)。再制奶酪是通過螯合掉鈣離子來使乳酪的酶解酪蛋白重新具有乳化性質。
天然乳化劑多為親水性膠,可以提高連續相粘度,增加乳劑穩定性,適合配製水包油型乳劑、固體微粒乳化劑、以及輔助乳化劑。
製法
乳劑的配置有水中乳化劑法(濕膠法)、油中乳化劑法(乾膠法)、新生皂法、兩相交替加入法、機械法(乳勻機、膠體磨、超聲乳化法)等。
乳劑屬於熱力學不穩定體系,經常發生如下變化:分層、絮凝、轉相、破乳、酸敗等。對乳劑的質量通常用以下指標評定:乳滴的大小、分層現象、乳滴合併速度、穩定常數。
配製乳劑時乳化劑的油水平衡係數值必須與油水兩相相協調,因此混合乳化劑一般比單一乳化劑要合適使用,混合乳化劑的油水平衡係數為兩種乳化劑油水平衡係數的重量加權平均。
參見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